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经济语篇中形象表达的等效翻译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奈达的动态等效理论,探讨政治、经济语篇中经常出现的形象表达。根据源语和译语文化差异,指出翻译形象表达的三种常用方法:保留源语形象、替换源语形象和抛弃源语形象,以使译语读者能够获得与源语读者基本一致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为了把公示语承载的信息有效、得体地传递给译语读者,翻译者应充分考虑源语和译语在信息结构、源语和译语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运用源语关联原则和译语顺应原则。  相似文献   

3.
翻译认知理论与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也是认知过程,而译者是沟通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桥梁。因此,翻译认知活动的主体即译者,既要推断出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和意图,又必须对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判断,特别要处理好原作、原作者和译语读者的三元关系,从而有效地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图示理论,在理解新闻英语源语的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激活大脑中已存的各种图式知识,这会使对新闻源语的解码更加迅速、准确。在对译语进行编码时,译者应做到有利于激活译语读者的已有图式,同时也要有利于帮助译语读者建立新的图式,以便全面了解新闻传递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间的转换和比较有据可依,采用综合分析法探讨文本意义结构及跨语重构。研究表明,文本意义是一个多维度的立体结构,由作者主体建构系统、语言系统和读者主体建构系统三个维度构成,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意义结构相似度越高,翻译质量越高。文本意义结构模型分析为文本意义的跨语重构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中国节庆菜谱有其浓浓的文化底蕴,可从中文菜名蕴含的文化意象的角度,结合翻译的语用等效功能,利用等效翻译理论在译语中实现源语文本的交际目的、传达源语交际者的交际动机或者在译语读者身上产生相当于原文在源语读者身上所能产生的交际效果。在翻译实践中,可用直译加注的方式保留原文的形象表达,或仅保留原菜名中文化意象中的一部分的内容,或完全根据其语用功能直译出材料名称,以体现原菜名的神韵。  相似文献   

7.
语码转换是各种语言口语或书面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有标记的语言符号。为了让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格外关注源语中的语码转换。备受国内外文学界关注的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在人物对话中大量使用了语码转换。笔者从莫里斯的符号学意义三分法的视角,探讨《儿子与情人》原著中的夫妻对话,看到陈良廷和刘文澜在其汉译本中进行语码转换翻译时,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为了内容而舍弃形式,源语中有标记的语言符号在译语中便失去了标记。但由于英汉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源语中的形式常常很难在译语中得到完好再现。  相似文献   

8.
以关联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比较系统地研究制约新闻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首先指出新闻翻译的本质是一个决策过程,涉及源语作者的信息意图以及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这两个因素。其次,从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相互认知语境,源语作者相关文化假设在译语读者认知语境的缺省以及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认知语境相矛盾三种情况探究新闻翻译策略,以期实现译语读者在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9.
柏慧 《英语广场》2023,(32):46-49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译者通过在译文中巧妙再现源语,使译语读者能够达到与源语读者一致的理解与欣赏水平。这一理论为国内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本文以译者夏阳翻译的《无人生还》汉译本为研究对象,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句法与语篇三方面分析其丰富多样的翻译技巧,进而剖析该译作中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探讨如何使译语读者达到与源语读者相当的理解程度,启发读者对阿加莎悬疑侦探小说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原语语篇诱发的译语语篇生成过程,译语语篇应符合译语特点。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由于英汉思维差异的影响,汉英语篇结构也大有不同,要译出自然的译语语篇,就要对源语语篇灵活地进行语篇重构。本文从《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中选取一些例子,来简单探讨语篇重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旅游景介文本的翻译应考虑源语文本的语篇功能。从语篇功能角度研究旅游景介文本,得出其具备信息功能、描写功能和呼唤功能。信息功能是基本功能,翻译时应注重译语读者的需要,进行增、删、解释、改写等。描写功能是外在功能,翻译时应注重译语读者的审美情趣。呼唤功能是旅游景介文本的主导功能和内在功能,翻译时应进行功能性归化。在翻译时,语篇功能的指导下翻译旅游景介文本,能够更好地发挥更好的读者效应。  相似文献   

12.
张怡云  葛畅 《现代语文》2016,(4):152-154
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利用自然恰当的译语再现源语的风格和意义,力求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能获得相似或相同的阅读感受。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应确保源语和译语在内容、风格、韵律和形式等方面的对等,使译本读者能从中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也可以体验到诗歌形式美和韵律美,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大有益处。本文试图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将《陋室铭》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能让译本读者了解原诗意蕴且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阅读体验的译本。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实现叙述功能的活动词的运用为例 ,通过对两个英语语篇中一些活动的汉语翻译比较 ,揭示出只有形象地翻译活动词 ,才能更好地实现语篇中的叙述功能 ,才能使源语中的活动词在译语中依然体现出它们在语篇中的动态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主要受源语文本的类型、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相对地位、翻译主体对源语文本的态度、翻译主体自身的文化态度、翻译主体的翻译目的以及译语读者的要求和层次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语篇分析对我们正确理解和翻译文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翻译的目的就是要把原文语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语读者。为此,我们有必要熟悉有关语篇知识,掌握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技巧,从而提高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实验心理语言学对言语理解和产生的描述,提出翻译是一个理解源语和产生译语的连续性心理过程,认为该过程与言语理解和产生的过程相似:从辨认源语,建立源语意义,到产生表述动机,形成语义初迹,进而转化为内部言语并最终诉诸于外部言语(即译语)。  相似文献   

17.
源语与译语冲突下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行为下的源语与译语冲突是译者不可避免的困境;“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是缓和这种冲突的主要方法。在当今文化无限互通的大背景下,解决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冲突极其必要,因此科学有效的选择归化、异化策略,为我们实现对本土文化的传播和外来文化的接受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过滤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文化过滤的原因及表现方式进行了阐述,肯定了文化过滤是翻译活动中常见的社会现象。同时,结合字幕翻译这一特殊体裁及纽马克对文化的分类,采取描写性的研究方法,分析文化过滤在生态文化、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中的表现。旨在启发译者以译语读者为中心,通过适当的文化过滤,使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对话趋于和谐。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不但是语际间的转换活动,更是不同文化间的交际活动。因此,为了让译文更好地为译语读者所接受,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提高体裁意识,即熟知不同文化中不同文本类型的语篇结构特点,从而创造出符合译语读者认知结构的译文。  相似文献   

20.
书面汉语中的标点符号与英语中的标点符号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会遇到源语标点符号在译文中如何处理的棘手难题。源语中的标点符号表达的是特定语境下的语气与句法意义,如果随便将源语中的标点符号直接套用到译语中,这可能导致译语读来拗口、生硬,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歧义。可以说,译文中的标点符号是一种翻译腔标记。本研究考察了汉语可比语料库(LCMC与ZCTC)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发现在翻译过程当中,英语中部分标点符号的用法直接渗透到汉语中来,造成了汉语标点符号用法趋于英式化。研究重点比较了汉语中特有的顿号在两语料库中的分布,发现汉语母语语料库中顿号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在汉语译语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分析表明这是受“源语透过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