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作者通过一个“博鸡者”见义勇为的故事讥讽朝政、针砭时弊的写作意图。 2、认识本文所反映的元末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 3、掌握本文中词性活用的文言句法特点。 (二)确定以上教学目的的依据 1、本文作者高启(1336——1374)生活在元末明初年间。元朝末年,政府卖官鬻爵,官吏贪污受贿,贵族僧侣飞扬跋扈,地主豪强专横霸道,一切腐败现象达于极点。高启对这种社会现实深恶痛绝。他的这篇《书博鸡者事》,通过一个“博鸡者”见义勇为、折辱豪绅、为民请命的真实故事,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徇私枉法的罪行,痛斥了昏愦腐朽的“为上者”,发出了“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的呼声,歌颂了惩治豪民、为被诬者申冤的勇士。作品通过“博鸡者”与“为上者”的对比说明:对好人凭空受诬陷而被治罪的冤案,专司监察的行御史台不但不去检查,当见义勇为者把状纸送上门来时还不受理,其昏愦腐朽到了何等地步!他们简直还不如一个“无赖”!“无赖”还有点正义感,他们却没有。作品虽然用主要篇幅叙述“博鸡者”见义勇为、折辱豪绅、为民请命的故事,但画龙点睛之笔却在结尾。这种写法,很有点象白居易提倡的“卒章显志”法。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2、“博鸡者”的形象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应着重分析他见义勇为的两个表现。但作者不是单纯  相似文献   

2.
《书博鸡者事》选自《凫藻集》,是明初作家高启所写的一篇著名散文.这篇散文文笔生动,章法严谨,成功地塑造了博鸡者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末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 元末社会的一个缩影《书博鸡者事》是作者根据翰林天台陶先生的讲述而写的一篇史传体故事,当是元朝末年发生在袁州的一件真实的事情.近人林纾说:“魏叔子书大铁椎近小说,此作乃近《史记》.”也认为此事并非虚构.  相似文献   

3.
博鸡者袁人,博鸡者:以斗鸡来作赌博的人,这里以所从事的勾当代其姓名。开篇提出记叙的中心人物,交代其籍贯。素无赖,不事产业,素:平时,一向。无赖:游手好闲,无正当职业,与“不事产业”相对待。赖,原指“赖以安身立命”的职业。亦可理解为包含撒泼、不讲理等意思。这里点出博鸡者是个游荡者。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日:每天。每天唯事斗鸡,正是“斗鸡者”的来由;使气任性,狙犷好斗,正是他的性格。诸为里侠者皆下之。里侠者:乡里豪侠、勇敢的人。下:在此用作动词,居(其)下,倾服于他。这是从侧面写乡里好汉对博鸡者的态度。说明博鸡者虽每日游荡,却以勇闻名,有相当的威望,在此优下一笔,呼应后文。  相似文献   

4.
一、本文是一篇带有传奇色彩的史传体人物传记,它主要记述了博鸡者的为人和主要事迹,刻画了博鸡者的高大形象,最后以评论作结,点明写作目的.二、文章开头用极简洁的文字勾勒了博鸡者的为人:“素无赖”,“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还“任气好斗”.乍看,博鸡者简直无耻下流,面目可憎.随之,作者用较长篇幅叙述了袁州太守的冤  相似文献   

5.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散文《从罗丹得到的启示》,寓意深刻,形象生动,结构精巧,是一篇难得的散文精品。文章记叙作者年轻时游历巴黎的一段经历:自己的文章得到了好评,但觉得还能写得更好,只是还“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这时,作者有幸结识了罗丹,从他身上得到了宝贵的启示,“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这是干好一切事业的普遍规律。作品借艺术家的生活轶事来表现人生哲理和艺术真谛,用艺术的慧眼和独到的思想对所写的内容作哲理的升华。作者为我们…  相似文献   

6.
这里所谓的“见闻记”散文是指以记叙作者所见所闻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作品,它是散文作家用来真实地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散文体式。在中国古代散文中,见闻记散文属于杂记中内容最杂的一种,它包括作家所能见到的出土文物、稀世珍玩、精湛的艺术表演,以及新奇的社会见闻等的记录。中国现代见闻记散文是现代记叙散文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所记叙的大多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不同侧面,带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具有其他文学样式难以替代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正是通过众多作家对其所见所闻的记叙、描绘,才使我们从散文领域领略到了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一片片波光云影,鉴赏到了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社会人生图画,对过去的时代产生情感上的波动和理性上的思索。 因为着重于社会见闻的记叙,所以现代见闻记散文往往带有某种程度的新闻性,但它与通常的新闻通讯类文章还是有所区别的。它所记的内容不象新闻通讯那样客观,富有强烈的“纪实”感,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渗入作者或浓烈或幽微的情感,当然这情感的抒发依然需要依附于记叙,它是因实生虚,以实带虚,而不是象纯抒情散文那样以虚化实;它对时间  相似文献   

7.
北宋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文章以短小的篇幅,记叙了岳阳楼的重修经过,描写了洞庭湖雄伟壮阔,变化万千的景象,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全文的中心思想,写出了作者自己高尚的思想和宏大的胸襟。全篇文章内容丰富,波澜起伏,富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散文贵有“文眼”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何谓文眼,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散文中的文眼,就是一篇散文中用含义深刻的关键性的词语,贯串全文,成为照见全文的窗户;也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所进行的艺术思维的凝聚点。  相似文献   

9.
记叙性散文即写人叙事类散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叙事以抒情写意。这是散文中的基础文体,较适合高中生写作。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一篇优美的记叙性散文?本文试从“夯、构、填”三个方面谈对记叙性散文的写作指导。  相似文献   

10.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它的作品已不再是词句或语段形式,而是文已成篇,其理论思维、叙述方式,实为后代政论散文之滥觞;它的文章体式多样,文体区别已开始形成;它的在记言中穿插叙事,在叙事中记言,叙事为记言服务,记言以事为纲的作品,次序清楚,首尾完整,富有表现力,成为记叙散文的先导;它的语言虽然“佶屈聱牙”,古奥难懂,但选词造句,精炼要约,开后代散文词约意丰传统的风气之先,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则又表现出作文的技巧性,对后代散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是传统名篇。“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题认为“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说“以记叙为主”是不错的,但说这是一篇“杂文”却不恰当了。我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杂文,尽管它是散文中的一大品类,但毕竟有它独自的特征。众所周知,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它必然是以论说为主,而不是以记叙为主。而《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以白莽、柔石和作者的交往为主,兼顾了冯铿、胡也频,提及了李伟森。作者记叙了许多琐  相似文献   

12.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文心雕龙·总术》篇有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也即广义的散文,可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等。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而笔者重点是培养学生写作抒情、议论散文的能力,在习作的修改中不断挖掘学生即事抒情、寓情于议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写出的散文思想警辟,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13.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记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而以抒情为主旨的散文,它以至情感人心魄。“水管里流出的是水,血管里流出的是血”,这感动人心的历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首先来源于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将更奋然而前行”的勇毅,而在表达上也  相似文献   

14.
意味,指散文的艺术意趣和情味是表现思想内容的手段,这是文学艺术性所要求的。宋代张戒说:“大抵句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就是说散文没有意趣、情味,就像山没有烟云,春天没有草和树一样,就没有什么观赏价值了。一篇散文写得怎么样,首要的看是否有意味。有无意味,是关系到散文有无艺术性的标鉴。1996年11期《人民文学》发表贾平凹散文《书信十一篇》选择其三篇“我倒不信你能江郎才尽,瞧照片上腰又大了一圈,那里边装什么?文坛上有人是晨鸡暮犬,他们出于职责,当可闻鸡而起,听吠安睡,有人则是老鼠磨牙,咬你的箱子磨他的…  相似文献   

15.
为文之道,贵有文眼,这是我国散文创作中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俗话说:“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文眼”就是那个“领”,它制约着一篇散文的全局,抓住了它,构思的路子就会豁然通畅。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可谓文眼者也。”此处的“指”即主旨,也就是一篇散文写作的宗旨;顾注则讲的是文气的贯通、呼应、内在联系。文章有了“眼”,题旨才会有隐现,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前注后顾才能浑然一体。是否可以这样说:人  相似文献   

16.
一、史笔与诗笔抒情性散文和记叙性散文。我们的古人是没有严加区分的,因此往往用同一尺度来衡量文章的得失。如苏轼的两篇《赤壁赋》是抒情散文名篇。可是明代大散文家袁中道就当作记叙散文看,指责他记叙不真实。他说:“读子瞻赋,觉此地深林邃石,幽情不可测度。韩子苍、陆放翁去公未远,至此已云是一草阜,了无可观。‘危巢栖鸦’,皆为梦语。故知一经  相似文献   

17.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所写的《永州八记》之一。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寄托了作者凄切抑郁的情感,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认为,文学艺术的风格尽管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但是,如果从更高的美学层次上加以概括的话,则不外乎这样两种形态:一为阳刚之美,一为阴柔之美。清代散文家姚鼐曾说:“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阴柔之美就是优美,它的形式特征表现为明丽清秀,亲切和谐,富有情韵。朱自清的散文《绿》就是这种美学风格的典型之作。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绿》这篇优美的散文,温婉细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读写训练的要求是针对一学年提出的。对高中一年级,它要求“着重培养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能力”,“力求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句流畅”。鉴于在高中第一册中已经学习了三个现代记叙文单元和一篇知识短文(《比较复杂的记叙》),所以,下学期对一股的复杂记叙知识无须重复。第二册有关现代记叙文的两个单元(第一和第五单元)分别以文学散文和小说为主,小说单元后附有一篇知识短文(《谈谈小说》),因此,本册比较复杂的现代记叙文的读写训练,可适当增强文学性,诸如文学散文的“形散神不散”问题、小说的典型形象、故事情节及环境描写等问题,都可以涉  相似文献   

20.
游记,在我国文苑中是一束璀璨夺目的鲜花,是记叙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记”,原是古代一种以记事为主的文体。明人陈懋仁在《文章缘起注》中写道。“记者,所以叙事识物,以备不忘,非专尚议论者也。”最初的“记”,始于《尚书》的《禹贡》、《顾命》。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断言:“《禹贡》、《顾命》,乃记之祖,而记之名则昉于《戴记》、《学记》诸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