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湖北体育科技》2021,(6):557-560
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作为当代武术的两大分支,两者间的关系直接左右武术项目的发展方向。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得出结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共生前提在于武术人的观念转变、明确共生的必然代价以及深刻掌握两者的优劣所在;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共生要致力于将传统武术交流活动融于竞技武术赛事;以武术套路专业教育回溯传统武术。  相似文献   

2.
李晶 《拳击与格斗》2020,(4):122-122
当前,在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发展上,表现不协调不平衡,武术的发展偏重于竞技武术,而传统武术备受冷遇。本文通过浅析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差异以及优缺点,探析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提倡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中西合璧式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门派众多、源远流长、是竞技武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传统武术博大精深与竞技武术不可分割;传统武术将抽象的民族文化具体化、形象化,然而由于传统武术缺乏规范性.致使许多优秀拳种都未能以全貌展示给世人.本文在研究传统武术起源、特点、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对传统武术进行科学规范化、体系化,以便更好地将我国众多流派的优秀拳种推向世界,使武术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增进国际友谊。传统武术的规范化将进一步促进竞技武术的合理发展。武术的多样化功能伴随着传统武术的规范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传统武术发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传统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认为武术价值功能的实现与其相对应的具体历史中的政治、军事、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对武术的不同影响决定武术价值定位的实现.传统武术应重视文化的保存;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之争是历史的必然;应理性看待传统武术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武术,又称搏击、格斗,是指以肢体或冷兵器、武器互相竞技的技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武术成为我国的文化传承符号。传统武术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竞技格斗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传统艺术,以传承的方式将武术发扬光大。竞技武术相对传统武术提出概念时间不长,适用于比赛的武术方式。以得分和胜负为其表现形式。虽然学界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相关概念和文化研究还不够充分,本研究将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文化差异和表现形式差异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对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文化研究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现代武术竞赛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武术竞赛是推动武术运动发展的重要方面。竞技武术因得益于完备的竞赛体制,在国内外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传统武术竞赛体系的形成,为传统武术拓展了应有的空间。套路与散手竞赛的分离是武术适应奥林匹克竞技规范的必然结果;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武术的奥运发展战略是正确的选择;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要改变对峙,协调发展,走向共赢。展望未来,套路与散手竞赛的分轨有望得到解决,竞技武术融入奥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传统武术将成为武术后奥运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我们都将传统武术作为竞技武术的根,将竞技武术作为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但令人遗憾的是,事实上,今天竞技武术的发展现状已很难让我们找到传统的历史印迹,传统武术的发展也因竞技武术的强制性发展而没有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局面。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发展越来越远离改良、  相似文献   

8.
传统武术价值取向的文化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当前由于竞技武术的发展所引起的传统武术现代危机,传统武术价值多元化和传统武术本质定位成为争论的焦点。中华传统武术价值的属性具有内在的技击价值、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整体性思维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中又需要深入思考与研究,主张以竞技武术套路为先导,以传统武术精华为根本,来实现发扬中华武术宝贵价值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9.
文化全球化是世界文化多样化的统一,是各种文化的相互认同、相互并存、相互借鉴和利用。中国武术国际化是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的需要。中国武术国际化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弘扬;竞技武术全球化是实现中国武术国际化的一种手段;既要维系武术传统文化内核,又要超越传统武术文化;传统武术套路和竞技武术套路更适合于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对学生提高武术技能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研究表明:传统武术继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中华灿烂的文明;竞技武术是推动武术国际化发展主要形式,是保障武术生机与活力的有效手段.文章通过将二者融合互补发展,切实提高武术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进入了制度建设的关键时期,"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各行业、各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将为新时期传统武术的发展指明方向。文章的研究目的旨在"与时俱进"地分析出时代对武术的要求,以及分析武术与时代的脱节之处,为传统武术更好发展开拓思路。文章以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加强传统武术自身项目挖掘,突出"技击"的根本特性,增强文化教育和传播,扩宽交流渠道和层面,在国家管理部门指导下走拳种独立自主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传统武术的商业化开发,有效实施继承与发展战略,明确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以及与国内文化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交融才能使传统武术在我国制度建设进程中更加枝繁叶茂、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浙西南畲族武术的地域文化进行探讨。认为浙西南地区畲族的传统武术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和民族特色,除了具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有着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呈现出民俗信仰与祭祀仪式的传承性以及民族生存与娱乐的广泛性等地域文化特征。建议地方政府将畲族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峨嵋武术是“峨嵋山、乐山大佛”——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峨嵋文化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太极齐名,在武术大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峨嵋武术文化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滋润下而成长,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结晶。在中西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的今天,如何构建峨嵋武术文化,怎样看待峨嵋武术文化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对峨嵋武术文化在发展道路上关于特色文化的构建、现今峨嵋武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对策、语言的弊病、武术氛围的制造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交流、碰撞,中国武术文化必将显示出其勃勃生机,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武术礼仪是武术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它体现了习武者尊师重道,克己复礼,遵守武术道德。文章通过传统武术礼仪及其表现形式与当代武术礼仪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得出当代武术礼文化的严重缺失,并根据当代社会的发展探究武术礼仪文化缺失的原因,为当代武术礼文化的传承略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其概念来说,武术大大有别于舞蹈、表演和竞技体操。现在武术的弊端在于承载了过多的文化负荷,比赛规则和体制制约着武术的发展。另外,当今市场经营理念、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也对武术造成了不良影响。武术的出路在于回到其纯净的自身,在此之上发展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可短缺的分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较之于其他文化而言,在增强人们对于健康的意识、提高大众的生活文化水平、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等方面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深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客观与理性地认识其自身价值,由此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中华武术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中华传统武术文化融进现代社会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被国人誉为"国粹"、"国宝"。武术史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巫、医等结合起来研究中国武术历史文化的几近没有。《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将武术置于文化历史背景下进行剖析,免去了纯刀枪剑戟的考证,做出了对武术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判定。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武术产生于中国社会,烙上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印迹。中华武术文化是中华和谐文化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尊重自然的生态文化、尊重武德的中道文化、倡导多元的平等文化;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浓缩。文章从分析文化的构成切入,通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学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行剖析,从而得出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呈现出哲理性、技击性、养生性、艺术性、历史性、地域性。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武术,武术反过来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动态文化,武术呈现出来的文化基本特征是多元的,这也正是武术文化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