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创新加剧的背景下,大企业主要通过设立企业内部创业投资单元方式来实现战略目标,特别是获得外部创新来实现开放式创新战略。通过分析大企业创业投资战略目标,阐述了大企业如何通过创业投资来实现外部创新战略以获取核心能力,分析如何有效管控大企业创业投资,针对中国大企业创业投资公司的特征提出启示。  相似文献   

2.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展开理论分析,并选取我国珠三角地区214家新企业进行实证检验,探索学习导向指导下双元创新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学习导向对新企业绩效、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均对新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学习导向对双元创新平衡的影响不显著,双元创新平衡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the potential innovative benefits to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CVC), i.e. equity investments in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by incumbent firms. We propose that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programs may be instrumental in harvesting innovations from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and thu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firm's overall innovation strategy. We hypothesize that these programs are especially effective in weak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regimes and when the firm has sufficient absorptive capacity. We analyze a large panel of public firms over a 20-year period and find that increases in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subsequent increases in firm patenting.  相似文献   

4.
基于265家新创企业样本数据,将环境动荡性纳入到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前因研究框架中,构建理论模型,利用层级回归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动荡性是企业调整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重要前因,环境动荡性对新创企业的探索式创新有显著正向作用,对开发式创新有显著负向作用,对两种创新的平衡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及其二者间的平衡都能显著地促进新创企业绩效,但探索式创新更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新创企业需要在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间进行权衡取舍,避免采用双元性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展军  郝艳 《情报杂志》2012,31(4):153-159
研究了企业关键联盟中的关系信任和网络连接对企业知识整合与突变创新的影响.理论认为,关系信任和网络连接分别正向影响知识整合,并通过知识整合的中介促进突变创新;关系信任和网络连接的互动效应也通过知识整合的中介影响突变创新.利用122家企业关键联盟的数据,采用多阶段线性回归方法的研究没有支持关系信任和网络连接的互动效应,其余理论假设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郝晨  张卫国  李梦雅 《科研管理》2022,43(4):185-191
    运用2010—2016年在我国深市创业板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将国际化战略进行深度与广度的二维细分,实证考察了风险投资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影响效果,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能否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以及风险投资如何影响国际化战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应。研究发现:(1)风险投资介入对企业国际化深度与广度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均具有积极作用。(2)企业实施国际化深度发展战略能够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提升效应,而国际化广度发展战略却未能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风险投资介入增强了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创新增值作用,提高了国际化深度与广度战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3)风险投资对国际化战略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会由于企业上市后风险投资机构是否继续持有股份以及风险投资机构背景特征和投资契约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
成力为  邹双 《科研管理》2019,40(7):215-223
准确评估风险投资的进入时间、技术偏好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指导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与进入创业企业的时间联系,考虑其技术偏好,构筑了“风险投资进入时间--技术偏好--创业企业创新绩效影响”逻辑链条;并以2009-2012年创业板制造业企业为例,采用PSM方法,分析了不同时间进入的风险投资的技术偏好及其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得到:上市前1年内进入的风险投资的技术偏好不显著,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动态促进作用不显著,无论是突破式创新还是渐进式创新;上市前1年以上进入的风险投资的技术偏好显著,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动态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小,且对渐进式创新影响的持续性和程度大于突破式创新。  相似文献   

8.
胡永平 《科研管理》2022,43(3):117-124
   以2009—2014年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前后3年数据为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IPO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和不同融资依赖企业IPO创新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实证结果表明:IPO后企业创新投资显著下降,且外部融资依赖企业IPO后创新投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内部融资依赖企业,因为外部融资依赖企业风险投资参与比例和持股比例较高,IPO后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负影响显著,体现了IPO后企业高管和投资者在市场短期盈利压力的“短视”行为。这为科创板市场弱化短期盈利的监管以强化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汽车合资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方伟  于淼  孙秀霞 《科研管理》2013,34(6):152-160
由于技术学习方式升级的缓慢性与技术和市场追赶的非同步性,我国汽车产业的合资历程始终无法实现"以市场换技术"的初始目标。为实现技术的实质性引进,近期国内的汽车合资企业纷纷推出了全新的合资自主品牌产品与相应的产品开发模式。这种"合资自主开发模式"究竟会如何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研究通过对三个汽车合资自主品牌产品开发案例的探索性研究,探讨了依托合资自主开发模式推进我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进程的作用路径。基于多案例对比分析,识别出合资自主创新模式实施的关键点,为我国汽车企业的实质性技术获取与自主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探究税收优惠对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并分析行业环境因素对创新激励政策的调节效应。因此选用中国制造业2005-2015年行业面板数据构建SFA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处于0.5~0.8范围内,整体发展不均衡、不协同。税收优惠在一定门槛范围内提升了企业创新效率,而在创新价值创造过程税收优惠则表现出门槛异质效益。同时,国有产权性质抑制科技研发阶段税收政策的实施效应而促进价值实现阶段;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出口鼓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更将显著激励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11.
刘婷  张梦明 《科研管理》2019,40(11):155-163
中国政府“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收效甚微,反而使中方企业面临外商“合资-阴谋亏损-并购”的风险,外方“阴谋亏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技术控制。本文以2005-2007年间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构建中外合资企业面板数据集,实证检验了外方技术控制、合资企业研发投入、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合资企业被并购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外方可以通过技术控制阻碍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得合资企业被并购的风险增加;合资企业研发投入会促进其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同时也会使得其被外方并购的风险上升;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削弱会显著增加合资企业被并购的风险。研究结果对国家外资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引进外资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是一个商品化过程,创新产品向创新商品转化过程中自然离不开市场,市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分析企业市场创新域选择的基础上,探讨了市场创新的市场风险要素,并对市场创新风险规避提出了几点对策,认为企业应该选择有利的市场创新域,进行适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赵淑芳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0):142-147
本文以2012-2017年有创业投资背景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选用广义矩估计方法,检验创业投资介入对被投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创业投资持股比例和介入强度未提高被投企业的创新绩效,联合介入与创新绩效存在正向作用,但结果不显著。对创新程度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创业投资的持股比例、介入强度以及联合介入均对被投企业的突破式创新绩效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渐进式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创业投资对被投企业的创新行为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财税激励和研发投入交互作用下,企业创新绩效是否会受到影响。本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选取西部地区59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以此检验财税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从所有制和行业视角分析,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都通过研发投入这一中介变量对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但享受税收优惠的民营企业,其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存在挤出效应。深入考察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路径,发现:税收优惠与企业费用化研发投入交互作用更加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而财政补贴与资本化研发投入相融后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也存在积极影响。最终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进一步合理运用财税政策来优化研发投入的作用路径,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厘清风险投资、企业风险承担和企业创新投资决策间的关系,对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增强企业创新积极性,促进我国创新创业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企业家、风险投资与银行三方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对企业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基于2007至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情景转换回归”方法对本文提出的假说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风险投资能够促进企业风险承担;高持股比例、联合投资、高声誉风险投资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激励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减轻企业融资约束是风险投资影响企业风险承担的重要渠道。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将刺激企业研发和技术并购,企业风险承担在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投资决策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林晓  徐伟  杨凡 《科研管理》2019,40(7):119-130
风险投资与创新存在特征耦合,两者的良性互动对于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国内外文献对内在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并不统一。使用1995-2014年中国31个省(含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探讨了风险投资和创新的时空协同关系,并应用面板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了两者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创新具有“作用效应”,并存在两类作用路径,分别通过风险投资的融资功能和增值服务实现,但风险资本排斥进入研发活动,资本的逐利性也导致其抑制创新,而增值服务则能有效促进创新,因此“作用效应”的最终影响取决于这两类反向路径的强弱关系;创新对风险投资具有“选择效应”,表明创新是风险投资甄别“标的”企业的有效信号,能够刺激风险投资行为的发生,但并不影响风险投资的金额数量。  相似文献   

17.
外部创新搜寻战略与新创集群企业产品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过于强调区域内外大公司的作用转向重视新创企业的力量,是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新思路和新途径。通过将创业和创新搜寻理论引入产业集群研究,本文实证检验了外部创新搜寻战略对新创集群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创集群企业在创新活动中采取本地搜寻宽度、本地搜寻深度、全球搜寻宽度和全球搜寻深度四种不同的外部创新搜寻战略,不同的搜寻战略对新创集群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产生了不同影响,全球搜寻宽度战略具有促进作用,本地搜寻深度战略呈现倒U型的复杂影响,本地搜寻宽度战略和全球搜寻深度战略则都没有影响。论文最后简要讨论和总结了相关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8.
徐宁  徐向艺 《科研管理》2013,34(9):46-53
基于创新经济学的组织控制理论推动了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从"价值分配"到"价值创造"的演进。本文从促进技术创新这个重要维度对高管激励效应进行重新界定与测度,并运用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对薪酬激励、股权激励以及控制权激励等主要激励契约之间的交互关系及其对技术创新的整合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股权激励在薪酬激励与控制权激励的双重调节作用下,对高科技公司的技术创新具有促进效应,即三者的整合,而非单一机制对技术创新产生作用;具体而言,股权激励与薪酬激励存在互补关系,与控制权激励之间存在互替关系。因此,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应在高科技公司内部建立以强化股权激励、稳定薪酬激励、弱化控制权激励为特征的高管激励整合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田庆锋  杨清  刘辉 《科研管理》2006,41(1):119-129
本文以控制理论、资源交换理论以及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非正式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探讨了知识转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组织学习能力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174家IJVs的有效问卷。通过逐步层次回归法、验证性因素分析和被调节的中介模型等方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模型。研究表明,非正式控制对隐性知识转移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隐性知识转移在非正式控制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组织学习能力在非正式控制与隐性知识转移以及隐性知识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徐宁  姜楠楠  张晋 《科研管理》2019,40(7):163-172
设计有效的激励契约以引导高管在资源约束条件下进行理性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是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本文采用2007~2014年中国中小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均值T检验与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检验了高管股权激励对中小企业双元性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授予高管股权激励的中小企业,自主研发投入水平、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水平等均明显高于其他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路径方面,股权激励强度越大,中小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内部自主研发,而非外部技术引进;在技术创新模式方面,股权激励强度与突破性创新模式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这是传统委托代理理论与行为代理模型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为创新导向的公司治理制度设计提供了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