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手腕花即手腕转动,是中班幼儿音乐活动中的基本动作,刚开始学习的幼儿不好掌握,容易产生把手腕由外往里转的错误,而正确的方法则相反,手腕是由里向外转。我在教幼儿学习这一动作时,先让幼儿学习双手在胸前的手腕花:让幼儿双臂屈肘在胸前,手心向上半握拳,上下活动活动手腕,让幼儿体会手腕的动作。然后把手指伸直,手心朝胸前,慢慢由于腕带动手由里向外转动到手心向下。切记做胸前手腕  相似文献   

2.
我园前不久举行了一次体育公开教学课,整节课在活动中进行,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上课铃响了,幼儿持球自由地小跑步进入活动场地,听音乐分散开做“球操”动作。随着音乐的旋律,幼儿兴致勃勃地做上举——投球——运转球——滚球动作。接着,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目的和步骤,启发幼儿想出各种方法玩球,场地上拍球声四起。有的小朋友左右手交替拍球,有的单脚站立拍球,有的边走边拍球,有的跑步拍球,有的向上抛球或反弹接球。教师看见一位小朋友向上抛球后,拍了二下手再反弹接球,于是教师召集幼儿围拢,请那位小朋友将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各种各样的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我组织大班幼儿开展了一个融语言教育和艺术教育为一体的活动——各种各样的树。活动中,我先展示了有关树的图片、课件,然后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用肢体动作自由表现千姿百态的树。活动结束后,有的教师提出“,自由表现”应改为“有目的地表现”,教师还应有肢体动作的示范,否则幼儿得不到发展;有的教师则认为,这个活动即使没有前面的知识铺垫,幼儿也能自由表现;还有的教师干脆质疑活动过程的设计和方法。面对这些意见,我也困惑起来:究竟怎样才是合适的?您认为呢?  相似文献   

4.
[观察实录一]这是一节学习句子“can I help you?”的英语活动,教师首先向幼儿讲述了句子的汉语语意,然后按部就班地进行句子的教授。发现:有的幼儿在与他人讲话;有的幼儿在玩小东西;有的幼儿要求喝水;有的幼儿要求上厕所。这是幼儿不感兴趣的表现。但是教师的教育目标还没有完成。于是教师尝试改变教学策略,运用体态语进行句子的教授,幼儿兴趣大增,活跃了课堂气氛,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白艳 《早期教育》2006,(2):18-18
孩子们对迎春花的兴趣源于玲玲制作的那朵迎春花,这朵在玲玲手中忽开忽合的迎春花,一下子就把孩子吸引住了。有的说:“玲玲,这是什么花啊?你是怎么制成的啊?”有的说:“玲玲,能让我玩一会儿吗?我想看看它是怎么开的?”有的说:“玲玲,你教我制作一朵好吗?”……(孩子对新鲜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趣,借以激发孩子的探究欲。)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之一,本身是充满灵性与情感的艺术活动。在我国以前习惯于采用“示范——模仿”为主的教育模式,活动前,往往是老师给幼儿提供模仿对象,结果束缚了幼儿的双手和大脑。禁锢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那么怎样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过程中让幼儿自己去体验、自己去领悟、自己去探索,在自由活泼的气氛中主动参加活动,体会到活动的无限乐趣,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一定的音乐技能呢?  相似文献   

7.
在美术教育中,如果我们只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最多只能培养出一些画师、画匠,而培养不出真正的画家。这本是针对目前教师在艺术教育中存在“重技能轻创新”的严重现象而提出的一个警告,意在呼吁我们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要重视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正确处理好技能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然而,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在理解这句话时有失偏颇,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疑惑了:那么技能还要教、要练吗?有的教师认为:技能不要教了,让幼儿自己去探究,探究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认为:技能还是要教、要练的,有了一定的技能才能有创新……于是,在实践中,有的老师在技能的教学方面显得束手无策,始终徘徊在“教与不教、练与不练”的十字路口;有的老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让幼儿在枯燥乏味的模仿练习中学习;有的老师则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摸石头过河”,使幼儿走了很多毫无价值的弯路……  相似文献   

8.
某教师组织中班幼儿学歌曲“秋叶儿”,请幼儿当秋叶,随着录音机的歌声飘来飘去……某教师请一大班幼儿扮迷路的小花鸭,哭着来到中班,请幼儿说出解决办法,然后学唱歌曲“迷路的小花鸭”……这是幼儿园歌唱教学中非常普遍的两个例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现状:看老师的活动计划,方法多样,设计合理;但观实效呢?幼儿并不像预想的那样主动积极,对歌曲的理解和掌握也欠佳。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近几年在幼儿园所做的观察记录和调查结果显示: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忽视幼和歌唱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许多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对的歌曲的理解简单等同于歌词解释。在借助教学参考资料设计活动时,只关心活动形式是否新颖,幼儿参与的机会多不多,对于这些设计的真正意图,许多教师并未完成把握。上面两个例子亦然:第一位老师只知道让幼飘来飘去,却不知道在幼儿飘的过程中,老师还要做些什么?第二位教师的精彩设计只花了两分钟便完成了,剩下的时间又是机械唱歌曲。  相似文献   

9.
有一天正在上美术课:《鲜花送妈妈》。因为是送给妈妈的礼物,大家都画得很专注。动作快的小朋友已画好了,动作慢的,一边动脑筋一边在作画。突然,有一位小朋友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我:乐乐把水粉颜料打翻了。我跑过去一看,只见乐乐的手上,衣服上都是颜料,他呢?正呆呆地看着我。这时,旁边的小朋友议论开了,有的说:“糟了,乐乐把衣服弄脏了。”有的说:“颜料画在衣服上很好看。”可有一位说:“衣服上的花是不是水粉颜料画的?”你一句,我一句,几位小朋友就争论开了。当时我很生气,正想严厉地批评乐乐一顿,  相似文献   

10.
大班下学期,幼儿即将进入小学,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留意各个活动环节的时间安排。比如,每天12点进餐时提醒幼儿:“到午餐时间了,你们知道几点了吗?”最近,有的幼儿会主动问:“老师,现在几点了,我妈妈怎么还没来接我?”有的幼儿问得令人忍俊不禁:“老师,她玩那个布娃娃好久了,是不是有1个小时了?”实际上,“她”只玩了10分钟。  相似文献   

11.
《学前教育》2008,(9):42-43
在中班“磁铁”主题活动中,赵老师引导幼儿进行完“磁铁找朋友”活动之后,在科学活动区投放了“鸭子戏水”的新玩具,目的是让幼儿在玩儿中充分感知磁铁隔物吸物的特性。结果,有的孩子看到新投放的玩具不知所措,有的盲目操作。于是,有的教师提出,活动区玩具是物化教育目标的操作材料,投放新玩具时告诉幼儿最基本的玩法,才不至于出现幼儿盲目探索。有的教师则提出相反意见: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探索,教师的引导才可能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才可能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困惑的?  相似文献   

12.
编舞琐记     
我为幼儿编过一个小歌舞,题目是《春天来了》,歌曲是这样的: 它描写小朋友看见了春天的花,一边观赏一边说话的情景。词、曲都是比较上口的,音域只有五度,适合小班小朋友演唱,因而动作不能难。音乐的节奏比较平稳,因而动作也不宜过于跳跃。编动作时,我取了歌词中“花儿朵朵开”的词意,选用了一拍一次做“踏点步”,双手四拍并拢、四拍分开(模仿“花开”)为基本动作,运用动作的反复做了一点变化。第一遍音乐:双脚原地做“踏点步”,双手四拍一次向前并拢(图一),四拍一次向旁分开。  相似文献   

13.
【案例一】在大班奥尔夫音乐活动《雕塑》中,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做相应的动作造型,要求幼儿在每一乐句末的长音处,各自创造出一个雕塑的造型。教师先示范,后带领幼儿一起做。为了提升幼儿的音乐经验,教师问:“应该在音乐的什么时候摆造型呢?”幼儿A说:“在吹喇叭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大班泥塑活动后,教师请每名幼儿展示并介绍了自己的作品,然后,在整理工作完成后,孩子们开开心心地离开了泥塑室。第二次泥塑活动时,有的幼儿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作品被摆在了展示台上,他们自豪地与同伴交流着。这时,有一名幼儿找到老师,伤心地说:“老师,我上次制作的泥巴狗怎么不见了?”其实,在上次泥塑活动后,教师为了保证下次泥塑活动的泥量,便自行把一部分幼儿的作品回收了,并选出了一部分对幼儿有启发、具有阶段性意义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这才有了上面的一幕。  相似文献   

15.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班集体建设时强调: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教师不应是一个“发号施令者”,而应是以高超的教育艺术,使学生“把教师的意图当作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实行。”创建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活力的团队,不仅仅需要班主任教师的付出,更多的应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激发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来创建班集体。因此,实施这些构想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组织学生自己“当家”做“主人”。  相似文献   

16.
一名刚工作三个月的新手教师组织了一堂名为“卡通世界”的集体音乐教学活动。有一个活动环节是让幼儿坐在位子上自由创编“卡通马”动作。孩子们都深深地为情境所感染,他们自然而然地用双手双脚着地的姿势模仿马的各种动作与形态。这位新手教师面临一个两难情境:如果阻止孩子们的自发创编活动,就有可能扰乱孩子的内部认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一 偏重预设的答案,缺乏对过程的驾驭 在一节大班科学活动“油和水”中,教师引导幼儿将油和水混合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孩子们有的将油倒进水里,有的将水倒进油里,并用小棒进行搅拌,结果发现变混了,搅拌之后象牛奶,有许多泡泡……孩子们纷纷将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然而老师一直在追问幼儿:“油和水分开了吗?”孩子一脸茫然。  相似文献   

18.
图片是教师常用的教具。有的教师活动一结束就把图片匆匆收起,束之高阁,令人既为教师辛苦准备的图片“昙花一现”而遗憾,又为孩子似懂非懂,没有充分观察图片而惋惜。其实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们都可以把图片贴在活动室,让幼儿利用课余时间看看、说说从而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记得那次“认识小白兔”的活动结束后,我把图片贴在墙上让幼儿观看,想不到幼儿自发地对图片的观察、讲述、交流活动整整持续了一个星期,他们有时讨论小白兔的用途,有时模仿小白兔走路、吃东西等动作,在入园和离园时有的还拉着爸爸妈妈一起看。对教师来说,把图…  相似文献   

19.
论幼儿的规则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是大三班的对外观摩活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举手发言很踊跃.但是,许多幼儿的坐姿却很不端正:有的看表演时站起来,有的把脚蹬在前面的板凳上,有的斜靠着椅背,有的伏在桌子双手托腮……”  相似文献   

20.
新《纲要》指出:“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是眼、脑、手共同参与的游戏活动,它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又增强了幼儿双手的灵巧性,对发展幼儿实际操作能力有着实际意义。”幼儿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艺术活动成果出自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人活着要有自己的价值:有价值就要表达于公众面前,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幼儿不会独享个人的成功,他们总要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他人的赞许。幼儿艺术教育就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艺术教育,使他们不仅会欣赏美,更会创造美,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