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翻译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念整合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首先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s Fauconnier提出,其"四空间模式"已被广泛运用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通过"四空间模式"分析翻译过程,揭示了翻译实际上包含"解读原文"与"创建译文"两个概念整合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同的概念表达和重构原文中的认知联系来将原语中的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在目的语读者头脑中唤起与译者同样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2.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语际交际活动,具有创造性,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运作过程。根据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译文是原文符号激活译者认知框架中的概念,经译者心智空间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引导译文读者理解的认知框架,翻译过程即是一个双重网络的运作过程,经双重网络运作及双向解包后最终获得最佳译文。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翻译是把源语民族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体验转化为目的语人们的认知和体验,翻译时译者力图在译者空间里找到和原文空间里元素对等的元素。这种对等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对等,而且要求二者在心理表征(概念)层次上的对等。在这里主要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来探讨其在新闻语篇翻译过程中的运用所产生的四种整合类型。  相似文献   

4.
李琳 《考试周刊》2009,(25):30-32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寻求两种语言文本之间对等关系的过程,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本文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翻译中译者的思维认知活动,以及直译与意译的认知理解。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交际效果放在首位,然后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对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的估计进行语码转换,译文文本应最大限度趋向干原文。文中首先简要介绍了关联理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以及翻译概念本身的语用作用。然后又从关联角度阐述了翻译的本质,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用关联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认知发展的产物。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本文试图用认知语言学中Fauconnier(福柯尼耶)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来分析翻译中译者的思维认知活动,即译者转换意义时的心理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7.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因为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着关联差距,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中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缺省模式。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性角度指导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去解决文化缺省的移植问题。并指出译者在译文中尽量保留原文的异质,并没有违背关联翻译理论关于翻译应该让读者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在翻译过程中,作为对原文认知的主体、对原文阐释的主体和在源语转换过程中的主体的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的掌握、翻译策略的选择、原文的理解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Gutt关联翻译理论对隐喻翻译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对于译者来说,在E惫喻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清楚自己想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文中的隐喻保持一致。译者还需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言环境,根据原文中隐喻的含义在译文中重塑隐喻意象,确保此译文与原文隐喻形成最佳关联效果。《酒国》包罗万象,含有大量隐喻,对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为隐喻翻译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阮宏芳 《考试周刊》2014,(59):16-17
本文从概念整合模式下的认知翻译观看中国古诗翻译。概念整合下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个四空间的整合过程。通过实例解读,作者认为,诗歌翻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整合的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除了文本之间的转换外,还涉及源语和译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是译者在原文和译文认知框架制约下的主观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11.
翻译活动并非仅仅是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译者与原文作者在认知模式的形成方面很可能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组织信息时的注意力分配上往往是不同的,注意窗理论可以让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对表达式产生相似的注意力。因此,研究注意力视窗的分布与等值翻译的关系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有利于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语用翻译理论指出译者要基于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基础上,译出原文作者的意图,译者要根据译语读者对世界的认知,译出原文的语用功能,使目的语读者易于理解与接受。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反映了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差异。指示语在语用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指示语运用上存在着差异,为使译入语读者易于理解,翻译中有时要进行指示语转换。从语用翻译角度简单对比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指示语,并重点以社会指示语为例探讨语用翻译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用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理论"解释和指导汉英公示语翻译,并结合实例指出译者在翻译公示语过程中应经过各种"适应"和"选择"的环节,为目的语读者扫清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实现有效交际,使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整合理论是运用心理空间这一认知方式来认知世界的理论框架,为解释语言活动背后的认知活动提供了动态的阐释。翻译作为一种在不同形态语言间意义流动的特殊语言使用活动,其与认知活动有一定的关系。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视角来阐释翻译的过程,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进行意义转换时的认知心理过程,以达到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将翻译比作带着镣铐跳舞,然而,译者若能正确认知原文的概念,把握原文的精神,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面前就会出现一片自由的创作天地。当然,译者的创作不同于作家的创作。译者必然受原作的含义、语言形式、主导思想、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制约。虽然不同语言在对所认知事物的概念化和词汇化机制方面存在差异,但译者如能在充分认知原语文本的概念和风格,体验原作者的所思所想的基础上,在译入语的译文重构过程中,进行选词、概念整合、重组,翻译时就有足够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从概念整合视角出发,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习主席讲话为语料,运用概念整合网络,考察语料中的隐喻现象。研究发现,隐喻翻译中蕴含概念整合思维过程,在源语理解过程时,通过单域整合网络、双域整合网络与镜像整合网络,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更易达到或接近原文作者的心理图式,在目标语生成过程时,通过不同的网络整合方式求得翻译等值。  相似文献   

17.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动态交际活动,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担负了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将从语篇翻译这一视角来全方位可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不同角色。由于译者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首先带有明确的翻译意图阅读源语语篇,并且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及认知能力来诠释原文,而在遇到翻译阻碍时能灵活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来实现翻译这一过程,因此译者在语篇翻译过程中可以说是一名协调者、阐释者和创新者。  相似文献   

18.
杨磊 《考试周刊》2009,(8):115-116
本文认为英语广告的汉译实质是语际间对广告原文的明示推理阐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负责两个推理过程:首先在原文语境中对广告主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并做出正确的理解:其次是通过对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推理,而后将广告原文转化为目的语文本。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模式。如可以灵活地选择创新性删译、创新性扩译和创新性改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杨晓丽  安静 《文教资料》2011,(2):31-33,88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源语认知环境中寻求关联并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作出动态适应。关联理论在W.J.F.詹纳尔的《西游记》译本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詹纳尔为翻译《西游记》中的文化内容,采取了多种手法,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替代法及注释法。本文通过评析具体例句指出,在翻译涉及文化内涵的文本时,译者应灵活采用翻译方法,在忠于原文作者和忠于译语读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实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20.
关联理论认为整个话语过程是双重"明示—推理"的过程,这一理论在翻译中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实质上,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语境推理和意义沟通的过程。科技翻译也是一样,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不同科技语篇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准确地理解源语文章,还要灵活掌握两种语言的用法习惯,较贴切地把它翻译成目的语。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原文,译文和目的语读者三者之间的最佳关联,便于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