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重视血缘关系的家族本位思想对武术继承和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探讨血缘关系的家族本位思想对武术继承和发展的影响。认为,中国古代家族本位思想使武术在家族和类似于家族的组织中流传;古代武术的传承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过分地注重传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武术运动的综合创造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调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对武术有重要的意义,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对武术进行综合创造是武术发展的正确道路。竞技武术应向有利于竞赛、有利于向国际推广和提高观赏性的方向发展。对武术技击特点和民族特点继承的重任,将主要由在民间流传的武术来承担。民间武术的发展应使它更有利于人们的练习和满足人们的喜好。  相似文献   

3.
朱保荣 《精武》2004,(10):20-21
一说到武术,人们常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形容,这确实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目前,中华武术有继承,有发展,但也面临着危机。为了便于称呼,我把中华武术分为两部分:一是官方武术,泛指国家武术机构、正规院校规定推广的内容;二是民间武术,指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拳种。官方武术是主流,主导着武术的发展方向。经过不断努力,武术已经得到推广并走向世界,这是一件好事,但国家整理的拳种有限,又规定得过死。制约了武术的全面发展。民间武术采用师徒相授、父子相传的传统方法继承传统武术,但传播范围有限,使有些拳种濒临灭亡,不要说发展,就是继承也成了问题。作为武术爱好者,我们多么希望武术走出误区,真正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对墨家文化的有关层面进行分析,得出墨家文化对中国武术德行思想的形成有着极深影响的结论。研究认为:挖掘武术文化中精神财富的潜质,实现由“术”至“道”的升华,对于武术的全球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墨家学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研究中国武术不能忽视墨家思想的影响。文章主要从墨家思想人民性对武术传播的影响、墨家思想-侠文化-武德传承、墨家军事策略对武术攻守技术的影响、墨家教育思想对武术教育的启示几方面因素对其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6.
武术电视传播:文化为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讲用 《体育科研》2009,30(4):55-58
中华武术是受中国传统儒、道、墨、释等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讲求武德伦理、自修兼济、艺术审美,蕴含着儒家的仁义思想,墨家的非攻思想,道家的自然思想,佛家的救世思想,强调身心一元;目前中国电视对武术以固定化栏目传播的主要是技击武术。对武术技击的放大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戕害了武术文化,导致了受众对武术的误解,从长远来看不刹于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在后奥运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武术电视传播需以“文化传播”为魂,采用“文化、技击、艺术”等多元传播形态,运用多种节目形式展现武术的“原貌”与“全貌”。  相似文献   

7.
周世勤 《精武》2005,(12):46-46
王培生先生一生致力于继承弘扬中华武术,执着地研究武术攻防技艺,钻研太极拳推手理论,武术著述丰富,武术技艺精湛。他以尚武崇德的高尚情操,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赢得了众多海内外武术爱好者的钦佩和敬仰。本文简述王培生先生的太极拳推手技艺,以和太极拳爱好者共同学习、提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价值功能定位与当今武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为武而舞”的武术套路发展理念。即“为了继承和发展武术技击之法和适应当今社会人们对‘美’的精神追求而进行审美化发展的思想、观念体系”。将此作为武术套路发展的指导口号,旨在促进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2006,(5):7-47
为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团结国内外武术界人士和广大武术爱好者,以武会友,交流技艺,共同促进中国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决定于2006年8月25日至30日在北京体育大学体育馆举办“首届中国传统武术交流表演大会”。本次大会的主要活动内容有:  相似文献   

10.
张之江对武术的贡献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江是西北军系统的高级将领,他一生倡导武术。他曾经创办中央国术馆,举办国术国考,建立"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提议并组织三次武术出访,从而大大提升了武术的社会地位,促进了武术竞技的发展,并把武术纳入教育系统,而且拉开了武术走向世界的序幕。其国术思想使武术在失去军事发展重心时另辟蹊径,使武术从以军事技术和民间技击术为主的运动向近代体育方向转型,其国术思想对于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调研、参与式观察、无结构访谈等方法,以金斗洋畲族武术传承人的村落治理实践为研究主题,探讨村落礼治、法治及礼法合治是如何以村落武术或村落武术传承人为媒介而推行的。研究发现,金斗洋畲族村的村落治理延续了传统的礼治方式,畲族武术的"在野之礼"成为村落治理的工具;在畲族武术传承人授武场域、授徒性别选择、用武方式等方面将法律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促生了"以礼入法"行为的实践达成。研究认为,以武术的"在野之礼"等形成的村落治理传统并不会随着村落普法的推进而在短时间内消亡,"礼法合治"将是当前转型时期村落社会治理的重要形式,并伴随乡土社会的发展持续产生效能,村落武术之礼文化及传承人的身体力行成为这种治理格局型塑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武术是一个动态演化的概念,在古代中国其基本意蕴是军事冷兵器技术。宋代以后,随着火器逐渐配备部队,"武术"开始大面积地向民间转移。这种转移与武举制实施的共同作用,促使了民间习武热情的高涨。义和团运动爆发、武举制废除以及体育救国思潮兴起后,下移民间的军事冷兵器技术,即武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而随着武术运动、竞技武术等"新编武术"的出现以及对民间武术的强力挤压,武术界对"新编武术"的批判声音日趋强烈。在这一过程中,又出现了"传统武术"这一词汇。另外,需要提及的是通过对武术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还意外发现了中国武术发展的"二元互补结构"。  相似文献   

13.
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现如今,民间武术的生存环境正日益受到威胁,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是重中之重。因此,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要寻求新的传承机制,使民间传统武术逐步走上赛场,给练习者提供科学的训练,加大宣传力度,使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4.
湖北群众武术自古以来有着良好的基础,是湖北的主要体育资源。调查显示,大众不仅对武术的认知情况良好,而且对于武术有强烈的需求。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武术师资力量匮乏、学校体育中武术的开展相对薄弱等,使得武术在全民健身中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研究认为,首先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群体,有针对性地实施武术教育;其次要群策群力,发挥社会力量,既要充分利用民间武术资源来发展武术事业,又要充分发挥武术专业学生的作用,充实武术师资力量;再次要构建畅通的武术交流平台,有效推动群众武术在湖北省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菏泽民间习武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发现目前菏泽民间武术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着严重的生存与传承危机。主要原因:一是作为本质是一种搏杀术的传统武术已没有实践舞台;二是造成传统武术某些重要特征的封闭社会基础正被摧毁;三是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查阅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文化属性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论认为:武术主要具有技击性、民族性、体育性、地域性、生产与生活性等文化属性,其外延属性还应该包括娱乐性、竞技性和健身性等。这些属性是武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墨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当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从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军事等诸方面对于中国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体现了墨家的重要历史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化史占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与道教、佛教、民间宗教及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与宗教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不断的相互交织、渗透,使得中国武术与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宗教文化为中国武术文化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源泉和借鉴,同时也为中国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所需要的客观条件;武术也以其独特的形式传承着各宗教文化的理念,从而推动了各宗教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表现为脆弱性、师承性、长期性和非标准性。在现代社会,民间武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其文化与教育价值需要得到认识与提升。发展传统武术的重点是保护武术传人、发展武术教育、重视农村武术、进行数字化传承,并使其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