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是以一种以主观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教育管理伦理观,它反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观所秉持的"价值无涉"的伦理观点,认为教育管理乃是"价值关涉"的,并不可能保持"伦理中立"。尽管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的哲学基础决定了其并非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伦理观,但其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认为不能离开人来谈论组织的管理和决策,强调重视人的价值和伦理理性及人的非理性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对当前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是一种将效率和效用作为管理的元价值,主张"伦理中立"、"价值无涉"的教育管理伦理观.尽管从根本上而言,科学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并非一种科学意义上的伦理观,但其注重组织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强调对教育管理现象进行客观研究,主张通过培训的方法来使管理人员掌握教育管理理论等,对我们当前的教育管理伦理理论和实践还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科学主义的教育管理观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关注组织结构而忽视组织中的人,对人只强调人的理性因素而忽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人的理性因素中注重人的认知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人文主义的教育管理观以“主观主义”的哲学为基础,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注重人的价值理性而忽视人的认知理性。这两种教育管理观还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管理观。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管理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主体教育管理观。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组织与组织中的人、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以及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等能在人的主体的实践活动中达到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4.
西方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是一种以后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教育管理伦理观。虽然这种伦理观主张使用自然科学的成就来理解人们的主观性,将价值等同于或还原于某种事实以确立价值判断的科学性、真理性,最终滑向了科学主义一端,但其相关理论观点对于我国当前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立在“本体论关系”、“之间”、“相遇”等对话哲学话语基础上的教育管理观,倡导主体的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它认为对话是在教育管理权力制度化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管理过程中各主体间的理解与互惠,实现双方共同成长的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种教育思想的产生往往要求着另一种教育管理思想和模式与之相对应。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它也要求着教育管理思想作一场深刻的变更,并构建新的管理模式,以有效地导引素质教育的理论变为实践。本篇试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提出素质教育对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嬗变要求,端一陋见,以求方正。一、素质教育的理论前提,要求管理者在哲学的更高层位上把握人的本质,真正实现把学校中的人从“经济人”转为“社会人”、“伦理人”现代管理理论首先是在哲学上以对人的本质的把握为基本出发点,对人性的不同假设而衍生各种理论派别。“经济人”、“社会人”、“伦理人”便是代表了三种人性的假设的三种管理理论,它们各代表了管理理论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中,后一种理论是对前一种理论的积极扬弃。认为企业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是有自己独特的经济利益并积极追求之的人,这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哲学虽然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但其内在的人文主义、强烈的伦理色彩、对人的全面关怀及中庸等思想,在以“理性”为中心的西方现代文化产生严重危机之时,却有着后现代意义下的活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资源人”是指充分发挥了自我潜能和自我价值,具备了现代人格,处于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人。“资源人”的管理哲学认为人与组织应是互为手段和互为目的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借鉴“资源人”的管理哲学,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开创崭新的工作局面。  相似文献   

9.
教育管理伦理基础是指教育管理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有效组织方式所要求的“伦理价值取向模式”或“伦理范型”,它是在伦理方面对教育管理活动起主要支撑作用的观念和规范所构成的一种伦理价值体系。教育管理伦理基础从本质特性上而言,是教育性与管理性的有机统一、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是人文主义思潮在教育管理研究中的反映。它对以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为主旨的“理论运动”进行强烈的批判,提出了“组织的人类发明论”的观点,强调个体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教育管理具有价值并且从属于价值的活动。在研究方法上,它反对单一的实证主义方法,主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反映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它强调对话和沟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标是教育管理决策的重要问题之一。教育管理决策目标的“计划—规范模型”所体现的决策动力结构是控制型的 ,其动力结构不论决策对象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都是以自上而下的控制序列为前提 ,其差异仅表现为控制方式不同 ;教育管理决策的“可能—满意模型”的具体运用必然会促使教育管理决策结构分散化 ,因为既然要求“满意”,组织中的决策者必然增加 ,也就必然要求管理组织的动力结构从控制型转化为自主型。通过既可能又满意的目标制订过程 ,使教育组织和社会组成一个有机系统 ,利于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形成教育组织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早期维特根斯坦所持的先验伦理观认为:如果我们试图去言说伦理价值,那么此种命题只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依照维特根斯坦的思路,他如此断定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仅从先验伦理观的基本设定入手,维特根斯坦宣称这些伦理价值判断是无意义的理由并不是必需的,因为如此界定的伦理价值判断本身就具有自足性。通过考察还可以发现,维特根斯坦早期试图构建一种先验的伦理观,但最后却是失败的,其原因也就在于其建构依据的先验性:维特根斯坦正是把伦理价值看作是完全独立于经验世界从而最终致使自己陷入困境。不过,倘若以纯粹哲人的身份来看待,维特根斯坦之所以如此做,恰恰是其作为哲人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3.
文艺复兴先驱薄伽丘的《十日谈》,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在人类文学、文化乃至思想史上均具有重要地位,而作品的伦理革新精神是其不朽价值的主要体现。它一方面无情地讽刺、批判旧的中世纪封建伦理规范;另一方面又不动声色地描绘出新的伦理理想。《十日谈》所倡导的人类智慧与自然美景和谐共荣的自然伦理观,回归人性、融入社会的宗教伦理观,尊重女性、爱情平等、婚姻自由等新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均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育管理主观论是对教育管理科学论的批判,强调人的意图、价值、习惯和信念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将价值的观念引入教育管理当中,发掘人内心的道德性。教育主观论观点下分析B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充分发挥主观因素作用、关注人的道德伦理的优势,但也有依靠主观偏好做决策的弊端。因此,应该吸收价值论和整合论等其他教育管理理论的长处,把握教育管理理论发展趋势,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刘亚明 《文教资料》2010,(35):169-171
管理伦理化是近年教育管理思想的新发展。这是由教育管理本身所蕴含的伦理特征和其独特性决定的,是伦理道德向教育管理领域合乎逻辑的自然延伸。教育管理的伦理目标,无论是从终极意义上还是当前来看,都应该至少包括公正价值、人本价值、民主价值和道德自律等。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一种合乎高职院校伦理要求的管理决策框架和规范,既反映了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内在属性及其管理变革的一种必然。通过对恩德伍德"综合模型"的思考,提出伦理组织、伦理规范与伦理评价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管理伦理决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管理伦理指的是教育管理制度、管理关系、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的基本伦理规范与道德意义。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意义一方面在于改善教育管理实践的现实状况,呼吁和倡导一种体现伦理精神和道德关怀的教育管理活动与行为,另一方面在于丰富、拓展教育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内容包括教育管理的制度和政策伦理、教育管理理念与理想的伦理以及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伦理和管理行为伦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不同于其他从业人员,教师管理有其特殊性,探讨教师管理的伦理准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伦理的管理本质伦理,指人类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则,或人类社会生活的秩序、规则及合理正当的行为。自从有了人,便有了人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制约。理解伦理的管理本质,从理解伦理价值指向的内在含义开始。什么是价值呢?当我们说“人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时,包含着终极价值和派生价值的区别;当我们说“这个锄头有价值”或“那个花瓶无价值”时,则隐含着“目的”与“工具”的界限。无论是终极还是派生,目的还是工具,都蕴含着事物存在的意义。因此…  相似文献   

19.
"资源人"是指充分发挥了自我潜能和自我价值,具备了现代人格,处于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人."资源人"的管理哲学认为人与组织应是互为手段和互为目的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借鉴"资源人"的管理哲学,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开创崭新的工作局面.  相似文献   

20.
2007年4月20日,美国人文主义者协会和哈佛人文主义者牧师会联合向杜维明先生颁发了“人文主义杰出成就奖”,杜先生被称赞为“儒家人文主义的世界领袖,中国哲学方面在世的最重要思想家之一。”这说明因为杜先生等人的不懈努力和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特征正在受到美国思想界的关注。同时,美国思想界也正在兴起“新人文主义”的思潮,其主要特征是尊重宗教信仰,但是采取多元主义的立场,同情和接受怀疑论者、无神论者及其他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杜维明先生认为儒家的人文主义和“新人文主义”有契合之处,但是他认为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启蒙思想造成了人们对于宗教问题的不敏感,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泛滥,这些思潮也对中国造成了很大冲击。杜先生认为儒家的传统可以为“新人文”和“新启蒙”提供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