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是教育人类学家米德(M·Mead)提出的文化传递过程的三种模式.笔者从这三种文化模式出发,立足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探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现象,并分析原因,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人类文化传递方式的差异出发,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化传递模式划分为三种: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同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之间;而后喻文化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米德进一步指出,在急速的社会变迁的推动下,  相似文献   

3.
一、概念界定1.同喻文化一个时代文化环境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传递机制。玛格利特.米德运用现代传播学的有关理论,从不同文化传递机制的视角入手,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说。即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  相似文献   

4.
一、后喻文化背景下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三喻文化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于20世纪60年代针对科技革命所引起的全球性、历史性的代沟等现实问题,从不同文化传递机制角度提出的。她把人类社会所经历的文化分为三种形态: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通过自  相似文献   

5.
"三喻文化"与成人教育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德从文化传递的不同方式出发,将人类文化分为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三种类型,并阐述了不同文化类型中相应的教育模式。具体就成人教育而言,后喻文化对应着后喻式成人教育,同喻文化对应着同喻式成人教育,前喻文化则对应着前喻式成人教育。人类个体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向都表明,在后喻式、同喻式和前喻式成人教育模式融合共存的前提下,前喻式成人教育的发展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成人学习为视觉维度,参照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提出了“新三喻文化”,包括“前喻文化”、“同喻文化”与“自喻文化”,并阐述了提出的依据以及涉及的原因、注意因素等。  相似文献   

7.
教师能否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甚至是学生一生的成长。美国女人类学家玛格丽持·米德在她晚年压卷之作《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从整个人类史的角度出发,将人类历史以来的文化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其中,后喻文化即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美国社会人类学家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结构分成三种: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前喻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后喻文化结构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和考试体系中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并阻碍其创新发展。新时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转变思想观念,打破师生关系由于后喻文化影响所形成的“偏正结构”,进行面向未来的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米德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喻文化时代、并喻文化时代和后喻文化时代。随着网络时代的悄然降临,我国社会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在后喻文化时代,传统的教师权威遭到消解,而教师权威的消解对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有极大的消极影响。教师权威的现代重建是我们当前新课改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三喻文化”与家庭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化是一个外延丰富而且动态运作的范畴,文化传递是文化流变的主要形式和功能之一,这是本文赖以立论的逻辑起点。 美国当代杰出的文化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Margaret Meed,1901—1978)针对60年代发韧于美国并迅速波及整个西方世界的青年造反、社会动乱以及由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全球性、历史性的代沟等现实问题,运用现代传播学的有关理论,从不同文化传递机制的视角入手,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说。所谓三喻文化,就是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同喻文化  相似文献   

11.
论文化类型与教师权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把人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前喻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的特殊载体,作为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者,教师权威必然受到文化类型的规限。后者对教师的传统权威、知识权威、感召权威有很大影响。传统权威即是长期的传统因素形成的教师的职业权威,知识权威就是教师专业所长形成的专业权威,感召权威即教师个人内在情感因素形成的精神权威。  相似文献   

12.
一、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分析"后喻文化"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于20世纪60年代针对科技革命所引起的全球性、历史性的代沟等现实问题,从不同文化传递机制角度提出的。后喻文化是指通过自下而上传递即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反过来向年幼者学习的文化。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加速转型期,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反哺现象渐渐被人重视,其实早在上世纪初,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就有所描述.她把人类文化传递现象划分为三种形态,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同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通过深入分析米德的观点,在急速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之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是历史必然.今天,重新认识并思考这种文化反哺现象,对传统家庭教育是一种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成年人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不再是权威的解释,而年轻人--特别是高中生、大学生--因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会在许多方面获得指点父母的机会,同样也在动摇着父母作为人生第一任老师的地位.特别在网络、手机、短信、QQ和博客等领域,由于青年人敏感、好学、没有传统的束缚,很容易使他们成为使用这些新事物的高手,使其父母不得不刮目相看,文化"反哺"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  相似文献   

14.
文化反哺现象渐渐被人重视,其实早在上世纪初,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就有所描述.她把人类文化传递现象划分为三种形态,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同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通过深入分析米德的观点,在急速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之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是历史必然.今天,重新认识并思考这种文化反哺现象,对传统家庭教育是一种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成年人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不再是权威的解释,而年轻人--特别是高中生、大学生--因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会在许多方面获得指点父母的机会,同样也在动摇着父母作为人生第一任老师的地位.特别在网络、手机、短信、QQ和博客等领域,由于青年人敏感、好学、没有传统的束缚,很容易使他们成为使用这些新事物的高手,使其父母不得不刮目相看,文化"反哺"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  相似文献   

15.
前喻型教师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的“三喻文化”来分析我国的教师文化,认为我国当前的教师文化属于以重复为主要特征、缺乏创新性的“后喻型教师文化”,这种教师文化不能满足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是以开放、不断创新、面向未来为主要特征的“前喻型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为减轻学业负担,教育界人士做出了大量努力,然而成效却甚微。本文从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三喻文化理论出发,构建了减轻学业负担的三条对策,即前喻文化视角下的师长引领学生对策、同喻文化视角下的学生相互影响对策和后喻文化视角下的学生反哺师长对策,以期为解决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这一老大难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把人类社会由古至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在并喻文化时代,师生关系有了新的改变.本文通过对教师在前喻文化时代和并喻文化时代的不同角色的对比,论述了在并喻文化时代,新型教师角色所具有的特征和如何进行重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后喻文化是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喻的角度提出的一个解释代沟的概念.后喻文化是指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的今天,前辈们因为开始生活一个他们未知的世界里而不得不向走在掌握新知识前列的后辈学习的文化传喻模式.从文化传喻和代际关系等角度出发,当可明白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中的传与受之间的冲突及师生间的代沟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这二者对音乐课程设置所带来的影响和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米德的“同喻文化”对建设当代青年文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文化是以青年共同的行为方式和以青年为中心构成的文化。要建设青年文化,就应该正确认识和理解当代青年人的意识和行为。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关于“代沟”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米德从研究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差异出发,创造性地将整个...  相似文献   

20.
三喻文化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提出的理论,即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使三喻文化与社区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在三喻文化视野下,为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应从观念、内容、机构和方法等层面采取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