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歆  蔡之国 《东南传播》2022,(1):118-119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的迅猛发展,使人们愈发生活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生存让老年人成为“前数字时代遗民”,而从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理论出发分析老年人在数字化生存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有助于为老年人实现从“前数字时代遗民”到“数字移民”的转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数字难民”就是掌握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有难度,在“互联网+”时代生存有困难的人.目前我国学术界习惯于将40后、50后及更年长者划归为“数字难民”.“数字难民”受年龄影响,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本文认为“养老”观念、受教育程度、经济基础、学习习惯是影响这代“数字难民”数字化生存质量的重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琦 《出版参考》2016,(8):51-52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传统的纸质出版业逐渐向产业化、数字化、全球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发达的欧美国家在20世纪末开始向数字化出版转型.我国一些完成改企转制的大型出版集团从21世纪初开始也纷纷发力数字出版业,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05年开始制定数字出版战略,建设“中国数字出版网”;广东省出版集团2009年启动了“电子书包”项目;江西出版集团2000年开始与北大方正Apabi、书生、时代圣典等技术提供商开展合作,计划实现数字化出版流程管理、数字化内容管理、网络销售等,实现从传统的出版物提供者向数字时代内容服务商转型;安徽出版集团推出数字出版及新媒体业务,建立“智慧校园”和社区数字网络教育系统,2010年开通“时代e博”网上教育平台;陕西出版集团、重庆出版集团等也纷纷开拓数字出版领域,全国形成了十大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数字出版产业成为新闻出版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数字出版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概念,是近几年才开始流行起来的。2000年前后,几乎没有人使用这个概念,当时流行的概念是“电子出版”、“桌面出版”等。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出版”、“跨媒体出版”、“手机出版”、“数字出版”等概念相继出现。这几年,不仅是数字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出版业新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因此,出版业要想继续前进,就必须厘清概念,辨明方向。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概念1.电子出版实际上,出版业的数字化革命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的,最初的概念叫“电子出版”。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新型…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教育出版、专业出版、大众出版领域的应用已遍地开花.在万物皆媒时代参与式信息传播范式下,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以用户需求为驱动,以数据为纽带,提供“数字资源—人—机”三者双向多元信息互动的数字出版智能服务平台,将改善数字出版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先进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6.
朱萍  赖婧怡 《东南传播》2024,(2):122-124
随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到来,社交媒体带给用户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度连接的重负,在为了连接穷尽想象后,用户开始寻求“解脱”。Z世代群体作为社交平台使用主力军,在数字过度连接下,一部分受众开始选择不去使用或间歇性摇摆使用社交平台,通过适当的数字断连以减轻媒介信息过载所带来的焦虑与依赖。抵抗技术,正在成为算法时代的一种反向潮流。本文基于感知过载理论和传播仪式观理论,以豆瓣“反技术依赖”和“数字极简主义”小组为样本,探究Z世代群体在社交平台中进行“仪式化”数字断连的动因及其重塑的意义价值,对寻求合理数字断连路径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诒洪 《电子出版》1998,(11):Z009-Z011
彩色数字扩印店林诒洪用彩色喷墨打印技术取代传统彩色照片洗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一、数字“暗房”技术的吸引力传统洗印技术最头疼的莫过于暗房处理。在黑白阶段还有不少可以做的工作,到了彩色时代,连最简单的修补缺陷都艰难做到。无论怎样“精放”的照片,上面都有不...  相似文献   

8.
智能化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颠覆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数字化生存成为社会生存的全新状态。而中国社会人口的深度老龄化与过快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并行,生存门槛的提高带来了老年群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使其陷入了数字困境,让老年群体成为了智能媒体时代的“数字难民”。本文从智能媒体时代“数字难民”的生存现状出发,思考“数字难民”在新媒体使用中心理、生活以及主体性方面的困境,借助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TAUT)分析智能媒体助力“数字难民”群体适应数字化生存的途径和破局之道。本研究提出坚持积极老龄化理念,尊重老年群体的数字权力与数字需求,为其更好数字化生存、融入智能媒体社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桐 《现代传播》2024,(2):108-118
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以联络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媒介属性宣告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由此,数字媒介成为人文学科传扬与发展的工具。作为人文学科的规定性现实条件,它推动与构入人文学科,使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态势已致使一些学者提出“数字人文”的说法,并热衷于以“数字人文”等同人文、取代人文。然而,“数字人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数字人文”与人文不具有等值关系,“数字人文”对于中国人文更不可等值置换,数字技术只是人文建构的媒介性工具。人文不能简单地由“数字人文”替换。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全民阅读实践的蓬勃发展,相关理论研究也得以深入与拓展,奠中研究队伍(“作者”群体与“机构”分布)和研究内容(主题“关键词”),是其研究现状的主要体现.由此,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平台,以这三个研究主题为着眼点,对2006-2016年间的相关研究数据进行系统性的、相对完备的扫描与样本收集,运用软件工具进行处理与可视化,以展示这一时期我国全民阅读研究的整体概貌.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初开启的“后新闻业时代”,如今进入迅速展开的历史阶段,一种不同于传统新闻业的新型新闻业态正在成长。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丛是造就“后新闻业时代”的根本动力。数字新闻业是“后新闻业时代”的实质所在,它意味着人与事实世界最新变动情况的交流,人与人通过新闻方式的交往、交流,进入数字交往、数字交流的主导状态,受制于数字技术的内在机制。在生态结构上,后新闻业时代主要表现为融合新闻生态的初步生成;在新闻生产方式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多元新闻生产主体结构的形成;在新闻收受、消费、运用上,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互动性和场景性。后新闻业时代的变迁方向是,智能新闻生产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的关系将成为新闻业面临的主要关系。  相似文献   

12.
问题的提出新闻是社会的“镜子”。当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选择了经济变革之路,开始由“求强”的政治漩涡中摆脱出来,大胆地走向“求富”的时代的时候,作为社会的“镜子”的中国新闻业也由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一个以经济新闻为主体,向着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社会变革的新的新闻时代也随之来临,中国新闻业由此而开始了新的进击。它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观点范围,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报道领域,使“经济新闻”这一带有鲜明的时代色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其将内容存储、产品复制、阅听方式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在“互联网+”新的逻辑思维下如何形成数字阅读市场的标杆性介质?在数字媒介市场进一步“进化”成熟之时很快就会发现:依托数字技术使出版形式飞速发展的时期仅靠“标新立异”式的产品数量激增只能形成短期内的市场热度,而要保持数字出版产品在大数据时代的传播及其效果的持久价值,除要熟稔“互联网+”市场逻辑、运行逻辑以外,也要更加注意基于新逻辑轨迹下,数字出版向大数据出版演进时渠道的整合与拓展以及传播效能的快速提升,而这也正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集体记忆是群体共同经历、传承和构建的回忆总和,也是国家、民族构建身份认同的关键。数字时代的集体记忆逐步摆脱空间区域的束缚,呈现以流动为核心的特征,“全球数字记忆”的概念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协同作用下应运而生。本文旨在厘清“集体记忆”理论在全球化进程与数字技术进步背景下面临的新问题、新场景,阐述“全球数字记忆”“全球数字记忆场域”的历史缘起及时代内涵,同时归纳其去时空、跨媒介、可视化的特点,旨在审视数字时代集体记忆实践的嬗变与发展,拓展记忆研究的方向,为数字时代的档案记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全媒体时代,很多媒体开始将数字动画技术运用到新闻报道中,以虚拟技术去呈现那些镜头无法捕获,却又需要还原的重大新闻现场.这种动画技术的新闻呈现可以被称为动画新闻,它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但动画在实现了新闻报道形式创新的同时,依然要受到新闻规律的制约.因此,有必要分析数字动画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原则,保证动画新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几千年来,人们对于记忆的追寻在数字时代似乎达到了顶峰,“完整记忆”的出现是人类记忆史上的里程碑。过去,遗忘是默认的常态,而记忆是例外;如今,记忆成为常态,遗忘却成为例外。数字时代塑造“完整记忆”的同时,人类似乎也逐渐失去了对记忆的控制,人们开始意识到无法忘记的“完整记忆”并非“完美记忆”。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试图通过删除那些不合适、不(再)相关的信息来恢复记忆与遗忘的失衡。然而,将“被遗忘权”作为一种平衡数字时代记忆与遗忘需求的策略仍然存在诸多争议,争论体现了数字记忆时代下记忆需求与遗忘需求矛盾的困境,其中牵涉历史书写与对“完整记忆”的需求、社会分享中“被记住”的欲望与在社交中“被遗忘”的期待、身份建构中对记忆与遗忘的矛盾需求、“被遗忘权”与社会运作等问题。因此,在一个永远无法忘记的网络世界里,如何权衡人们记忆需求与遗忘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数字记忆时代留给人类社会的难题,这似乎也迫使人们在当今这个相互关联的世界里,重塑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关注数字时代下“被遗忘权”的思想争锋,在思潮中展现数字时代下记忆与遗忘的需求困局,探索记忆与遗忘的伦理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  相似文献   

17.
问题的提出新闻是社会的“镜子”。当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选择了经济变革之路,开始由“求强”的政治漩涡中摆脱出来,大胆地走向“求富”的时代的时候,作为社会的“镜子”的中国新闻业也由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一个以经济新闻为主体,向着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社会变革的新的新闻时代也随之来临,中国新闻业由此而开始了新的进击。它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观点范围,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报道领域,使“经济新闻”这一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的新闻文种迅速成长,也使以专门报道经济活动为  相似文献   

18.
李瑞卿 《传媒》2024,(6):91-93
“数字劳动”在媒介技术的升级过程中成为学界的热议话题,智媒时代的来临也使得“数字劳动”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文章梳理了“数字劳动”的发展历程及内涵形式,同时分析了智媒时代“数字劳动”中隐藏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大众的反“数字劳动”意识、强化数字治理保障合法权益、落实相关企业及平台的责任、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等策略,以期为我国数字经济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应对“数字劳动”危机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借助历史分析和实物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即时成像相机如何在其功能性被完全替代的数字时代死而复生,重塑“新媒介”身份。传统胶片时代,即时成像相机在时间上的“即时显影”和空间上的“一步成像”让它获得抢占市场的优势,而逆信息化、不可复制、不可修改的断裂性则成为阻碍。但是当其优势被数码相机取代之时,连续性轰然倒塌,即时成像相机一方面抵抗数码,凭借看似退步实则不可替代的断裂性,作为“复古媒介”死而复生;另一方面,通过联结诸多行动者、弥合模拟/数码、新/旧之间的断裂,重获了真正意义上的“新生”。即时成像相机的死与生由此映照出了技术连续观和媒介二元论的失灵,也开启了一种理解媒介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张向前 《传媒》2015,(15):35-36
据《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58.1%,手机阅读成年国民接触率首次超过50%.在新媒体时代,数字阅读在文化重塑方面正扮演着关键角色,在重新整合知识资源的基础上,开始引导人类文化走向开放、多元、分享的形态,打造全新的“数字人文”特质,赋予了新世纪人文价值以新内涵.而在此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传统纸媒尤其是品牌周刊,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传播人文价值,推动中国文化的“再次自觉”,已经成为业内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