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认知中介模型、传播中介模型探讨了对信息的认知处理,在媒介接触与一般社会行为之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本研究发展了认知中介模型、传播中介模型,将它们置于社交媒介大众自传播实践背景下,实证检测了对社交媒介新闻信息的认知处理,在社交媒介新闻接触背景、动机与使用社交媒介参与大众自传播行为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将社交媒介用户自传播行为纳入认知中介模型、传播中介模型的研究之中。研究发现:社交媒介新闻精细处理显著正向影响社交媒介策展新闻,社交媒介使用期望、信息效能显著正向影响社交媒介新闻精细处理,社交媒介新闻精细处理在社交媒介使用期望、信息效能影响社交媒介策展新闻之关系中发挥着中介效应。对变量的实证检测是结合新冠疫苗这一具体议题展开的,因此,研究发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交媒介新冠疫苗新闻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2.
黄欣欣 《国际新闻界》2022,(11):120-141
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赋予和增强了当代青少年多种形式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与信心。青少年如何在新闻信息刺激下进入公共领域是一个亟需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1293名12-19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青少年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网络政治效能感、政治讨论及潜在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青少年潜在政治参与具有显著正向作用;(2)网络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讨论分别在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青少年潜在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中具有中介作用;(3)除了单独的中介作用外,网络政治效能感与政治讨论两者间的传递和联合作用还形成了远程中介作用。通过聚焦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本文明晰了媒体使用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理解青少年政治参与的“使用-效能-讨论-行为”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正日益提升,本文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调查数据,描绘了沿海发达城市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并探寻了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两个主要因素:工具层面/心理层面的瓦联网使用和网络社会交往.研究结果表明:一,网民们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比较低;二,上网时间、网络政治信息接触、社会列络规模、网络社区归属感、开放的人际讨论模式均对网络政治参与有着积极影响.这说明公民的政治冷漠在网络中也得到了体现,但随着公众对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社会交往的熟稔和认同,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重要性将凸显.  相似文献   

4.
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研究聚焦媒介素养的两个维度——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和媒介参与意向,探讨个体政治认知、人际讨论模式、媒介使用、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功效意识对它们的影响。在对四城市2409名市民随机面访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公民的政治与公共事务兴趣和开放型的人际讨论模式对媒介素养的两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网络新闻和海外媒介的使用对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有重要贡献,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功效意识正向影响公众的媒介参与意向,而更高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也预示着更高的媒介参与意向。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5,(22):37-45
利益表达机制属于政治学中"权利"的范畴,本文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考察了"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以及"媒介使用"对居民"利益抗争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内在政治效能感"对"制度性利益抗争方式选择"和"非制度性利益抗争方式选择"都有很大影响;而"外在政治效能感"对"利益抗争方式"影响力不足;"媒介的使用"对"非制度化的利益抗争方式选择"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普及为青年农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可能性。运用量化研究方法,探讨互联网使用对青年农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人口统计变量后,青年农民微信朋友数量对网络政治信息获取、政治意见和态度以及间接网络政治行动产生显著影响,而对直接网络政治行动没有产生显著作用。与"媒介替代"解释相比,青年农民的网络社会资本对网络政治参与更具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在数智化背景下,社交媒体的运作逻辑带来公众新闻接触方式的分化,主动寻找新闻和偶然接触新闻成为两种日常化的媒体使用形态。基于2020—2022年间实施的全国性问卷调查及后续深度访谈,考察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主动和偶然新闻接触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结论表明,两种新闻接触方式都显著促进青少年的线下和线上政治参与,但偶然新闻接触的影响更大。社交媒体新闻接触还通过提升政治知识水平、激发政治讨论及二者之间的链式连接,促进青少年群体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8.
信任是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础,其主要形态包括人际信任、社会信任和政治信任。大众传播媒介对信任的各种形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往关于媒介使用与政治信任、社会信任的影响关系的研究多有涉及。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试图探究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媒介使用和媒介依赖与信任评价内在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就信任评价而言,较之社会信任、政治信任,人际信任目前依然在中国社会信任中占据主要位置;就媒介使用与信任评价而言,无论是对人际信任、社会信任还是政治信任评价,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信任评价的影响远高于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与报纸;但就媒介依赖而言,报纸、电视、网络、手机媒介依赖与人际信任、社会信任变量各指标无显著相关,但是与政治信任呈显著相关。此外,对于人际信任和社会信任评价,媒介使用各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超过媒介依赖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而对于政治信任评价,媒介依赖各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远超于媒介使用。  相似文献   

9.
媒介使用在老年人的闲暇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老年人闲暇时间对电视的媒介接触和使用位居其他媒介形式之首。本文以在城市居住的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老年群体对电视及网络新媒体的收视、使用态度,探讨电视与社交媒体相结合的发展优势,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媒介形态和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媒介触达了社会各个领域,也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不再只是传播信息的一种中介,而是融入到整个社会之中,参与并影响着社会事务的发展,推动着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本文着重阐述了媒介化与媒介化社会的理论渊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媒介化社会网络信息传播面临的风险,希望通过重视主流内容传播、回归新闻专业主义、持续加强信息公开、完善网络信息法规、提升媒体把关能力、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等措施,助力网络信息在媒介化社会中的健康传播,推动社会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缘起与发展,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网络舆论表达与政府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是一种政府推动、媒介联合、民众参与的三方互动模式。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赢效因素在于主动性、及时性以及官民交流沟通的顺畅。目前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存在着网络平台有待完善,权威性与职业素养有待培育,网络发言的实效性有待保证等局限。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前景取决于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与官民沟通的诚意,以及制度化、规范化,有约束力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曹钺  陈彦蓉 《新闻界》2020,(2):69-79
社交媒体在全球社会运动与政治变革中发挥的作用已引起高度关注,不过其具体的影响机制仍不明确且充满争议。本文利用TCS2015年的数据,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社交媒体接触(自变量)与线上、线下社会运动参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引入"政治自我概念"中的一系列心理变量(政治知识、政治兴趣、内在政治效能感、外在政治效能感)对个体性差异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展现出显著的、不可被抵消的动员效应。政治知识不会单独对社会运动参与程度产生影响,但可以与社交媒体产生交互效应,放大其对运动参与的正向效应。内在政治效能感既会对社会运动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又能强化社交媒体的动员效应。线上、线下两种运动模式的作用机制大致类似,但存在微妙的差异。上述结果部分支持了研究假设,反映出社会运动往往是个体心理与新媒介工具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结论放置于台湾社会的现实政治语境中,可以带来思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13.
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3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为研究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探讨网络媒介对大学生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接触频率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介,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触网时间对大学生的社会观倾向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网络对他们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无明显影响,对学业、人际交往也并非简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许冉 《东南传播》2023,(2):121-123
以往,人们在固定时段、特定的报纸或电视频道上接收新闻资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升级,各种智能设备、非媒体类应用承担了媒体功能,人们的新闻消费习惯随之发生改变,逐渐依赖偶遇式接触新闻。基于民间理论,从新闻消费者的视角感知新闻环境,发现用户的社交网络、媒介使用习惯、既有的认知水平、兴趣以及偶遇新闻时的情境、个人状态等因素都对偶遇式接触新闻这一过程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多主体采取措施畅通信息分发渠道,提高偶遇新闻的概率和接收效果,对凝聚社会共识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效果理论中,媒介接触是影响受众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14所公立中学的高中生进行问卷调研(N=1538),系统地分析了媒介接触风险和网络素养对青少年网络欺凌(包括欺凌与被欺凌)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下,青少年接触网络暴力和色情信息均会对网络欺凌、被欺凌产生正向影响,玩网络游戏对被欺凌状况也有正向影响。并且,网络被欺凌是网络欺凌最大的影响因素,网络欺凌也是网络被欺凌最大的影响因素。此外,虽然网络技能、网络自我效能感对网络欺凌、被欺凌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是网络技能在玩游戏对网络被欺凌的影响中起到了调节作用;网络自我效能感在色情接触对网络欺凌行为的影响中也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公民参与有利于推进社会民主政治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参与是一种广泛的参与,包括公共的文化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传统的投票、竞选、结社、集会、游行、宣传等,是公民参与的常用方式.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一些新的公民参与形式如网络论坛、政府网站、官员博客,手机短信等,正日益成为公民参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数码沟理论出发,通过一次问卷调查(N=341),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接触的差异对其政治知识水平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由于网络接入时间、互联网使用与依赖以及网络日常内容偏好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本次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日常网络使用以及依赖都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知识的增长,偏好政治类信息内容的大学生具有更多的政治知识,而采纳互联网时间的早晚则没能影响到大学生的政治知识水平。研究指出,加强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素养,有利于缩小大学生政治知识的鸿沟。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与全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我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渠道趋向多元,网络等新媒体日益受到追捧.对媒介内容的选择除满足个人实用需求外,娱乐性需求已成为首要因素.个人需求和社会环境是驱动我国城市青少年媒介消费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地区、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媒介偏好的影响表现显著.研究发现,我国城市青少年并没有接触外语媒介的强烈需求,他们的媒介使用和消费模式与其世界观的形成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我国媒介对外国报道的倾向性与我国青少年对这些国家的偏好上还存在着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19.
赵子毓 《东南传播》2021,(2):116-120
文章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的数据,运用有序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媒介使用与中国青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媒介接触中,空闲时间读书、读报纸和看杂志影响并降低青年主观幸福感,广播对青年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联网的影响程度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会下,电视媒体受到了很大冲击,城市台民生新闻节目遭遇空前的挑战。《新闻广角》从艺术与新闻的交融、去电视化的品牌战略和公共新闻转向等创新,实现了媒介形式、媒介表征和媒介意识的"再媒介化",为自身赢得新的生存和发展机会,某种意义上实现了"逆生长",也为城市台在智能传播时代的新闻实践探索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