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苏州、南京两地高校362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自编君子人格特质评定问卷为研究工具,调查了当今大学生心目中的君子观。君子人格包含“礼、仁、智、义、忠恕”五种根源特质。然而,在判断君子各条标准的重要性排序上,与传统的“仁、义、礼、智”不同,当代大学生的君子观表现为“礼、仁、智、义”。因此,以礼仪教育作为切入点,强调智慧教育可以切实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君子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人格,也是历代儒家推崇并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中的“仁”、“义”、“礼”、“信”、“学”等内容寓有深刻的人格教育内涵,研究“君子人格”对当下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唐渡 《中国德育》2008,(3):45-47
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提出了“智、仁、勇”之“三达德”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孟子观念与孔子一脉相承,并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系。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孟子“四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信德”,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框架。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孔子重建社会新秩序思想的核心是和谐.在孔子重建社会新秩序的理念中,作为社会外在规范和个体内在自觉的仁、义、礼、智、信成为核心价值.他一面强调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使社会充满活力,一面又把人格完善的君子作为道德典范和人格范型向外辐射,使社会和谐有序.孔子和谐思想在不断的实践与传播中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价值信念和文化心理,成为凝聚人心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君子人格贯穿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当中,这种君子人格的主要标准是具备内心自觉自发的“仁”的道德境界,同时还要遵循外在的“礼”的道德规范,说明以“仁”为质并约之以“礼”是孔子的理想君子人格的崇高的道德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士大夫人格、君子人格和圣人人格,这三种人格的内涵和实现要求不同.古代士大夫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等方面的素质,强调扬善抑恶,塑造理想人格.圣人人格应具备“内圣外王”,“德业兼备”.这三种人格由低到高,是古代三个不同阶层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
作为古代“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的“信”,如今,已成为我国公民一项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完美人格的基本要求。大学生作为当代的天之骄子、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者、未来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更应具备“诚信”这一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8.
把传统儒家君子人格提炼为"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俭"十大元素,并予以现代化改造,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与要求。通过借鉴道德认知发展、社会学习、价值澄清、社会行动等道德发展方法论,分别从"读、议、导、行"四个方面培育"现代君子"。读国学经典,析君子特质,明君子规范,议君子得失,评君子长短,导君子传承,引君子行动,成君子品质,养君子之风。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仁、义、礼、智、信"的内在深刻含义以及"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所折射出的新的时代内涵,阐述了"仁、义、礼、智、信"在校园文明建设中的体现,重点阐述了"仁、义、礼、智、信"与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形式的结合,为校园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高职道德教育中面临部分学生传统美德缺失的现状,应该以"仁、义、礼、智、信"为突破口,以"五常"素养夯实品德素养,让高职学院学生在"仁、义、礼、智、信"教育中追求自身的完善,养成"仁者不忧,义者不惧,礼者不虑,智者不惑"的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开放式问卷调查为基础,初步提出了大学生“仁”观的理论结构假设,编制了大学生“仁”观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本研究所编制的“仁”观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2)大学生心目中的“仁”主要包括“爱”、“忠与恕”、“义”、“礼”和“智与自强”五个因素;(3)“仁”的意义与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在大学生的心中,它是君子人格的全德性、特质性概括。  相似文献   

12.
扬弃孔孟之道,提振文化自信,有效提高国民素质。严格区分私德、公德和法制,培育学生具备孔孟君子人格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俭"品质,从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中传承君子特质,并加以现代化发展。学校课程尤其是思想品德课要充实强化相关品质培养。  相似文献   

13.
王静 《中国德育》2007,2(5):64-66
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内容的儒家伦理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要求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义”,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依据道德义务确立人生价值目标,在处理义与利关系时,坚持“以义为先”、“以义为上”、“以义制利”,在义利矛盾时更主张舍生取义;“礼”,  相似文献   

14.
上古中国哲人造就理想人格的标准,仅从孔孟到汉儒这一学源来说,虽有损益,但核心的价值标准除了更见丰富和完善也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孔子有三达德:智、仁、勇;孟子有四端:仁、义、礼、智;汉儒又有五常:仁、义、礼、智、信。"①烛之武退秦师事发公元前630年,孔子生活于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两者相距一个世纪,用后者的理想人格标准来评说前者的人格形象是否可行呢?我以为是没有问题的。理由之一是,在上古时代,人们的社会实践总是先于理论抽象的,人格行为与人格理想的关系也不例外;二是在《烛之武退秦  相似文献   

15.
    
从字的结构上看,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他四个字含义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字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蕴含着多重向度的价值内涵:以“道”或“仁”为己任使得君子有别于其他社会角色;与“知”或“智”相伴能够确保君子把握人类生活的目的以及在各种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抉择;凭借“勇”,君子可以在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作出正确判断、捍卫人伦秩序和人自身的尊严。事实上,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正是以“仁”、“知”、“勇”三者的融会贯通作为道德理想,并由此建构起了批判现实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17.
圣人(王)、君子人格是孔子的道德人格理想目标,它是建立在“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上,为了培养和塑造圣人(王)、君子人格,孔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人格准则以及“克己”的道德修养方法,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人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荣辱观念古来有之,古代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先秦诸子的“四维”(礼、义、廉、耻)与“五德”(仁、义、礼、智、信),就是中华传统“知荣明耻”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9.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登峰小学倡行的“十德”课程,由“五常:仁义礼智信”和“五德:忠孝节勇和”构成。
  仁:爱人、爱人类、博爱的思想,是人类共同的美德;义:正义、公平、互助、友谊,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礼:明礼、礼貌、尊重他人,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人类文明的表现;信:诚信、承诺,言必信、行必果,是人类的行为准则;智:心智、知识、智慧,人知书达礼、明辨是非,则通达仁、义、礼、信。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如果说,将"仁义礼智信"与语文课堂联系在一起,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学经典著作的学习理解这"五常",实际上语文课堂的功能远不止这些,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践行这"五常"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