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没有讣告,没有追悼和告别仪式,他悄无声息地挥手而去。这也是在生命的终极时刻他个人的终极意愿。他宁愿在身后留下一片空白,也不愿打扰更多的人——包括他所深爱着的亲人、朋友、昔日的同事。他是一个极为平实的人,当生命即将画上句号时,他也难改初衷。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终极追求是完善人的生命。作为教师,了解人的生命及特性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没有生命的存在也没有人的存在。生命是一个高度有序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在时空上不断变化的网络,生命的每一部分都影响着生命的整体。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过程。生命的特点在于其独特性,在于生命的公平性。其次,人与他人、他物的联系与区别首先体现于生命之中。DNA组成成分及结构的发现,揭示人的生命与他类生命具有共通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王昕 《现代语文》2006,(3):68-69
原欲(Libido),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解,就是人的基原欲望“爱的本能”。它蕴藏在“本我”中,是生命能量之源的核心力量,是人类生命活动最原始的内趋动力和终极原因。尽管弗罗伊德声称“原欲”是比“性欲”包含更广的生理机能——“爱的本能”,实际上,二在他那里并没有多大的区分。苏童在小说创作中表现了对原欲的敏感和迷恋,原欲成为他笔下的生命难以抗拒的生命动力,也构成了他的许多小说叙事的张力。苏童喜欢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深入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挖掘人的深层原欲。在苏童的笔下,原欲是控制不住的性欲冲动:是其它欲望未满足时的疯狂弥补行为;是受到压抑和扭曲的变态的性意识和性心理。苏童通过对生命的原欲的挖掘和传达来张扬其中包孕的生命意识,从中可以感知他对生命的热切关注和执追寻。  相似文献   

4.
海子认为死是必然的,生存是虚无的,但他并没有沉沦在虚无的境界中。面对死亡,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先行到死中去",达到他对自由追寻的目的。"太阳"、"土地"、"天空"等是海子死亡意识的承载物。海子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有助于唤起更多人反思,乃至拯救当前所处的贫乏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晒太阳     
在人的欲望面前,终极的目标是没有的,所以终极的愉悦也是没有的。  相似文献   

6.
青年毛泽东拥有着积极乐观的生命观。他认为:生命是自然规律,但精神是不死的,人无需忧虑生死问题;与其自杀而死,宁可奋斗而亡,一个人须努力强健自己的体魄,增强意志努力奋斗;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结合起来,参与到改造全社会的奋斗过程之中方可实现生命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7.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篇贯注着一种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他那种对人生根本困境的洞察和直言不讳的揭示,以及作者在失去双腿后所受的精神折磨,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尽述的。然而,病残之后,地坛却成为史铁生大难之后的再生地、避难所和精神上的弟兄。同时,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从死开始。且从中揭示出生命、人类和宇宙的真谛,同时,演绎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哲理。  相似文献   

8.
李丽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8):128+130-128,130
教育所要确立的人本意识,就是要顺应人的本性及其自然发展的需要;而所谓的生命意识就是指"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自己那样自发而真诚地生活"。体验生活,尊重生命,关心个人的生命需要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所在,也是大学外语教学探求根本寻求回归之路的航标。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审美化存在是汪曾祺生命意义最本原的追求,它是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和价值的俸认,汪曾祺想要维护的正是个体审美化生存的传统价值。他追求生命的淳如和本真,追求那种绝然属于自己的生命感觉。他把对生命的崇尚,由人生形式的返归自然,提升为人生本质(即人性)的返璞归真。这是一种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一种人类最高的生命存在方式,是伦理型道德生命的一种超越形态,同时也是生命本体的终极回归。  相似文献   

10.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人性化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的。它反映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生命成长过程的关注,对个体的终极发展的关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通过完善自我而积极融入社会最终实现自我的过程。在谈实施之前必须先对他进行科学的定位。  相似文献   

11.
美学与现代教育学的共同视点是人学.以人为本,从人的终极关怀的生命美学的视域考量,能够打开教师专业发展新的视域。教师专业化是成就作为人的教师的生命历程,而美的尺度的延伸是借以实现教师的生命美的生成与教师专业化生成的二元叠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诗意延伸。从而实现教师生命的终极关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高志  赵静 《现代语文》2006,(12):57-58
郁达夫是一代小说宗师,不仅由于他的主情浪漫主义风格,更重要的是他的小说创作中蕴涵的个性自由、自我忏悔以拯救内在生命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可具体归纳为善恶意识、忏悔意识和救赎意识,这三大思想意识在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轨迹体现了其对内在生命的执着和精神的终极追求,这三大意识也使郁达夫小说具有了独特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3.
于泽元 《今日教育》2007,(6S):40-41
在马加爵临刑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当记者问他在行凶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杀害的是珍贵的生命,他回答说“我对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何况是他人的生命!”马加爵的这种回答.给很多人以震撼,然而这种回答.又何尝不是当前很多教育的真实写照?很多教育在聚焦学生智力发展、知识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注.甚至成为抹杀学生生命活力的教育!马加爵的悲剧,一方面是他个人的悲剧.另一方面,也是整个中国教育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生命和酶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但大多数人对“运动”二字的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他们概念中的“运动”常常局限于机体外部能见到的运动。然而机体内部的运动也就是体内的生命活动才是生命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生命体内部活动的基础是新陈代谢.为了维持生命,生命体细胞需进行众多的代谢活动。对人而言,他必须吸氧,喝水以及食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矿物质等其他食物;然后他的各组织细胞对这些物质进行分解.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所需;多余的能量机体还负责贮存;除了分解外,机体还进行自身物质的合成,如头发、…  相似文献   

15.
<正>一、关爱尊重每一位孩子,践行"爱的教育"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因此,陶行知先生以一颗广博的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师生。"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他指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树立"爱满天下"的宽阔  相似文献   

16.
周彬 《班主任》2009,(6):9-12
历史上,有能力却没有权力的人,杨修最为典型,而且还为此丧失了宝贵的生命;有权力但没有能力的人,刘阿斗最为典型,虽然没有为此丧失生命,但却将整个蜀国拱手相送。要成就一项集体性事业,既需要从事者有相应的能力,也需要给予或者赋予他相应的权力;与之相反,集体性事业的失败,有可能是从事这项事业的人没有相应的能力,也有可能是没有相应的权力。  相似文献   

17.
如果告诉一个人,他只有三人的光明,他将如何使用他的眼睛呢?同样地,如果一个人只有三大的生命,那他又会在这三天内干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我相信有一部分人会这样认为:匡正只能活三天,不如痛痛快快地享受,很难评判这种观点是对是错。但我敢说.他没有在生命的航程中尽全力,他生命的价值还没有完全得到体现一生命的价值.并不是用生活的年限来衡量。有些人活着,却碌碌无为,白白地让时间从身边流过,无异于行尸走肉;有些人死了一但由于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出的贡献而得到水生,可见,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体现在这个人的成…  相似文献   

18.
思考之一:学教育的终极目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回答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的问题。从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来看,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从国家和政府的利益出发,培养社会精英和合格的公民。不过,富兰克林强调: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增进人的“自我认定”的能力。用摩罗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助每一个人最切实最完整地实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泪水     
我不爱哭泣,但是我不嘲讽哭泣,也不咒诅哭泣。泪水是生命的支流。所以一个生命枯涸的人,他是没有泪水的。沙漠就是枯涸的,所以没有一滴清泉,没有一枝青草,没有一朵小花,没有生命可寻。而无邪的孩子,没有一个不爱哭泣,即使以后他是一个英雄,一个革命者,一个暴君,一个警察总监。因为人在孩子时代,生命洋溢像春涨。  相似文献   

20.
生命美学重视人的完整性,凸显了人的终极价值,强调对人的终极关怀,使人真正体验到了精神的自由,感受人文精神带来的温暖。《庄子》富含着睿智、玄远的生命哲理。修养自身,淡泊名利,不为物使,不为权惑,随顺自然,回归生命的自然本真,是现代人健康身心的有益之鉴。综观庄子的整个思想,处处体现着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洋溢着对逍遥自在的自由生命、卓而不群的独立人格的赞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