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分析本质上是以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和认知逻辑为线索,将数学知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认知评价进行分析和统整,实现准确理解教材和科学评估教材的目的。教材分析在实施上可以按照知识逻辑线、教学逻辑线、学习逻辑线和认知逻辑线四条基本逻辑线进行,分别解决"是什么""如何教""如何学""学得怎么样"四个基本问题和分析八项核心要点,即分析知识体系、教材重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学习难点、学习活动、目标定位和目标达成。  相似文献   

2.
卓晓孟 《中学教育》2021,18(6):72-83,109
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态日益显现。教材知识选用是保证线上共同体学习的关键要素。以杜威教材观为分析框架,以深度访谈为方法,试图了解中小学教师教材知识选择什么、怎么选择、选择效应等问题。研究表明,教材知识选用倾向用于学习与巩固基础知识、旨在学生感知教材知识、意于延伸学习视野与经验三个方面。研究发现,相比实体课堂,线上教材知识选用的知识运用成分比重少;在形态、逻辑、证据、角色等方面已经突破实体课堂认知框架;育人逻辑和技术逻辑之间存在冲突;网络环境、教材观、技术因素影响选择质量。后疫情时代的在线教学,教材知识选用应凸显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目标、以复杂性思维重建教材知识观、按照技术的认知方式选用教材知识、完善教材知识选用标准,以教材知识选用提升在线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王石 《教育与职业》2021,(15):102-106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职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课程教学运行造成了冲击,也加速了在线教学方式的变革.疫情前,高职课程在线教学属于"助力型",教学目标依附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模仿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教学评价呈现分离状态;疫情期间,高职课程在线教学呈"承担型"教学形态,在线教学完成所有教学目标,在线教学呈现完整教学内容;后疫情时代,高职课程在线教学表现为"融入式"教学形态,线上线下教学目标呈现递进关系,线上线下教学方法实现逻辑贯通,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形成依存关系,线上线下教学评价体现协同互补.  相似文献   

4.
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要求在保障师生健康安全的基础上做好"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各地学校纷纷在短时间内紧急筹备,从确定教学方式到部署信息化设施再到教师培训试讲,开展了大规模线上教学。文章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分析了学校在"停课不停学"时期对在线教学方式和在线教学平台的选择,介绍了学校在线教学的质量控制与反馈情况,并对疫后在线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探讨如何将在线教学的技术优势保持下去,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模式变革,以加快实现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和蔓延,对高等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教学模式和单纯的线上教学已不再满足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要求。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教学呈现出去中心化、去同步化和开放获取三大特征。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立体化建设既符合价值逻辑又符合发展逻辑。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教学应从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立体化教学方法设计、立体化教学评价构建和立体化教学素养培育四个方面谋求立体化建设,以满足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在疫情期间制定了科学的工作方案,进一步优化智慧校园建设,加强各方协同配合以确保在线教学效果。"后疫情时代",为促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常态化发展,学校必须整合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必须主动发展其线上教学能力和数字化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2期刊登了"逻辑知识与教学"系列文章,看了之后,感觉有话要说。上海师范大学的李海林先生在《从课程论的角度讨论逻辑知识问题》(以下简称"李文")一文的开头即说,"逻辑知识进入语文课,是一个课程论问题",并认为"课程论视角,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最合宜视角。"笔者作为一名普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了解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我国高校的线上教学情况,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在线教学课题组展开了线上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共有334所高校、13997名教师和256504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首次大规模线上教学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目的,是一次成功的在线教学实践,对后疫情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实现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疫情"倒逼",本次大规模线上教学在师生线上教学准备、教学平台支撑、教学平台的技术服务、学校提供的线上服务、线上教学模式和特点、线上教学效果、影响线上教学效果最主要因素、线上教学存在问题、师生在线上教学中面临的挑战、师生对线上教学的改进意见等诸多方面都留下了很多特定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从长远来看,这些阶段性特征为后续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留下了一系列思考的空间。面对这些具有"应急"色彩的阶段性特征,本文从后疫情时代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需要正确处理的五个关系:计划与市场配置线上教学资源的关系、硬件建设与教学理念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同主体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国内实践与囯际经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中学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有效"战疫",初中生居家学习。为规范在线教学行为,保障在线教学质量,各地设计实施了线上教育教学方案。尽管如此,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笔者对初中物理线上教学的得失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后疫情时代的教学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代教师教育》2015,(3):71-78
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已然成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事实。对这一社会事实的教育梳理,借由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理论,从专业、社会互构、学校变革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专业发展驱动教师教育从学科教学法知识转向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社会变迁驱使教师教育课程科目与名目增减;学校变革回应了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增值评价首先需要产生议题设置力,进入五大主体视野;其次要为主客体所认同;再次要能够转化成行动力.它根植于时代逻辑、认同逻辑和行动逻辑的共同塑造,其中时代逻辑是基础,认同逻辑反映时代逻辑,时代逻辑和认同逻辑统一于行动逻辑.时代逻辑包括推动基础教育评价理念革新,促进政府科学履行职责;驱动基础教育评价范式转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与变革;推进基础教育评价方法完善,助推教师有效教学;引领基础教育评价智慧运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推动基础教育评价观的科学树立,促进营造评价的良好社会氛围.认同逻辑包括评价内容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消弭加重学校负担的集体想象;评价方法由盲目化走向精准化,消解教师"无限责任制"的承压窘境;评价方式由偏重结果走向关注过程,消释学生的主体缺位隐忧.行动逻辑包括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的行动发展,制订和完善教育评价标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的行动推进,加强教育评价专业机构的组织和队伍建设;从"惯性思维"到"破而立新"的行动变革,探索并创新教育质量评价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政涛 《中学教育》2020,17(3):94-98
"新冠疫情"的发生,是一个分界线,从此以后,世界基础教育将分为"前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和"后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疫情的发生,首先,打破了"线上线下""家内家外""校内校外"等的边界;其次,带来了"体系化重建"的机遇,涉及到基础教育的理念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学校管理体系,以及治理体系等的重建;再次,加快了各种融合的步伐,包括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居家学习和在校学习的融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融合等,最终,将促成"双线教学"和"双线融合教学"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学校开学造成了较大影响,为了保障学生在寒假及寒假延长期间的学习需求,不少地方教育部门纷纷推出"线上课堂"和"线上教育"举措,让孩子们"离校不离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不少地方学校通过网上授课,为学生免费提供网上同步学习资源,教师运用网上直播教学,利用电话、QQ群、微信群等多种形式进行线上辅导、答疑,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建立教学和辅导的虚拟课堂,同时宣传有关防疫知识,实现师生网上互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疫情对新学期教学进度的影响,确保了防控疫情和教学学习两不误。  相似文献   

14.
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的普及,到后疫情时代线下教育的转型更新,都在不断加快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创新融合。文章结合学校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归纳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旨在实现“1+1>2”的融合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给学校教育带来深远影响,随着疫情形势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分类分批、错时错峰返校复课,我国疫情也进入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阶段,这意味着我国将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后疫情时代对学校教育带来诸多新挑战和新要求,同时也带来新机遇,学校教育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再一次凸显。未来,学校教育将走向线上与线下混融共生教学,将走向家校合作共育,将更注重对生命健康的教育。学校教育面对疫情影响的挑战、变革转型趋势前瞻性的探索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提供相关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知识教学深陷"惰性知识"的困境,学生获得的知识仅能满足应试的需要,却难以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灵活地迁移与运用。素养是运用知识、技能与态度解决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回应素养时代的变革挑战,要求知识教学从"惰性知识"转向"有活力的知识"。实现"有活力的知识"与素养的生成,有必要理解知识教学的情境逻辑、重建知识教学的实践意义以及实现知识教学的个人维度。  相似文献   

17.
《滁州学院学报》2021,(5):121-125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在"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各个高校广泛开展了线上教学,丰富了广大教师线上教学理论、实践和技能等储备,为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创设性地提出"1223"研究思路,对后疫情时代下"双线"融合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期提升教师"双线"融合教学的胜任力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最后,结合金融工程专业选修课"利息理论"研究分析了"双线"融合教学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8.
"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新样态,它对学校传统教育的挑战不言而喻。为此,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力争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构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同心圆。1.提高线上教学技术使用的能力"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新样态,对教师的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自身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学习者。对此,学校通过加强专题培训,满足教师线上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疫情当前,线上教育成了各大高校的首选。而普通的线上教学,学生学习效率低,学习难以形成体系。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线上教学的研究,通过对课程进行知识标签的提取,让学生对知识的层级一目了然,接着通过收集学生在线学习的数据,建立多维度的学生行为数据库和线上测验系统,提供给学生一系列的分析资料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判定指标权重,将新型线上教学与传统线上教学的数据进行加权处理,结果表明,新型线上教学显著优于传统线上教学。  相似文献   

20.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的不断优化使人工智能可试图模拟人的思维,积极地挣脱人类的束缚,带动人工智能主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人工智能诱发了更高效的知识生产方式、更软化的知识形态和更灵活的知识传播环境,极大地强化了知识教学的生成性,使知识教学的目标偏向于增强学习者在知识理解中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培养学习者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批判反思意识,提升学习者在知识迁移中应用知识的程度。为更好地实现知识教学变革的目标,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教学变革路径需紧扣教学目标的内涵,注重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重构教学主体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侧重教学情感的培养,理解知识表达的意义;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知识教学变革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