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21世纪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体系。作者认为: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知识、人才的大量需求是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动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是其技术动力;党和国家重视、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是其政治动力;人们对远程高等教育的需求与选择具有其直接动力;终身教育、全民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思潮是其思想动力;世界远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及其趋势是其外来动力。  相似文献   

2.
WTO与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伴随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跌宕起伏,目前是最好的历史发展时期之一;中国加入WTO业已五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社会空前激烈竞争的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全面改革,创新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切实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以融入整个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3.
论加入WTO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是21世纪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经济、社会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文章对入世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有关对策,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应对入世必须确立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必须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变革;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完善高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普及高等教育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对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背景下中日两国高等教育的体系和师资、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费用等几方面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了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在重组与合并、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高等教育经费多元化、国际化教育等方面的不同改革措施,提出了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论成人高教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成人高等教育有机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最活跃的领域,它既是改革的突破口,又是决定着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不仅集中地体现着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对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思想及其改革目标最具体的实现。因此,只有把握了面向21世纪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建立21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才有可能成为现实。纵观近年来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各国所持的主导性原则、思想和观念各有不同。那么,21世纪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指导思想应包括哪些…  相似文献   

6.
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演变的历程——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分析了20世纪到21世纪初世界高等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揭示了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演变的脉络。文章从五个方面展开:20世纪高等教育思想回眸、20世纪西方教育流派及其高等教育思想、21世纪初的高等教育思想、21世纪初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与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趋势、中国高等教育的选择与回应。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十年的大发展逐渐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大提高阶段转型,奠定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坚实基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作为先导。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有关省市召开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围绕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问题、重大问题开展研讨,立足中国实际,自觉地进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通过对十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所形成的教育理念的梳理.回顾了探索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早期发展历程及其初步成就。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美国世纪,在过去百年中美国在科学技术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美国的发展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究其原因,这与美国能够不断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密不可分。美国已作为世界最强国进入了21世纪,在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是其政府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当今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分析其特点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入世后,作为社会文化层面“晴雨表”的高等教育无疑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受到直接和间接影响,高等教育如何去适应这一新的挑战,教育观念的变革是高等教育改革最根本的变革,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21世纪,从入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这一层面,现代高等教育观念确立应首先包含的国际化观念,适应社会观念,依法治教观念,素质教育观念,多元化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六大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0.
以学生为中心: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晓宁 《教育探索》2002,(12):47-48
以学生为中心是21世纪高等教育理念的提升,它能够成为21世纪教育思想中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的基础,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  相似文献   

11.
美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学文 《教学研究(河北)》2003,26(3):212-214,219
通过对当前美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特征的分析,笔者认为它对我国高校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课程设置要和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相联系;重视综合课程、加强人文课程、注重基础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信息化和国际化是2l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前10年,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于扩大内需,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口、经济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目前处于大众化初期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并对本世纪前1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及经费供求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大发展适应了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使我国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要求从数量规模超前回归到质量提高方面,这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是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质量回归是在新的多元化质量观指导下的回归,积极稳步发展应是质量回归的重要政策导向,深化改革应是质量回归的基础性动力,完善办学条件应是质量回归的物质保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应是质量回归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针。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传承先进文化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整体快速发展,本科旅游教育出现相对过剩,而高职高专旅游教育已占旅游高等教育规模的60%以上,且人才培养供需两旺。基于此,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育必须顺应这一发展格局,继续扩大办学规模,内涵建设上首先要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在专业设置、办学体制、校企合作、学制、课程体系、师资培养与质量评价等方面改革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担当好为旅游业培养“用得好、留得住、有潜力”专门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16.
公平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尺,我国30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在沿着这个航标前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公平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人们从对平均主义模式反思走向了对效率优先模式的质疑,目前人们更倾向于公平优先模式,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逐渐趋向于公平理念的本质。在新世纪,高等教育应着力解决好多样性高等教育体系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构建的系统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全球经济、科技的发展已将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目标摆到了教育的整体战略框架中,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其中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引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部构成诸要素和结构的合理组合,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而揭示在学习化社会整个体系最优化过程中如何促成高职教育系统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60年高等教育发展观变迁:均等化·省域化·均衡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诞生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思想主导了高等教育发展观变迁。建国初始,新中国立足建立公平社会,高等教育以行政区为域实行均等化发展;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效益促使高等教育发展观发生转变,高等教育以省为域采取省域化发展;21世纪初,我国倡导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发展观拓展了公平和效率的认识视野,高等教育发展渐向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均衡方向转变,但高等教育均衡化的内涵,不是公平与效率两者的简单平衡,而是省域之间的高等教育相互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发展背景下有不同的高等教育人才观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较早的通才教育到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而实施彻底的专才教育,再从改革开放后对专才教育的反思到素质教育的提出,直至有创新人才观的提出,无不是高等教育人才观和人才培养对当时社会发展需求的反映。为回应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迫切需求,正面临着转型、改革、创新和发展任务的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观必须与时俱进,确立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多样化的人才观;以此人才观为指导,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当依据各自的办学定位确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学时数和学科门类上的比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