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从当前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健康教育基本思想、方法及相关原则着手,建立相应的假设,再运用探索性(EFA)及验证性(CFA)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出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长效机制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路径表明: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应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基本工作思路;进一步分析显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应以"运动督导"为重心,家庭体育健康教育应突出"家长榜样"的作用,而社区体育健康教育要把抓"组织管理"放在首位;回归模型的路径图及路径系数提示:学校、家庭、社区健康干预的直接效果集中体现在青少年"知觉利益"的改变,并据此引起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1前言 新时期,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呈现出新趋势,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是青少年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我国的学校体育应该向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延伸,才能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教育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要求之一.”其中进一步指出,“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在此背景下,以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为核心取向的,基于社会生态观的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健康促进理论为我们建立“三位一体”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育保障因子、课堂教育因子、家庭教育因子、社区教育因子是影响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最主要的因子。以此为依据构建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校体育为主体,以家庭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质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一、将家庭与社区资源引入学校体育工作的意义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正从过去单一的学校体育教育,逐步走出校门、走进家庭、走入社区。青少年要想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掌握更多的技术动作、获得更多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增强体质,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就必须将家庭和社区资源与学校体育工作相结合,科学、有效地发挥家庭与社区的  相似文献   

5.
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和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归纳了美国体育教育制度的演进历程与治理特征,提出了提升我国体育教育制度治理能力的举措。研究认为,美国体育教育制度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治理体系,治理特征体现在:联邦、州和地方教育部门上下联动的分权化治理,地方学校、社区和家庭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化治理,以体质健康促进为导向的法治化治理,国家体育教育标准的保障性治理,学校体育教育计划的引导性治理,青少年体育教育健康法案的靶向性治理,特殊体育教育制度的补偿性治理。研究提出,要健全我国体育教育制度治理体系,完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联动的体制制度,推动体育教育的协同化治理;打造以体教融合为导向的精准扶持制度,强化体育教育的补偿性治理;制定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强化制度,实施体育教育的靶向性治理;健全监督、评估、激励"一体化"制度体系,实现体育教育的法治化治理。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2019,(3):1-6
从新的时代背景出发,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马克思理论"人的全面发展",阐释学校体育教育的理论、实践以及目标逻辑,研究认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根本和指引;体育参与为青少年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身心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认知为青少年体育参与提供认识论基础;占据道义制高点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青少年体育教育提供价值基础;以促进青年一代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目标将是新时代体育教育自信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以青少年为主的全民健身体育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战略的基础和结合部.学校体育对亿万青少年增强体质,提高民族素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2016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青少年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指导现代体育教学改革,并广泛应用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各个领域,是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关心的新问题,已成为现代体育研究的新课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阐明"互联网+"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关联的基础上,从学校体育、家庭影响和社会涉入三个方面描述了"互联网+"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实施中的具体应用,并阐述了"互联网+"与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策略,旨在为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快捷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运用公共政策理论、组织理论,对英国青少年体育信托基金会(YST)发展战略(2013-18)——体育改变生活进行分析。在战略中,YST在五年计划中将工作定义为三个领域:"体育开始"、"体育改变"和"体育优异",并倡导"学校"、"社区"和"家庭"三种不同的组织进行分工和合作,利用组织合力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该战略具有体育服务整合、关联组织合作、目标覆盖多元化和量化易于考核等特点。根据YST的战略,研究认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应该引入战略思维、注重社区对青少年体育的接纳、推动青少年体育服务整合和加强大型体育赛事的遗产教育等。  相似文献   

10.
美国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体育教育要想实现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树立自身的终生体育观的目标,必须得到家庭、社区乃至全社会的重视与配合,才能有的放矢.本文在此基础上,以近年来美国在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之问所作的大量工作为实证,通过重点论述美国综合性健康计划,进一步阐明社会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相配合之于青少年体育锻炼和体育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性,最后结合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1.
12.
分析了体育教材、体育素材的本质属性。体育教材内容的改革,应废除陈旧的、不合理的、有效性不高的内容,把竞技运动技术作为体育素材来代替体育教育活动中的体育教材的思想和作法应予纠正。应本着符合体育教材的基本条件与要求的原则,对体育素材进行认真、严格、细致的筛选与提炼,以丰富体育教材的内容,提高其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从高校体育到终身体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的灵魂和根本宗旨,也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立足点。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培养的关键和基础,有效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将对终身体育的养成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根据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最近进展情况,以终身教育为立足点提出了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和社会调查等方法,探讨我国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关系。指出高校体育要改革发展.必将面向社会,与社会体育结合,社会体育延续着高校体育,无论在场地、器材、指导人员、项目和组织管理上期待高校体育的加盟.二者的结合将更好地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童可欣 《网球天地》2011,(10):144-144
李娜连续第二年在美网首轮出局;状态正盛的新科温布尔顿冠军科维托娃也没能闯过女单第一轮:强势复出的小威以连续6场直落两盘的完胜杀进美网女单决赛,冠军志在必得,不到20个小时之后又连丢两盘完败低调的澳大利亚姑娘斯托瑟……  相似文献   

16.
柏杰  刘全 《安徽体育科技》2002,23(3):104-106
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体育应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而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提高教学与育人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对中美两套体育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国家体育标准>在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学习目标的设定、运动的教育与人的社会化进程及体育与促进健康等几个方面值得中国体育课程改革去学习、借鉴,对我国当前体育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有着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加强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教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提出为实现新世纪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体育文化必须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形成完整的体育教育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达到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试论体育意识与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体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的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20.
道家体育、教学传统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先秦道家体育、教学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现代体育教学的若干启示,对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