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3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革,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不久,又在《中国教育报》上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1998年10月,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也重申:“必须把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努力占领‘制高点’”。一时间,“现代教育技术”成为热门话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它有什么特点?它对教育现代化有哪些影响?本拟就这些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生本教育强调以学为本,认为“教”是为“学”而设置的.它指引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因地制宜,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学”服务,再引导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开发教材、开拓学习范围.  相似文献   

3.
大学教育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逐步形成共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学教育中,一些专业的技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的繁荣,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高等教育中的服装设计专业为例,着重研究“现代职业教育”导向的大学教学中的服装专业教学与基础教育(高中阶段)中进行审美、时尚初步培养相衔接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育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手段现代化即现代技术教育提供了条件。本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必须树立“一个重心”、“四个改变”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技术的主体应该是“人”而非“技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考察,现代教育技术都不是简单的“教育中的技术”,而更多地体现在“教育的技术”上,更多地依赖于“人”这一主体因素来实现。所以,现代教育技术的主体构建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媒体的出现引领了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人们不仅可以向教师和书本学习,也可以向教育机器学习,出现了多种“人———机———人”的教育新模式,引起了教育方式的根本变化。伴随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及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在步入信息时代的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并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教育史上引发的不仅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变革,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一系列内容的历史性变革,但现今对“现代教育技术”内涵的表述及理解仍不尽完善。一、“现代教育技术”内涵的不同解释为…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之争及现代教育的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世界教育史上存在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二大教育流派,二的划分并不只是从时间上来进行的,它们在多方面存在差别。“W超级市场”主要指西方近代以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而“现代教育”则指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尤其是进步主义教育流派。弄清“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主要分歧有助于我们探寻现代教育的新走向,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郴州市北湖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创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的目标,以“科学规划,整体推进,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教育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先后获得“湖南省电化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今年,在申报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区工作中,北湖区排在全省第二名,现已被省教育厅推荐到教育部评审。  相似文献   

9.
“英特尔 未来教育”是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培训教师如何实施研究性课程和问题导向式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它彻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师资培训观念和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在中职电子专业教育领域现代教育技术与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能形式多样地培养学生创造力让他们养成“终身学习”人生观。“目标行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法,它是职业教学的新模式,注重实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反思是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实现教师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厘清“反思”和“教育实践反思”的概念和意义,旨在使反思成为教育者的习惯和自觉,成为教育者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文化。分析和研究教育实践反思的策略,就是要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指导教育实践反思,解决教育实践反思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好“成事”与“成人”、“做人”与“为师”的关系以及“反思行为”与“反思意识”的关系,最终实现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和目标。教育实践反思的策略明确之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须将反思策略的指导性与反思路径与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样,反思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和目的。  相似文献   

12.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改革“大一统”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把研究引入教学过程,重视综合实践训练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改革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重视第二课堂,建立和谐、“大爱”的教育环境,相互激励教学相长,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师教育主要的理念就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而这一理念是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但是,教育理论与自然科学理论之间及教育实践与技术实践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因此,教育理论的价值不是指导教育实践,而是作为实践主体"理解"的一个文本。据此,教师教育应该从观念到具体教育措施上都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教育改革在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创新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知识和人才基础。“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教育创新,首先要求解放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教育制度是保证。教育制度创新包括教育投入制度、教育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制度等的创新。我们要根据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1世纪初,建成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教育生活中,存在着能对教育制度变革施加重大影响的权威.在教育制度变革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权威对教育制度变革的推进作用,亦应注意权威的边界和限度.  相似文献   

16.
对"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命题的盲目认同往往造成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曲解,既不利于教育理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在教育实践中发挥教育理论的功能,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认识进行反思,重新审视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功能以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证据的测量文化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均备受追捧,测量数据被看作“客观”与“科学”的代名词。但通过专注于结果“有效”的标准化测验,教育质量真的能获得提升吗?通过比斯塔的教育测量理论发现,标准化测验在推动教育改进和绩效问责的同时,遗失了教师专业判断的价值、无法被测量数据所衡量的事物、教育本身弱点所保存的开放性与可能性、关涉主体存在的教育目的等方面,而后者正是好教育区别于普通测验训练的根基所在。由此得到,标准化测验无法确保带来好教育;好教育也应包含着主体以成熟的方式来到与他者共存之世界的理想;在所谓的测量时代里,警惕一味追求安全稳定的技术性测量对好教育的扼杀是非常紧迫的事。我们应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的好教育衡量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使高校教育管理迭到最佳效果.为此,高校领导必须注重引导教育教职工培植爱岗敬业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特色文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校民主管理制度,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有意义的”教育思想必须基于实践,对中国教育真正具有引导力的思想最终只能形成于本土境脉与本土实践之中,不能用具有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与言说方式来套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规引中国人的教育实践。“寻找”教育思想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思想服从过程,而是以“寻找者”自身的已有思想需求与思想前见为参照标准的思想选择过程和思想构建过程。教育研究者应当首先是思想者。构建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思想的最宝贵的资源就在研究者自身及本土境脉与本土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理论的深化与教育两大功能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教育功能的变革与扩展,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由于教育功能的选择和实现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难度,因而,在教育改革迅速深化的过程中,研究教育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问题,用科学的认识指导教育功能的选择和实现,是非常必要的。教育功能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教育两大功能的关系状态受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理论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保证教育的选择既具现实性,也具理想性,因此,在处理教育两大功能的关系时,应遵循辩证统一、平衡协调、社会导向和个性自主等几项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