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孔子教育思想中素质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许多素质教育的思想。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师应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上,他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施行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他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这对我们今天的义务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语文素质教育有重大影响.他主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我的学习方法;提出尊重主体个性,因材施教;倡导合理利用启发式教学.在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恰当地注入这些先进教育理念将有助于提高语文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的学习,传递修已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人本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注重公平;在教育内容上,培养才能与完善人格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学思结合;在师生关系上,关爱学生、平等和谐。孔子的人本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学主张,具有人本哲学的性质。这对解决当今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语》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学思想与智慧。在治学态度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是孔子对中国教育史的伟大贡献。在学习态度上,孔子主张终身学习,把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推己及人,对后世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还提出了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观点。关于教学方法方面,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方式都是孔子的首创。  相似文献   

6.
赵军 《文教资料》2008,(15):124-126
孔子一生"施教",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著名论断,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殊.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习借鉴其教育思想,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倡导乐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7.
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具有独创的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有着重大影响。我们今天研究、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树立辩证的教育思想:教育活动要注意循循善诱,启发开导;引发学生的内趋力孔子的教育思想从总的方面来看是辩证的,唯物的。他不但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同时也主张学生自身“内驱力”的重要作用。一、循循善诱,启发开导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非常和蔼,与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他喜欢跟学生谈心,学生也乐于跟他…  相似文献   

8.
<正>"苏派"教学主张"高举现代化大旗,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倡导课堂教学"精简而丰富,灵动而扎实"。这些不正是我们追寻的课堂教学境界吗?因此,我们的教学践行着"苏派"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逐渐与"苏派"的教学模式接近。下面,通过举例说明"苏派"的教育主张和教学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指引着我们,"苏派"的教学艺术不断感染着我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认识到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所谓分层教学,即存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活力,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更符合新课程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但是我们也发现,分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受到太多教师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承认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个体差异,不要求教学过程和目标的整齐划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自信,为学生长远和终身发展奠基教学理论,日渐得到教育同仁的认可,我就是这一教学理论的坚定推崇者和积极践行者。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教育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效的、高质量的作业对于  相似文献   

11.
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教育家,在长达近50年的教师生涯中,孔子大胆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打出了“有教无类”的招牌,创立儒家学派。他以培养高级治国人才“君子”为教育宗旨,以“六经”为教学内容、广招天下学子,通过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培养了“三千弟子”。终其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确不愧为万世师表。孔子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教师精神的最好概括,应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成人公共英语教学要遵循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走素质教育之路。成人公共英语教学应采用分级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要改革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课堂依然是主阵地。课堂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从研究"教"转变到重点研究"学",提高教师分析、指导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使每一名学生得到适切的发展。高中物理教学应从备课开始,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主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找准切合实际的学习起点,提供优质多样的学习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在真实的育人场景里,教师带领着学生不断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4.
论孔子的教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教育的先河,源远流长。他“有教无类”的做法,是伟大的创举,思想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他提出的“疑思问”,多思多想,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学习精神,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育,视则明,听则聪的多看多听则聪明灵利。针对实现和因材施教的方法,至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长久的历史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学习是关系高校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以学习为中心加强教学质量建设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共同经验。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建设进入"深水区",呼唤从"教"到"学"的范式转换。为此,我们要真正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和教学质量建设理念,构建以"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制,加强大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实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加强大学生的学习观教育。  相似文献   

16.
论王筠"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人为本”是王筠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语文教育要想走出当时唯科举是从的困境,复归其本真使命,必须进行切实有效的“矫枉”。由此,他确立了“学生是人”的语文教育理念,井将其贯彻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此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育人的可能性。这为当时语文教育如何摆脱科举束缚、自身主动作出积极回应,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7.
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先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首当其冲。文章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课堂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和学习热情,可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吸收内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践结果表明,根据课程特点,通过合理创设和运用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课堂教学环境,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孔门诗教的内容富有浓厚的政教伦理色彩,强调教化,重视"为人";其表现方式重艺术性,温柔和润;其手段表现富含教学原则和方法,学思结合,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给倡导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杜威职业教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作为有重大影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大厦,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他认为:职业是指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的活动,它与化修养并非以往人们所认为的那种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职业教育的实施首先需要建立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共次需将课堂教学、实验室,工学更替制三综合开展及以“从做中学”为原则进行作业训练,教师在此中也应时刻仔细观察儿童,走入儿童生活,灵活地进行职业指导。  相似文献   

20.
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学生是具有超越性的“受教育者”,在师生互动的具体教育场景中 ,学生常常会在实际上变为“非受教育者”,并有可能在实际上充当“教育者”。师生之间应由静态的“师教生学”关系转变为动态的“共生互学”关系。“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的观点与行为正逐步成为我国教育的一种“新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