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语篇认知能力是构成学习主体翻译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但语篇的复杂性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语境等因素常常被忽视。对原文语篇历史文化语境及其语言风格的认知和把握影响学习主体的翻译决策。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宜引导学习主体关注语篇的历史文化语境,强化学习主体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以使其逐步形成比较稳固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2.
从语境的两个层面(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对语境理论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作了剖析,阐释了语境理论对正确理解源出语的内涵及避免在语义翻译转换过程中出现误解与误译的重要性。理解原文是科技翻译成败的关键,而语境分析则是获得正确的语义转换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左立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1):162-164
翻译是架构在两种语言以及文化基础之上的交际活动.文化语境在此交际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忠实地解构源语文本和准确贴切地用译入语表达原文的思想,都离不开对翻译文本所处语境的阐释.首先对语境理论发展做总体的简要回顾,然后结合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分析文化语境和翻译教学的关系,并以此进一步探讨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译者在翻译语言转换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离开译者,原文在目标语文化中是无法存活的。然而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1980年文化转向后,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译者的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重视。为此,着重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关注译者主体性问题,并讨论女性主义者眼中有关主体性的忠实和叛逆。  相似文献   

5.
元认知是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翻译作为语言学习的一部分,其过程也要受到元认知心理的影响。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女性主义译者在这种心理作用下,通过语际之间的转换,实现对原文的重写,体现她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主张,并从翻译作品的选择、翻译标准的重写和翻译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充分体现她们在翻译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海镇 《考试周刊》2010,(40):36-3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动态交际活动,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担负了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将从语篇翻译这一视角来全方位可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不同角色。由于译者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首先带有明确的翻译意图阅读源语语篇,并且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及认知能力来诠释原文,而在遇到翻译阻碍时能灵活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来实现翻译这一过程,因此译者在语篇翻译过程中可以说是一名协调者、阐释者和创新者。  相似文献   

8.
杨磊 《考试周刊》2009,(8):115-116
本文认为英语广告的汉译实质是语际间对广告原文的明示推理阐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负责两个推理过程:首先在原文语境中对广告主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并做出正确的理解:其次是通过对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推理,而后将广告原文转化为目的语文本。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模式。如可以灵活地选择创新性删译、创新性扩译和创新性改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对等性历来是评估翻译质量的一个主要方面。翻译的主要任务是确立源语篇和目的语篇之间的对应.考虑源语篇作者的意图.同时产出的译文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典籍翻译涉及多个因素,包含基于译者概念预设和文化预设的阐释,因此主要以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上的对等来评估典籍翻译。  相似文献   

11.
语内翻译不是简单的同一语言内部的语码转换过程,而是在同一语境内部,在保持一定时空距离的条件下,译者对原作做出的新的解释,并且是在对传统继承基础上的新的发展。这种继承与发展是语内翻译中译者阐释的结果,具体体现为译文与原文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张爱玲《海上花列传》的国语翻译集中体现了语内翻译中译者的阐释过程。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涉及很多文化因素,文化语境在文学翻译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翻译受到包括源语文化语境、译入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语境在内的文化语境的影响,译者从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用及文本的理解与阐释这一过程中,无不打上文化语境的烙印,因而作为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译者应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3.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由于诸种原因,其文化地位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却一度被边缘化。其实,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文章以《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探究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进行文化改写,论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意识形态、政治动机以及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创造性地将原作以源语转化成目的语。译者即如架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徐晶 《考试周刊》2010,(25):26-27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主观能动地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结合译入语语言文化背景,对原作的内容含义和文化精神进行再创作。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对语言形式的叛逆是为了达到功能对等,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文。本文将通过对David Copperfiel两个中译本的浅析,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及所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殊的交际活动,是译者推导原语作者的话语意图、并将其传递给译语读者的过程。翻译过程中对源语的理解和对译语的选择都要以传递原文作者的话语意图为出发点。推导原作的话语意图,需借助于语境和各种交际原则进行推理,把握话语的功能。传递原作的意图时,要考虑读者的认知水平,注意意图传递的方式;要优先保证主要意图的传译;对于源语和泽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则可根据翻译的意图而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能仅停留在语言转换和内容传递上,还应将原文中所包含的审美价值也传递出来,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似相同的审美感受。本文拟分析翻译与美学的关系,探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文学翻译中审美与创造美过程的影响,以期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介绍图式理论的概念,探析原文与译文间存在的图式关联,深刻解读翻译的两个过程——理解和表达,阐释知识图式对译者的影响,及语言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并对翻译的语篇性进行研究,理解语言的意义在知识图式和语言图式中的相互转化,为翻译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幽默是语言文化的普遍现象,对幽默的认知在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语言风格转换是幽默产生的根源,跨文化幽默的核心就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做出与源语相对应的风格切换,翻译风格的选择和使用决定了跨文化幽默的实际效果。跨文化幽默认知要求主体既能够从目的语文化角度对幽默话语进行符号转译,同时还要对跨文化情境迁移和时空流转做出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9.
盛俐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3):131-133
主住是信息的起点,是已知信息,述位是新信息,主述位组成适当的话篇推进模式,并反映语篇内部句子之间内在联系和信息分布规律.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存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然而由于语言实际存在的形式并非孤立的词句,本文主张翻译技巧的研究应该基于语篇的结构屡次.文章将主位推进模式引入翻译研究,讨论了主位推进模式在翻译实践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要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选到交流的目的,不仅需要根据主位推进模式有效地理解原文,而且需要根据源语和译入语语义和语言的习惯,在翻译过程中相应地保留或转换主位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20.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探讨由来已久,其中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是受到关注。在这些研究中,对译者翻译的目的探讨得不多。笔者例举中外翻译大家的翻译活动,来阐述译者通过选择源语文本,即译者的翻译目的,来证明自己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