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挖掘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污染治理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全国和30个省份2000-2010年间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并通过构建四象限法评价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方面分析治理投资等因素对SO2去除量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在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五个因素中,大气污染物末端治理措施、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SO2、烟尘的排放量变化率呈现负向效应,尤其是末端治理措施负向效应最大,"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其对SO2排放量变化的贡献度均值由-10.4%变为-49.9%、对烟尘的贡献度由-60.7%变为-73.7%,而经济规模和煤炭污染强度呈现正向效应,经济规模贡献度高达50%以上,但呈下降趋势。针对SO2去除量变化率的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由规模和结构拉动型转为技术和规模拉动型,各省间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差别较大、规模效应差异小。  相似文献   

2.
我国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因素分解方法(LMDI)研究了影响我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包括部门能源消费、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化石能源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经济增长、化学工业产出比例、化学工业的部门结构、能耗强度等8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了经济活动和能耗强度下降是影响中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能耗强度的下降明显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仍无法抵消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化学工业能源结构的优化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了减量作用;能源结构及具体部门结构效应对碳排量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3.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中的方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计算了秦皇岛市2001-2010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果显示: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年增长12.43%;碳排放强度缓慢增加,2010年碳排放强度为1.372 t/104元,人均碳排放量3.59t/a,是中国人均排放量的2倍.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解释了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秦皇岛市第二产业结构差是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驱动力,此外能源结构仍然存在较大的调整空间.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清洁能源发电潜力及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技进步,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对清洁能源潜力进行量化评估,有助于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决策。本文基于模型模拟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青海省水电势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5种主要清洁能源的发电潜力及价值进行评估,得到了青海省主要清洁能源发电潜力的时空分布格局和数量统计特征。结果表明:①从时间上看,2000—2018年清洁能源发电潜力呈逐年增加趋势,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发电潜力较稳定。从空间上看,青海省西部清洁能源发电潜力相对较高,东部较低;州(市)尺度上,玉树州、海西州处于清洁能源发电潜力高值区,西宁市处于低值区;生态功能区尺度上,三江源地区处于清洁能源发电潜力高值区,祁连山地区处于低值区。②从清洁能源结构来看,青海省水电资源潜力最为丰富,2000—2018年水电势能平均发电潜力达到2338.41亿kW·h,其次是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和风能,且在实际应用中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渐增大。③2000—2018年青海省清洁能源潜力平均价值为1887.75亿元,未来可获得的清洁能源的经济价值将随着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增长。本文为青海省相关部门了解省内清洁能源的现状和未来开发利用前景,制定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首先给出生成空间权重矩阵的方法,并概述了空间统计分析的几种方法。然后以2008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废气排放量数据为实例,实现对废气排放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从而揭示了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的废气排放量之间的联系结构及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能源开发综合效应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姜巍  高卫东  张雷 《资源科学》2007,29(1):9-15
能源开发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具有明显的正负效应。本文对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做出了评价,结果表明:从经济促进作用上看,西部地区能源工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比东部和中部两地区更为显著。从三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效益情况看,50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消费效益提高最为明显,中部次之,西部地区的改善速率最慢。能源开发的环境效益则表明:总体上西部地区点状环境污染的总体破坏程度与全国一般状态大体保持一致,但是从点状环境污染的空间格局上看,西北区甚于西南区;面状污染中,目前西部地区二氧化硫的污染状态较全国为重,其中西北区的二氧化硫污染程度略高于全国水平,西南区二氧化硫排放水平则超出全国均值水平70%以上;从碳排放量看,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的限制,西部地区在整个国家的能源消费格局中地位明显落后,因此,在碳排放方面西部地区保持着与全国同步的大态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8—2012年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从Bayes空间计量的角度研究省域之间生活能源消费的空间效应,并分析不同因素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居民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多数省域的居民能源消费在空间上呈现高-高和低-低集聚;人口规模是影响居民能源消费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居民消费支出和能源消费强度;从当期效应来看,各变量对居民能源消费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显著为正,因此,降低能源消费需要控制人口规模向城市转移的增长速度、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引导和改善居民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3—2012年我国287个地级市能源消耗和资本存量数据,采用DEA-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通过能源效率变动的分解及变动趋势的分析,测算了我国不同省份和8大综合经济区等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实证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2003—2012年我国各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性较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均可有效提高能源效率;从空间维度,北京、天津能源效率较高,黑龙江,海南的能源效率较低。此外,产业结构、外资引入量和各类政策因素对不同经济区域能源效率呈现提升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源合理利用与CO2减排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郎一环  王礼茂  顾鹏 《资源科学》2004,26(6):118-124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CO2排放总量大但人均量小,单位能耗的CO2排放指标偏高.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人口将继续增长、能耗规模继续增大、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何实现CO2减排,是对中国的严峻挑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该文提出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水电、核能、太阳能及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比例;引进和开发能源环保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法律、政策和经济手段,促进能源合理利用和削减CO2的排放量的设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承载力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从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能源系统以及环境系统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7年大湾区经济带综合承载力未达到临界超载或可载状态,且整体呈下降趋势;(2)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大湾区内部各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上空间分化逐渐减弱,综合承载力指数呈下降趋势,但2014年之后大部分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广州、深圳、澳门、珠海的提升幅度最大;(3)进一步利用变异系数分析发现,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能源系统的变异系数与综合承载力变异系数走向相吻合,空间分异特征减弱,但环境系统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11.
构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度模型测评新疆及15个地州区域协调度。研究表明:2005—2012年新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由弱协调发展为协调良好。从时间维度来看,区域协调度呈现V型变化趋势;从空间维度来看,伊犁州基本协调,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不协调,其余地州均为弱协调;从地区划分上看,北疆区域协调度最高,东疆次之,南疆最差。在耦合协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讨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13个因素看,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比重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从影响生态环境的12个因素看,三废排放量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基于以上研究,给出提高新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刁贝娣  曾克峰  苏攀达  丁镭  刘超 《资源科学》2016,38(9):1768-1779
作为“十二五”期间新纳入控制性约束指标的污染物,NOX排放量的研究成果可为地区减排份额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方法)分析省域工业NOX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通过LMDI模型分解探究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工业NOX的排放总量虽然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但至2013年也只完成减排份额的5.6%,相对2015年15%的减排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减排形势严峻;②省域工业NOx排放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特征,高排放量集聚主要出现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中东部地区,且随时间的推移有向外围省份扩张的趋势;③LMDI模型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NOx增排的主要驱动力,生产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减排的主要控制因素,产业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在2011年后开始凸显;④以四象限图及排放量为划分依据将各省份划分为3个大类,并从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经济鼓励、削减排放份额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力资源结构及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贾若祥  刘毅 《资源科学》2003,25(4):14-19
电力资源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对于维持经济快速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从世界其它国家发展看,发电用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在新世纪,我国发电用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也将不断上升。我国电力生产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形成了以火电为主的发电结构,电网互联初规模。但是,与发电资源禀赋结构特点相比,我国电力资源在结构和空间布局上面临一系列问题:如电源结构不合理、水电发展滞后、水能资源空间分布和开发力度不匹配以及电网互连进展缓慢等,特别是水电资源丰富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电力资源结构和空间布局亟待调整优化。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了电力资源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对策:优化电源结构,加大对西南地区水电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拓宽水电建设融资渠道和促进电网互联,这对于促进我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31个省市作为空间研究单元,构建以装配式建筑发展基础环境、生产建造实力、技术创新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四个方面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特征看,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呈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格局。(2)从空间关联特征看,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以分布在江、浙、沪等省份的显著HH区和蒙、新、宁等省份的显著LL区为主。(3)从影响因素看,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由大到小排名为:市场需求>环保支出>政府导向>经济水平>技术创新>人口集中程度>产业结构>交通物流环境>建造成本。  相似文献   

15.
建筑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应用的资源能源量比较大,有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应用,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实现建筑工程的节能减排是建筑行业的发展目标。在给排水工程施工中,使用的能源量非常大,水资源的排放量也非常大,如何对给排水工程的能源消耗进行合理控制,降低污水的排放量是建筑行业在工程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而,本文对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节能减排措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能源强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分析影响总能源强度的因素,对促进节能减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结构性因素分解方法(SDA)将能源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从产业结构层次逐步深入到工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层次,从各产业和工业分行业角度分别定量分析了引起中国总能源强度和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1)目前中国总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各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在2013年之前起到了阻碍作用,在2013年之后起到了微弱正向促进作用;(2)从各产业对总能源强度的影响上看,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因素对总能源强度下降的负向影响程度大于第一产业结构因素的正向影响程度,但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效率因素对总能源强度下降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3)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由工业结构变化和工业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共同推动的,工业各行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主要动力;(4)从工业各行业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上看,工业行业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影响行业较为集中,重点高能耗行业的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促进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行业的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为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根据湖北省12个市2008-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数据构建规模报酬可变DEA模型和DEA-Malmquist模型,实证分析了12个地级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状况。结果表明湖北省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很大提升空间,过度投入现象严重,但2009年比2008年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从整体上看,技术对工业增长贡献度较低,湖北省属于低度粗放型增长。因此,加强管理及技术革新,做好产业规划可以作为湖北省经济集约型发展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占76%的比重,因此,煤矸石的排放量每年也在增加.煤矸石在雨水的浸泡作用下,其中的微量重金属元素就会溶出,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前人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针对山西省兴县地区车家庄煤矿产出的煤矸石采用淋溶方法展开了相关研究,分析时间和pH值两个因素对煤矸石中微量元素溶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同pH值,淋溶时间越长,则重金属微量元素Cu,Pb,Cr从煤矸石中溶出量越高;相同时间段,pH值越小,元素Cu溶出量也越大,Cr溶出量越小,Pb溶出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参考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在考虑碳排放测算精度的基础上,把扣除用作原料与材料之后的能源消费量作为测算工业能源消费净碳排放量的基础数据,从人均净碳排放量、碳排放净增长率、净碳排放结构、净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总量、净碳排放强度6个角度分析2005—2013年间黑龙江省工业净碳排放量的阶段性变化。引入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方法,结合Kaya恒等式,把二氧化碳净排放增量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工业能源消费产生的净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式上升状态,煤炭消费是能源消费中的主力,工业经济增长是CO_2净排放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下降对CO_2净排放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洪  赵宝福 《资源科学》2015,37(1):152-162
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将能源综合效率解构为能源管理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从高级化、合理化和聚集程度三个维度将产业结构分解描述为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三个指数。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能源管理效率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度模型,并分析了2005-2012年中国30个省市二者空间分布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分布地区差异明显,高能效地区分布看,能源综合效率、管理效率和环境效率分别呈倒"Ω"、"δ"和"U"形分布,产业结构三个维度相对高水平地区分别呈"W"、"J"和"S"形分布;2各省能源管理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不对称性。从趋势面上看,能源管理效率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点集中在中南部地区;3二者耦合协调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相对空间对应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耦合协调程度相对较高,如北京、上海和广东,而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其耦合协调度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