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本体安全"--解读安东尼·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东尼·吉登斯以其结构化理论成名于当今社会学理论界,而他的自我认同理论却很少受到关注.文章阐释了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所认为的"本体安全"是自我认同过程的生长点的含义,分析论述了本体安全通过婴儿早期经验获得以及通过习惯和惯例维护和加固的过程,借以对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生成过程伴随着不同阶段"他者"形象的建构,从"帝制"走向"共和"是新国家认同形成的初构阶段,满洲权贵是革命党人所要建立的共和国的"他者";从"共和"到"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是国家认同的重构阶段,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他者"。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他者"主要来自于国家外部,同时部分地存在于国家内部。不同时期"他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当时国家认同的生成和建构。  相似文献   

3.
认同是对自我身份的寻找和确认。比较教育研究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认同"问题结下不解之缘。文化认同中"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是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面对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变迁反映了"自我"对"他者"态度的变化。根据取向的不同,认同分为自我取向和他者取向。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我国比较教育学者易陷入他者认同还是自我认同的两难困境。开展平等对话,进行"脉络化"的研究才是确立自我身份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4.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5.
朱颖  张弛 《英语广场》2020,(5):8-11
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留痕》塑造了一位追寻"身份"和"尊严"的英国管家——史蒂文斯。彼时,美国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苏伊士危机等使英国在帝国权势机构里建立的身份认同受到原殖民地人民的质疑,英国国民身份也随之被他者化。本文拟从后殖民理论中的他者概念切入,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史蒂文斯的他者形象进行分析,揭示帝国主义日渐式微下英国国民的感伤和怀旧情绪。  相似文献   

6.
拉康的"他者"理论对自我有独到看法。在此理论视野之下,他认为所谓的自我并非生来就有,而是被社会文化规范所构建。这一规范极其强大,生存于世就必须遵循,按它的法则行事。拉康将此称为大写"他者"。用此观点来分析经典名著《呼啸山庄》便可以看出其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其一,文本通过变换叙述者的艺术手法质疑真实观念,彰显大写"他者"的存在。其二,通过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揭示了在现实世界大写"他者"难以挑战,只有在精神世界才有可能实现真实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7.
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萌发于20世纪末,发展于2001-2007年,成熟于2008年。列维纳斯"他者"理论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的主题应用主要包括教育意义、主体性教育、道德教育、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责任。与国外相比,国内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研究起步略显迟缓,研究主体略显孤立,理论解读略显偏颇,研究立场略显模糊,研究论域略显狭隘,研究形式略显单一。  相似文献   

8.
统一战线视域中,国家认同是自我认同、自体认同和他者认别的统一;国家认同是建立在民族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价值同构;中国特色国家认同是"两制认同一国"结构;针对中国域内两种不同的病态认同,统一战线工作应采取不同的工作范式.  相似文献   

9.
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随着终身学习、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网络学习等各种学习形态和学习载体的出现,传统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体验的特点更为突出,"他者性"师生关系理论应当受到关注。教学资源库是信息化社会下进行知识管理和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及形态,是研究信息化社会中师生关系的有效视角,因此,以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切入点对"他者性"师生关系理论进行解读,以"他者性"师生关系理论为指导建设教学资源库。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素养的习得,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学方法四位一体共同培育的结果。教育者应是政治认同的信奉者、示范者、布道者,学生应成为政治认同的信仰者、追随者、行动者、传播者。基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之间良性互动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政治认同的"助跑器"。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活动型教学方法,是政治认同的"孵化器"。  相似文献   

11.
栩然 《父母必读》2008,(12):136-138
"婴儿眼中的世界"是让成人先拍下自己的影像,再通过一个特殊的仪器,就变成了从刚出生的、几个月的及更大些的宝宝的视角来看自己的影像。很多父母终于了解了小婴儿的眼睛里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这能提示大家:在宝宝刚出生时,不必给他看太多玩具,因为他看不清楚。你需要做的就是多把他抱在怀里,多摸摸他,多亲亲他,让他通过肌肤感受爸爸、妈妈。另外,这部仪器还可以把父母的视角"变"到学爬时、学走路时宝宝的视角。在中科院心理所的"心理梦工场"里,还有一个"菩提树"的实验。站在菩提树的画面前,随着音乐和提示慢慢放松,树就会越长越好,枝繁叶茂;如果紧张、生气,画面上的树就会枝叶枯萎,慢慢死掉。这也许也能提示我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养育,放松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缅甸岁月》中主人公弗洛里的矛盾心理及行为,探析了弗洛里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小说中,弗洛里游离在主流文化与"他者"(此处参考后殖民理论中"他者"的概念:殖民地人民被称为"他者")之间,但他的游离遭到了同胞的排斥,甚至被同胞贴上了"他者"的标签;土著也没有接受弗洛里,不论弗洛里表现如何,在土著眼里他始终都是主流文化的一员。作为一个在两种文化里都找不到身份认同的人,很难在两种文化中间艰难求生,因此他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相似文献   

13.
莱维纳斯"他者"理论的引入为反思传统师生关系提供了可能,也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界。非倾听型师生关系以"他者"的消隐为主要特征,而倾听型师生关系以对"他者"的关切为主要特征。倾听教学努力构建的师生关系是渗透着对"他者"关切之情的倾听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两大维度和20个具体隐喻构成的问卷对100名小学教师入职前后教学信念变迁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教师入职后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隐喻认同显著增强,主要体现在四个隐喻:"商店—售货员—顾客""维修厂—修理师—轿车""法庭—法官—嫌疑犯"和"监狱—警卫员—罪犯";小学教师入职前后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隐喻的认同都较高,没有显著差异,但入职后对"托儿所—保育员—婴儿"和"实验室—工具提供者—实验者"两个隐喻的认同显著提高。教学隐喻是教师教育者了解教师教学信念和教师反思自身教学信念的重要方式,可以促进教师教学信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恽代英是在无政府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实验的基础上认同"少年中国"理想并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他不仅关注学会的健全与会务的发展,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会创造"少年中国"的具体方法。而他创造"少年中国"的基本途径则经历了由以教育为主到以革命为主的转变。随着对如何创造"少年中国"的不断调适,他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尚古的文化现象和思潮来质疑现代文明的现状,要求返璞归真。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独特视角来排拒城市文明的侵扰,把湘西文化作为审视现代都市理性文化的反观之镜。他在文字世界中构筑了一个"中国梦",其书写行为正暗合了西方社会重新寻找文化"他者"、把"他者"文化作为反观之镜来实现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两者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7.
吉登斯在他的晚期现代性理论中对现代性、自我认同等进行了探究。他认为自我认同的困境是现代性对"日常生活"的侵入造成的,他的研究方法别具特色,这种认识论对成人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成人教育研究应该走进成人"生活世界",积极促进成人的"自我反思性建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理论,试图以一种"边缘"和"他者"的新视角,重新阅读莎士比亚经典喜剧《威尼斯商人》,并解读其宗教文化维度。通过这样的解读,可以发现夏洛克实则堪称为犹太文化英雄。他不懈地寻求与犹太文化的认同,执着于犹太身份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在勇敢地抵抗基督教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9.
欧洲文化是一个以他者身份为参照物来构建自身认同的多元文化特质共同体,它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界定其文化他者的过程,并通过不同时期的文化"他者"的塑造来完成对欧洲自身的定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之一的刘三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壮民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分不开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的深层底蕴其实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她的形成与流传过程就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美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