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象:我姓“象”。像:我姓“像”。象:我念“xiang”。像:我念“xiang”。象:你怎么跟我学?我没有单人旁啊!像:我有单人旁怎么啦?象:你有单人旁,意思就和我不一样了。像:怎么不一样?象:我的用法有许多。像:我的用法也有许多。象:我具体有以下几种用法。像:我的具体用法也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目前,“象”和“像”两个字使用混乱的状况已有了明显的好转,尤其是作为动词的“像”“好像”和作为副词的“好像”用作“象”的例子在印刷品里已很少见到。但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印刷品里,作为名词性词素的“象”和“像”字使用混乱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常常使得许多语文工作者感到困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对“象”与“形”的全方位诠释,实现了两个转向:1、“始形为象,终象为形”——从哲学到艺学表现为外观察向内省转向;2、“象”与“形”二元的互融——从艺学到以字为载体的各类作品可视为内省向多维空间转向,从而赋予二更为丰富的意蕴,在当代艺理论本土概念缺席的情形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中,类似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篇章段落比比皆是,它们与画论中的“虚实相生”异曲同工。课文中的“实”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像或者其他媒介来描绘的具体形象;“虚”指的是文章给人们留下的思考、想象的“空白”。这种“空白”艺术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内容的“空白”是课文“实”的部分的延伸即用具体形象来描绘作品中所蕴涵的内在意义,也就是所谓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五彩池》一文中有“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  相似文献   

5.
字典家族里住着“练”和“炼”兄弟俩。他们的相貌长得像极了,说话的声音也一模一样。许多人都说他俩是孪生兄弟.连成天跟他们在一起的朋友也常常分不清他俩。仳:如,有时“锻”来找“炼”去打球,却拉走了“练”;好学的“习”来跟“练”一道做功课,又错找了“炼”。  相似文献   

6.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他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相似文献   

7.
休谟和康德哲学的最大的相似点莫过于它们都是不可知论。有人说休谟哲学是彻底的不可知论,而康德哲学是不彻底的不可知论,但仔细考察他们的认识论著作,应该说他们两人哲学都应属于不彻底的不可知论。像休谟自己所说的“温和的怀疑论”。  相似文献   

8.
“飞白”,原为一种书法艺术,笔画中间露出一丝丝的白地、无墨、断丝。就像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叫“虚实相生”,如画鱼不必画水,目的是留给欣赏遐想的余地;音乐家演奏,也要留点空白,叫“无声胜有声”,目的是让听众于无声处想音乐,充分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就像人写章,用笔“挫顿”,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目的是让读从有尽的字中体会无尽之意;象戏剧表演中的“静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对“象”在古代书画美学理论中上下文关系的剖析入手,着重指出“象”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十分丰富的词汇,并通过与其密切相关的几个字词的分析尝试划定“象”的能指与所指的界限,从而使读者对于“象”在古代书画美学中的使用及词义的界定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对“象”在古代书画美学理论中上下文关系的剖析入手,着重指出“象”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十分丰富的词汇,并通过与其密切相关的几个字词的分析尝试划定“象”的能指与所指的界限,从而使读者对于“象”在古代书画美学中的使用及词义的界定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周伟翼 《现代语文》2005,(12):44-44
示:天显现出某种征象,向人垂示吉凶祸福。《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后来引申为告诉,教导。“示”作为部首多表示“神事”,“征象”义,都与“神灵”有关系。如:  相似文献   

12.
“氽”、“汆”和“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氽”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难辨清了。  相似文献   

13.
曾汝弟 《云南教育》2001,(24):40-41
不少人认为,“逆反心理”和“闭锁心理”是中学生(包括不是中学生的青少年———下同)的两大心理特点。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认为“逆反心理”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主要根据是:中学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家长和老师的话了,他们常爱跟大人争辩和顶牛,凡事喜欢自己做主,有时候还故意跟大人反着来,等等。中学生的上述表现能说明他们有“逆反心理”吗?我们认为不能,而只能说明中学生随着身体的成长、知识的增多、经验的丰富、能力的增强,他们的成人心理和自主意识以及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心理和能力的发…  相似文献   

14.
"言""象""意"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理论内涵对后世文论、画论等影响深远。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作品理论将作品看作一个"意向性客体",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四个基本结构层次。通过对中国传统"言""象""意"理论与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理论进行整体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者有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和三个主要差异性。相似性更多的出现在从结构角度进行探讨的结果当中,是显见的;而二者的差异性却更多是由于哲学根源和思维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在进行中西理论比较研究之时,既要看到中西理论的相似性以展现共通的理论生命力,又要看到他们各自不同的哲学根源与艺术特点,而不是盲目地将二者进行比附或者试图通过其中一方来确立另一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尹建锋 《中国德育》2013,(20):58-58
“他们带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拍的景色都不一样……我希望老师像导游……而不像园丁。”浙江省宁波市一名六年级的小朋友一篇《园丁和导游》作文,引起了广泛热议。  相似文献   

16.
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的大人,他们像壳一样裹在我们的世界之外,每天在忙碌着,高兴地或者不高兴地大声说话……他们个子比我们大,辈分比我们高,权力比我们大,更重要的是,他们中间有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负责我们的生活起居;他们中间还是让我们敬畏的老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8.
笑声 《江西教育》2005,(7):90-90
日前,在朋友家见到一对从北美回来探亲的年轻夫妇,由于职业习惯,闲聊中谈及那里的学校教育。他们说北美的老师与学生只有年龄、知识、阅历的差异,他们的相处毫无拘谨,可以挽胳膊、搭肩、击掌、像朋友。每个新学年开始,新任老师的第一堂课必是介绍自己——年龄、学历、性趣爱好,生活习惯乃至喜欢的颜色、饮食嗜好、喜欢什么样的人等等。  相似文献   

19.
张浩峻 《辅导员》2010,(9):41-41
今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回东北的外婆家,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他们都亲切地称我“小上海”。每个人都问我关于上海开世博会的事情,我就像一个小老师一一为他们解答。  相似文献   

20.
白云 《上海教育》2005,(4B):5-5
春暖花开的季节,数位“诺贝尔”奖获得陆续光临了不少上海高校,然而他们的到来并未像以往一样引起大学生的“追捧”。他们悄悄地走进校园,在不大的报告厅里作着小众化演讲另一边,企业老总讲述自己的创业史和人才观,进而介绍企业的用人条件,诸多民营企业通过这种名人效应把招聘会开进校园,却使得大学生趋之若鹜,会场内水泄不通,人满为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