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专业发展效能关涉教师参与职业院校变革的质量和深度。以工作场所学习这一教师专业发展范型为例,选择以"知识"为切入点构建包含知识获取、知识内化、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四个维度在内的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所学习绩效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证调查,窥探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所学习绩效的实然特征以及国家级重点中高职与非国家级重点中高职在教师工作场所学习绩效上的差异。最后,基于实证调研结果,以"知识管理"为工具,提出通过"生活史叙述"提升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所学习个体绩效,通过"创建学习型学校"提升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所学习组织绩效。  相似文献   

2.
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企业需要高级应用型技艺型人才,因而需要探索新的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观。立足于企业的需求,改变以学校为主体的意识,打破学科系统化的课程观,建立以职业能力为需求的课程观,对于提高学生(员工)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促进学校与企业相互依托、共同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职业能力是各种心理成分的集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职业能力的层次结构分为纵向和横向两部分,不同知识形态对应着职业能力的不同阶段。比较新手和实践专家职业能力之间的实然差距发现,实践专家具有特殊的行为特征和动作特征。职业院校要从生涯观、知识观、训练观、反思实践观角度审视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并关注和研究在校生初始职业能力生成的内在逻辑规律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利用多种教育资源研究“问题”、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以及建立以“质性评价”为基础的新的课程评价观等四方面,阐述了“研究性学习”如何进入职业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5.
职业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的个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职业活动课程的基本内涵 职业活动课程是以养成学生现实的职业能力为宗旨,以从事现实的职业活动的任务要求为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课程。在国内外职业课程的发展中,形成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个性本位三种高职课程指导思想。知识本位的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基础扎实,但实践动手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工作,故不受社会的欢迎。  相似文献   

6.
技术知识观视角下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知识观是制约高职专业课程发展的重要变量。在高职专业课程的改革中,必须依据当代技术知识观,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完整“职业人”的多元课程目标体系,实现从实践能力的提高到实践智慧的生成;构建以“任务逻辑”为组织方式的课程模式,实现多种形态技术知识在课程中的整合;超越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实现课程实施途径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是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章从哲学基础、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提出技术哲学是职业本科教育层次课程建设最坚实的哲学基础,培育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实践导向多元能力整合的课程观,并体现智能化时代的特色,制订由单一目标转向多元目标整合的课程目标,彰显职业本科教育的差异性、层次性,调整体现知识体系、学习活动、经验形成辩证统一的课程内容,构建“多因素共建”的课程实施和多种评价方式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通过反思当前职业学校教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职业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指导教师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具有二维导向的职业学校教师评价体系的设想,旨在引发职业教育工作提出自己的见解,使我国的职业教师评价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英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吴雪萍 《比较教育研究》2003,24(2):86-90,76
受不同知识观,能力观的影响,中英两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两国的课程模式各有利弊,目前正朝着互相取长补短、互相靠近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向丽 《职教论坛》2007,(6X):11-13
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对高职教育的本质分析来看,“一般职业导向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相应的课程理念。“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观与“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有着一定区别.“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职业科学理论”为开发“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当前,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不扎实、实践能力弱的特点。因此,探讨适应职校生特点、符合职业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本文阐述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意义,对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以职业任务驱动构建知识,提高职业能力的会计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高职学生广告策划实训体系的构建必须来源于职业能力体系.职业能力体系的生成,必须与行业岗位技能标准密切相关.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为职业能力体系的生成奠定了现实的理论基础,工作过程知识进而为职业能力体系与行业岗位核心技能标准的衔接提供了现实依据.基于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广告策划职业能力体系生成思路可推动实现高职学生在读期间系统掌握岗位核心技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一线教育工作者为导向,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由职业情感、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构成.学校应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通过知识教学和见习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知识,通过小组实训和多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在毕业时能真正具备完备的职业能力,具有将来持续专业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是一种由专业、教育和职业三个维度所形成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其具体可解释为:由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知识和专业反思知识构成的专业知识;由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知识和教育反思知识构成的教育知识;由职业理论知识、职业实践知识和职业反思知识构成的职业知识。"双师型"知识结构的培养需采取"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理论与实践"等跨界性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沙溪理工学校为例,针对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就业岗位能力构成要求为切入点,围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重构课程体系,形成“岗位+职业发展”课程观。  相似文献   

16.
“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当前,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不扎实,实践能力弱的特点。因此,探讨适应职校生特点,符合职业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本文阐述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意义,对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以职业任务驱动构建知识,提高职业能力的会计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职业校长 ,是指专门从事学校经营和教育服务的专业校长。它不是一种职务 ,而是指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职业校长代表着双重身份 :一是学校的决策者 (而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 ) ;二是学校内部协作群体中的“首席教师”。职业校长的概念意味着对校长专业化的确认。职业校长的专业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 )教育和管理信念。包括学校观、教师观、教育活动观、学习观及自我观。 (2 )专业知识。包括学校管理的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教学和课程知识、情境处理的知识。 (3)能力。包括一般能力 (即个人智力 )和校长…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现行高职教育偏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忽略职业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以素质拓展课程为载体,以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将课程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打破教学单向传递知识和机械化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情景化教学形式,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发展来看,学校作为学习环境一直是研究的主流。然而,随着工作场所对于员工技能开发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诸多研究者开始把兴趣点聚焦在工作场所,将其视为一种学习环境和个人学习的场所。史蒂芬·比利特教授基于多年的工作场所学习研究经验,积极倡导"工作场所是一种合法、有效的学习环境"。在这一理念下,工作场所能够帮助个体有效开发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倾向性知识,从而开发工作所需的职业专长。在工作场所学习系统方面,实践课程、实践教学法与个人认识论共同推动个体学习的发生。相对于学校环境的教师教导,工作场所学习更多依赖于有经验员工的指导;相对于学校的学科知识,工作场所知识有两种(即规范和情境)存在于社会世界中,第三种知识则依赖于个体的经验建构;相对于教育机构的教学大纲,工作场所课程是一种沿着开发职业能力的活动逐步展开的路径;工作场所学习成果的认定应将职业规范知识和情境需求作为基础。针对当前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工作场所需求的问题,史蒂芬·比利特教授倡导将学生在工作场所或项目工作中的经验与学习计划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思想在课程领域的实际运用.人本关怀的价值观、社会建构主义的工作过程知识观以及后工业化阶段企业组织创新观念,三者有机整合于学习领域课程中.当前我国职业学校应树立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的课程观;通过建立知识与工作过程之间的联系,改革课程内容;在"本土化"条件下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实现课程的开发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