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6页。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因数、倍数及2、5、3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学习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及约分、通分的基础。本节课知识具有抽象性,且奇数和质数、偶数和合数等概念极易混淆。  相似文献   

2.
本册教材主要安排了倍数与因数、分数的再认识、分数加减法、图形的面积、可能性等内容,下面就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一些具体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明。一、调整倍数与因数教学的编排结构,加强基本概念教学“倍数与因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认识以及四则计算,小数、分数、负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1.分散编排,适度降低学习难度。倍数和因数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知识内容多,有倍数与因数、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概念多而…  相似文献   

3.
《2、5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既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又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熟练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因数与倍数"的知识,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今年,我所带的学生升入五年级,我也就随着介入了五年级数学的教学中,进而在教学中涉及了"因数与倍数"的问题。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遇到了困惑。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时,学生学习了利用乘法算式找因数,在第三单元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求公因数时课本给出的方法是列举法。以找12和18的公因数为例,先用想乘法算式的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2~63页。【教学目标】1.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分享的学习品质。【教学过程】一、课前研究课前,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约分"的《自学评价单》。《评价单》主要问题如下:(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你能写  相似文献   

6.
<正>“因数与倍数”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是数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整数、会进行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学习这部分内容能加深学生对整数以及整数乘、除法运算的认识与理解,感受研究数学问题的不同视角,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约分、通分,进行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因数与倍数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聚焦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  相似文献   

7.
<正>【主题概述】2013年4月,我校举行了45岁以下教师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结合课题,我们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开展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同课异构研究,此案例是我在本次活动中研究磨砺的结晶。《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今后学习约分和通分的依据,而约分和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  相似文献   

8.
【课题】《正弦型函数的图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高中数学课本第一册第六章第13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弦函数y=sinx的图象作图规律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应用正弦型函数的有关性质打下基础。本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以下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因数和倍数,2、5、3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和第四单元学习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更被誉为“数学的皇后”,  相似文献   

10.
任虹 《小学生》2013,(11):109-109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1.教材简析;2.学情分析;3.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制定为:【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用列举法等方法求最大公因数。【教学难点】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三次执教新世纪《数学》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一课,教学中的细微差异,使我对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所感悟,现整理出来供大家商榷。课例一:师:同学们记得第一单元学过哪一对数学好朋友?生:因数和倍数。师: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因数。你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吗?有最大因数和最小因数吗?(生分别找出12的因数和18的因数)生: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12师:请问这两个集合圈(指右图)的中间部分填什么?是什么意思?(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生:填12和18共同的因数,是1、2、3、6,叫公因数。师:12和18的公因数里…  相似文献   

12.
(本课选自华师大版教材《数学》八年级第12章第3节第1部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处理梯形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梯形与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3.
金秋红 《中小学电教》2011,(12):146-146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九年义务制教育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及直线的基本性质.它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三线概念的基础上的继续学习,是学生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起始课,也是学生接触使用几何语言的第一节课。特别是直线的基本性质,它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似乎简单.但在教材中却处于重要的地位。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内容,但新教材重建了知识体系,依据学生熟悉的乘法算式中积与乘数的关系认识倍数和因数,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这部分内容,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认识倍数和因数;第二段,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前面是形成概念,后面是应用概念。一、倍数与因数关系的教学活动这一段教材编写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从现实的情境中提取乘法算式作为研究对象。这也是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编排上的一大区别。传统教材,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和整除的…  相似文献   

15.
正【课前思考】1.研究教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学生不难推断出分数也有"商不变"这样的性质,因此笔者把学生的学习重点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核心问题建立了"猜想—验证—应用"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李红 《青年教师》2008,(1):40-41
【案例】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中,第一课时是数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认识倍数和因数不再像过去那样从整除概念入手,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通过学生的操作,利用整数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寻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时,也是引导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运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其中,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7.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4章第1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处理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 《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是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七节中的内容,也是职高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它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从思想层次上看,对数函数涉及到数形结合、分类转化、方程函数等数学思想,这些数学思想将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分数的意义,以及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中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单独作为一个单元编排在小学数学第十册,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决分数实际问题打好基础。所以,本单元是分数教学的重点。同时,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依据,约分、通分又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得如何,还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比的性质。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节十册第三单元“约数和倍数”,是在学生已学过0和自然数都是整数、整除的概念及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还为中学学习因式分解作准备。本单元概念多,而且比较抽象,概念间联系紧密且易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