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童年需要生活在童年的故事里,缺失童书阅读的童年是不完美的。在这个电视、网络的时代,浮躁、喧嚣、功利、娱乐包围着每个人,保卫童年的纯真、好奇与想像力,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为他一生的幸福、成就及良好习惯奠基,各种期许都需要我们,尤其是我们语文教师去关注儿童的阅读。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不断提升整体综合素质,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的需要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教学视野中,往往只有“学生”,很少提及“儿童”,这看似细枝末节,但在理念上有着天壤之别:学生是学习对象,而儿童是文化指向,是一段被时间诗化、被想象虚化的岁月。将“学生”看成“儿童”的教学,是更人文、更人性的教学。因为,儿童是人,具有与成人一样的权益和人格,应尊重并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是发展中的人,不仅仅是为成人期准备,还要为当下而活着,应该享有童年的快乐与幸福;儿童是极具发展潜能的人,教育应最大限度发展儿童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者要尊重未成年状态。”目前国际社会基本认同的童年概念包括:第一,必须将儿童当“人”看,即承认其独立人格;第二,必须将儿童当“儿童”看不能将其当作“成人的预备”;第三儿童在成长期,应尽量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生活。这是精彩的忠告,又是让人深思的警策。教育,往往把儿童视作“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父母、教师总是焦渴地期盼着儿童能尽早摆脱幼稚和单薄,“从生命之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凯斯特纳语),尽早地成为和自己一样,“散发着罐头味的人”,继而成为具有进入…  相似文献   

4.
大卫·帕金翰在《童年之死》一书中批判性地指出:无论是媒体技术的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对童年的概念都进行了本质性的界定。他主张应该以一种更加充分的社会性解释来说明儿童与电子媒体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建构在电子媒介下的童年概念。本文对帕金翰关于童年概念的解构以及在电子媒介下的童年概念的建构进行了探讨,进而探讨了它们对理解儿童教育中的童年概念所带来的启示:童年的本体概念表明儿童具有不成熟的独特性;童年的受体概念表明儿童受到社会的制约;童年的主体概念表明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发展"、"理性"、"自然主义"、"普遍性"等核心概念基础之上的传统童年研究,受到新童年社会学的强烈批判。作为童年研究的新范式,新童年社会学提出重新看待童年:把童年看做社会建构;童年是社会结构形式;童年是社会分析的基本单位;从儿童自身的角度来研究儿童;儿童是能动的创造性的社会行动者,以上构成新童年社会学的理论特征。作为一个理论综合体,新童年社会学呈现四种研究取向,即社会结构的儿童、少数群体的儿童、社会建构的儿童与部落儿童。其研究取向虽然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它们的相似性要比其显而易见的差异要重要得多。作为尚在形成中的新童年社会学,具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仍然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面临挑战的同时显现出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童年的概念是历史和社会的建构。幸福的童年对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校是建构童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在今天,由于学校教育目的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异化,导致对儿童的过度教育和规训教育,削弱了儿童的童年幸福体验。要想改变目前学校教育削弱儿童童年幸福体验的局面,教育必须回到“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原点,真正确立儿童立场,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完整的幸福童年。  相似文献   

7.
童年幸福与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年的概念是历史和社会的建构.幸福的童年对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校是建构童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在今天,由于学校教育目的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异化,导致对儿童的过度教育和规训教育,削弱了儿童的童年幸福体验.本文指出,学校教育必须回归教育的原点并确立儿童立场,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完整的幸福童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五年级上、下册)的分析,我们发现:童年的回归是这部教科书的主要理念,童年的生活是其展开的基础。该教科书在内容结构、主题以及人物选取上,都表现出紧紧围绕儿童日常生活的特点,更加注重开展多样的活动,强调儿童的实际参与、亲身体验。儿童成为新教科书的表达主体,儿童的话语方式受到更多尊重。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我在思考中国(儿童)的童年生态状况时,曾经指出当前的童年生态面临着根本性危机.并且认为:“其中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童年的身体生活的被挤压甚至被剥夺,从而造成了儿童生活中的身体不在场。出于功利主义的打算,成人(家长、教师们)对书本文化顶礼膜拜,却抽取掉在儿童成长中具有原点和根基意义的身体生活。这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教育,不仅难以使儿童成才,甚至难以使儿童成‘人”’。  相似文献   

10.
周晓娥 《班主任》2009,(8):15-16
童谣是反映儿童生活情趣、适合儿童吟唱的歌谣,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有位作家曾说过:“没有童谣便没有童年。”好的童谣不仅具有教育性,还充满美好的童趣;不仅滋养儿童的幸福生活,还能引发成年人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11.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今天,人们对儿童的权利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并达到了以下共识:儿童不再是成人的缩影,他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儿童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成人应理解和参与儿童的生活和活动,不应将成人文化无条件地强加给儿童;儿童应拥有欢乐自由的童年。这些现代的儿童观对我们的传统教育产生巨大冲击,使我们不得不对以前的许多行为重新反思。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参与性。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就是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  相似文献   

12.
姬学峰 《教师》2010,(11):121-12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童年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关怀和爱抚,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和恶都无动于衷的人。”由此可见,关爱对每一个学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更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3.
<正>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表达着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的精神本质。既是儿童天性具有的本质,又是儿童文化的展示,它与儿童富有幻想的天性相契合。我们的语文童话教学在很多时候没有去更深地理解儿童内心,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去发现孩子们真正的需要。因此,我觉得必须真正走进儿童的童话世界去了解和呵护他们,去感受他们的需要,聆听他们内心世界的呼唤,才能真正感同身受,并从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童年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客观的时间经历,童年是不可能消逝的,童年的消逝在本质上是童年体验的消逝.对童年体验的追忆表明,童心、童真和童趣是童年体验的基础,童年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童心、童真和童趣为基础的童年体验.保卫儿童的童年就意味着保卫儿童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相似文献   

15.
谁不理解童年,谁就没有资格去影响童年;谁不理解童年,谁就不可能对儿童形成真正的教育影响。因此,理解童年,是小学教师必须要攀登的阶梯;唯有理解童年,小学教师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承担教育责任。  相似文献   

16.
对于很多人来说,童年虽然短暂,却是快乐而无忧无虑的。然而对于身患残疾的人来说,童年又有着另一番滋味。美国儿童作家奥黛丽.佩恩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挑选了自己少年时代最喜爱的五本书。这几本书讲述的都是在逆境中抗争的故事,这与她和残疾作斗争的经历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7.
孟庆艳 《辽宁教育》2014,(12):26-26
一、童年时光之于人生 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以前,童年很少被人提及,儿童在很长时期里作为缩小的成人,做着与成人同样的事情。用成人的视角和价值观去看待童年,这显然是不合适的,"童年"作为一个生命特别阶段需要充分注意和保护,让他们的几乎全部时间花在游戏和学习上。是否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关乎人一生的命运甚至人类未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童年是如何被学校制度化的”是一个重大的前提性问题,对于童年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新制度主义整合性分析框架,在童年被学校制度化的变迁中,共同利益以童工法和教育法的强制性力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实践规范通过社会期待和学校纪律的规训与内化,约束和形塑家长与儿童的行为;共享观念经由童年与成年二分、“童年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度过”等制度性认知的习惯化与客观化,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童年被学校制度化也产生了一些后果,包括边际效益递减、童年样态标准化、童年与成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等。对此,需要始终以儿童与童年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目的,发展儿童主体性、重申多样化童年的价值和发掘中国传统童年观念。  相似文献   

19.
如何引导儿童去主动接受音乐、热爱音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让音乐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二、家长要有正确的心态;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四、对儿童进行全面的音乐素质训练;五、学习音乐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六、教师自身的修养需要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童化作文"是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作文,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作文教学,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作文课程,使小学作文成为真正的儿童作文.在这"以童化之"的习作课程建构之路上,儿童精神得以彰显,童年生活得以丰盈,童年的内涵得以延展,童年正成为人一生成长的力量.本文试从"童化作文"课程建构的基点、向度、模块三个层面去丰富一个人童年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