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能源科普能力建设,继续深化科普效果,助力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科技馆策展团队结合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及新型展示技术,研发“同构能源格局”常设展览。本文从展览目标确定、技术路线设计、展览框架搭建、展品内容规划、展示形式设计和布展环境设计等方面探讨在科普展览中构建叙事知识链的方法,阐述能源展览在开发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以期对同类展览研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班牙国家科技博物馆(阿尔科文达斯馆)在常设展览的设计中,致力于在经典科学实验的器材等“科学遗产”与现代科学中心互动展品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使参观者通过两者的相似性,领悟互动展品对人类科学探索历程的刻画与诠释。本文通过对西班牙国家科技博物馆历史沿革的追溯,及阿尔科文达斯馆展览架构和展品设置的分析,尝试探讨该科学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方面的独创性,融合科学工业博物馆与科学中心特点的设计思路,以及它对国内科学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科技馆在激发观众好奇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科技馆展品作为科普主要传播载体,其不同展示类型和特征差异,对激发观众注意力和好奇心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等方式,分析梳理科技馆展品类型及特征,以流动科普展品为研究对象,重点从学科领域、展示形式、感官体验、人际关系、交互方式等维度进行探讨,依据好奇心相关理论,找寻规律特点,进而提出影响展品激发好奇心的潜在因素,为更好地指导科技馆展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科技藏品与互动展品的关系,是研究博物馆与科技馆教育功能关联性的基础。本文从科技藏品与互动展品的不同来源与特性入手,分析了科技藏品与由科技藏品转化而来的“互动展品”之间的关系,以及转化的原因和途径,并从教育学和认知的角度分析归纳了科技藏品与互动展品的本质差异。在此基础上,说明依托科技藏品的博物馆教育与依托互动展品的科学中心教育的不同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现今大多数科技馆的建设与展览布局以学科划分展区居多,依托展品开展的科学教育内容丰富而直观。随着大众对科普的需求多样化与特色化程度不断地加深,传统科技馆的依展而教、重展轻教导致科技馆在基于展品的科学教育内容的开展与方式的展示上缺乏创新。文章分析了科技馆展品教育方式开展的主要形式及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以厦门科技馆为例,就厦门科技馆在开展展品科学教育方面深入挖掘同主题学科展品间的关系,从展品科学教育创新实践的基础对整合展品教育资源、集成化科学教育内容做出了几点探讨,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能够丰富展品科学教育的内涵以及创新科学教育方式,并有效推动展品科学教育的二次开发与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6.
文本型科技文献是当前科学知识表达以及科学交流的主要形态。为了促进科学交流,对日益增长的科技文献中的科学知识进行数据化及组织呈现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本文对科技文献数据化及组织呈现方法、应用场景、实现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包括科技文献的元数据化、科学词汇抽取、领域实体及其关系识别、篇章功能结构识别、科技文献语义组织以及科技文献呈现与智能化应用六个维度,总结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科技文献数据化及组织呈现的整体框架,阐述了该框架实现的四个核心技术:识别抽取技术、语义组织技术、分析推理技术以及展陈交互技术;最后归纳总结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如科学知识自动获取、科学数据质量及信任性、科学知识交互体验等。未来需要加强各方合作,以高质量的科学数据为基础,实现科学知识的叙事生产和转化。图4。表3。参考文献69。  相似文献   

7.
西方科技博物馆在两次变革中调整了科技与时间的关系,科技的历时性在科学中心的呈现中普遍缺失。科技与时间的脱钩是欧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非因为科技本身所具有的恒定性。我国科技博物馆的使命应当立足于本土条件与现实需要,在吸收科学中心优势的同时,着力将科技与时间统一起来,采用叙事式科技观,展示科技的历时性变化及其与社会互动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8.
曹昂 《东南传播》2014,(3):9-12
电影《天生一对》讲述了一个乳腺癌病人的故事,是我国娱乐教育节目中将电影叙事与健康传播联系起来的有益探索。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对《天生一对》进行叙事结构分析,可从情节、角色和健康信息入手。该电影在情节上扩展了死亡五阶段理论,但存在着对家人和医生、社会支持理论叙事的不足,同时在传播乳腺癌防治信息的医学准确性上有明显模糊。通过探索该电影的在乳腺癌议题上叙事结构的特点和不足,可为健康传播叙事结构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科技馆的教育功能也日益受到关注。作为科技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展品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信息载体,也是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媒介。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两种学习理论出发,以合肥市科技馆科技展品设计与实践为例,分析了馆内展出的部分具体科技展品的教育功能,探究了学习理论与科技展品理念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增强科技展品教育效果的启示,为我国科技展品设计工作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0.
国际博协2007年的博物馆定义,将教育确定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将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的对象规定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从这一视角分析,科技藏品/展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自然、科技、历史和文化信息;科技博物馆基于科技藏品/展品的研究、传播与展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科学教育”为目标,揭示其中的“非物质科学文化遗产”,即“物”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narrative analysi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view of his visit to an astronomy science center in South Africa. We illustrate the power of narrative in illumin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ent's perspective in understanding the conditions for learning in a museum setting. Using principles of narrative presentation, the paper describes Tlotlo's thinking throughout his participation in a school visit to the visitors' center at a radio telescope. The paper discusses six features of the visit: student misconceptions; inadequate preparation and followup; memories and imaginings; enjoyment; discussing the visit afterwards; and socioeconomic constraints on visits. These features are examin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developing country: both confirming previous research on school visits and providing new insights into how such visits can be interpreted. The significance of narrative analysis for science center educators is discussed and suggested as appropriate for current research in museums.  相似文献   

12.
非正式科学教育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内外已有的理论和经验,运用传播学理论观点,从观众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入手,对基于展览展品的科普场馆非正式科学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开发和实现作为评估最核心的内容,构建传播效果评估指标框架,为科普场馆科学教育的设计和实施提供考核、监督、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科学博物馆必不可少的展览内容之一。由于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分支较多,在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设计与布展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特别是目前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地球科学的展览陈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2019年完成提质升级的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地球奥秘厅为例,通过贴合时代发展的展览主题策划,将二元叙事结构运用于地球科学展览,在展览设计中探索性地采用了媒体化的途径与方法,为地球科学展览的策划和设计实践提供一种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越来越重视“教育”目标,关注藏品的“非物质遗产”。科技藏品所承载的知识、过程、方法、态度、价值观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维信息,是其教育价值所在,是设置和实现其多维教育目标的依据,需要多维的传播和教育形式来实现。中国科技馆基于战国编钟仿制品,开展“解密编钟”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多维设计,带领观众探索编钟的乐理发声、青铜冶铸、纹饰内涵、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多维信息,为科技藏品的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本教育活动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开发教案,经过实施与评估,证明了多维传播与教育设计框架和案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为依据,对《从动手实践到行业实践——技术史视野下科学中心到科学博物馆的转型》一文中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从科学中心的发展历程和本质特征出发,辨析了该文中的部分观点,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科学中心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当前科技博物馆普遍存在展览水平不高、传播形式单调、拘泥于知识、有形式没内涵等问题。本文依据科技史、科技哲学、博物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及传播学等理论,探讨一种基于科技藏品、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加强体验和认知的情境式传播方法。科技发展的历史不能重演,但透过情境对科技藏品的展示及其内涵的传播,可以让人们追根溯源,了解科技产生的背景、发展脉络、带来的变化,以及关键人物对科技的贡献等,让人们感受到科技文化的力量,从中受到启发,对未来科技充满向往。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的发展,其相关概念抽象程度越来越高且远离观众的实际生活,这对在科技馆开展相关教育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这些困难问题进行分析,提取相应特征并提出科技馆采用具象化的教学思路将抽象概念进行直观化的呈现,并以中国科技馆“宇宙探索——太阳系进行曲”教育活动为案例,对如何应用这一方法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知识图谱工具,绘制国外图书情报学1951-1980年、1981-1998年和1999-2012年三个时段的文献共被引图谱,可视化分析国外图书情报学研究领域的演变过程。国外图书情报学研究重点经历了图书馆与文献、信息检索与信息系统,再到当前的信息技术与用户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