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丹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现代艺术家,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中的重要因子,渗透到中国作家和文学创作之中.中国作家把罗丹当作精神的偶像,在文学作品中把他描绘成圣人、伟人和艺术之神.罗丹的<思想者>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思想者"形象的原型,罗丹的自然主义美学观与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学相融合,已成为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2.
汉水女神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水女神神话故事,当产生于周昭王南巡溺死汉水之后。据《拾遗记》,二神女为周昭王二侍女所化。东周时期《周南·汉广》诗,首引以为喻。其后,汉水游女、交甫解佩、游女弄珠成为典故,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征引,近三千年来,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汉水文化。  相似文献   

3.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现代文化及艺术风靡一时。它们消解价值,丧失价值判断,被称作“胡来艺术”。中国文化与艺术如何在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碰撞中逐步摆脱边缘化危机,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重新迎来新的辉煌,成为每个年轻的学者、艺术家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中国文化“三纲八目”的和谐之境,“修齐治平”的担当精神以及水、节、中、庸、孝、和等概念、范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不应该被当作历史垃圾而抛弃。相反,包括中国书法艺术在内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应该得到继承弘扬,因为她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指纹、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李兰兰  陶辉 《家教世界》2013,(9X):236-237
(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251-P253)古代汉江流域服饰设计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先秦楚国、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江流域女性服饰艺术成就尤为突出。它们既有中国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共同特点,更有特殊的地域文化特点。在服饰设计风格多样化的基础上,女性服饰呈现出自由、浪漫的精神气质,是理解中国传统女性服饰艺术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汉水女神形象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传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融入汉水流域百姓的生活,也寄寓了人们的价值理想和对美好事物以及生活的向往。通过进一步探讨和揭示汉水女神形象的人文内涵,从汉水女神形象表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方面去重新审视这一文学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代表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具有中国独特文化价值的艺术精神也对世界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有"苦行僧画家"之称的乔吉奥·莫兰迪就是东西方艺术共同滋养出来的巨匠,他的静物造型简单独特、微妙的色调运用。把形与色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人们回归到用视觉观察纯粹的形体世界。而这些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里传统的儒、道、释思想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本文以分析莫兰迪绘画的中国艺术精神来探讨中国文化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汉江》的拍摄是一段寻根母亲河、认知母亲河、传扬母亲河盛大创举。《汉江》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展现在她对汉江文明的丰功伟绩和伟大历史贡献的深刻发掘上。《汉江》巨大深邃的思想魅力来源于她从历史深处实现了对中国力量和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发掘和生动表达,雄辩地揭示了汉江文化的原创力和汉江文化精神在其结构民族灵魂、熔铸国民精神上所表现出的那种雄浑深远和坚毅持久的模塑力量,是传统资源现代转换的成功尝试。《汉江》的播出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竹山县区域性女娲信仰是源自于远古的一种女神崇拜,以她为核心的独特的女神崇拜形成了当地具有特色的女性文化,对当地女性的精神和日常生活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女娲的女性形象在历史长河中塑造了女性的性别形象,现代女性的性别形象是女娲精神的再造,是先进的性别文化和两性和谐发展的又一启示.  相似文献   

9.
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被称为华夏文明的龙脉。陕西文学有源远流长的秦岭叙事传统,贾平凹是当代秦岭叙事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创作展现了秦岭的风土人情。贾平凹小说的秦岭叙事经历了由日常生活到革命历史的题材转变,秦岭在小说中也由背景成为主角。贾平凹的秦岭叙事小说构建起独特的秦岭世界和秦岭形象,展现了秦岭的生态文化、传统文化、革命历史等文化内涵,表现出质朴、原始、包容、革命的秦岭精神,构建了以自然生态为其核心形象,以民间质朴野性的生命力量为精神内核,兼有宗教、革命历史等文化要素的秦岭形象。  相似文献   

10.
汉水女神最早出现于《诗经》《楚辞》中,后来文学作品对其的咏叹一直络绎不绝。在宋代诗词作品中,文人对汉水女神"弄珠解珮"的歌颂更加全面,汉水女神"凌波步弱""娉娉袅袅"的形象更加丰满,"真珠帘卷""满庭芳思"的场景更加华丽。宋人塑造的汉水女神形象更加光彩夺目,美丽动人,并被进一步平民化、生活化,女神走下了神坛进入世俗社会,成为人世间美的化身。同时,汉水女神文化中的人神离别模式,也被诗人们进一步开拓发挥,"佩解江皋,魂消南浦。人生惟有别离苦"。  相似文献   

11.
印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东方艺术特色,表现着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思想,是中国人精神象征之一。其产生发展、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从传统文化的视域对印学进行阐释、研究,深入挖掘印学思想的学理内涵、文化背景,解读印学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理想人格为终极目标,以"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审美思想为生命意蕴,以"含蓄表意""情景交融"的尚意精神为艺术灵魂,彰显出印学丰富的审美意蕴和高远的人生追求,论述了印学兼具金石文化与意蕴深邃的人文内涵。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发掘印学所蕴含的审美精神、思想根源、文化本源,同时,结合印学艺术的现代语境,探究印学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如何实现印学艺术的当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绘画丰富多彩.沉浸在其中,让人有华阴道上目不暇接之叹.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来反映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观念、境界和人文精神.所以,古人把绘画当作是"成教化、助人伦"的教科书,当作抒写心灵、表现人格的一种方式,也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有机结合的有效体现. 中国传统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写艺术,它将文字与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一支软软的毛笔,把作者的情感和修养写到了纸绢上,让读者感到共鸣并且产生联想.所以,书法的意义远远不止于书写.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文学具用鲜明的功利性特征,这一特征深烙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印记。中国文人身上固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参与意识、中国文化中的教化传统以及古代文学的社会功利传统,使五四文学从一开始就是被当作思想启蒙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工具。这种文学的功利价值观虽然被“纯文学”的要求排斥,但无疑又是新文学的强有力的共识。五四文学的独立性几乎就成为一个虚拟的存在,“为艺术而艺术”最终走向了对功利性的皈依。因而,文学的社会性特征才是五四文学的最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它以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文本的还是个人私密的认知,马蒂斯的艺术总是以叛逆的形象出现在艺术史上,但也是因为这样,我们往往忽略了其宁静的画面表达的对世界和谐精神的信仰。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力图从中窥见被误读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正>经济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在国际活动过程中大国形象的初步建立,在世界舞台上掀开了中华民族崭新的一页,与此同时,对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大众呼声越来越高昂。因此,教师应站在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时代教育职责基点上,积极为小学生输送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民族艺术,实现对传统文化以及民族信仰的传承与弘扬,帮助小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有效承载,能够成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科学提升的重要教育资源,因此,诵读国学经典能够成为小学生信息积累、  相似文献   

17.
赵氏孤儿的故事和关羽形象正因涵盖了忠义思想的精神内核,才成为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而电影《赵氏孤儿》和《关云长》对于忠义思想的解构,难免使观众产生一种阅读失落。用传统文化经典改造的商业大片能使观众一饱眼福,但如果在消费历史、消费文化的过程中得不到一点精神方面的感召,则只能让商业大片成为文化快餐而不是文化经典。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女神》的美学意蕴、结构形式、语义层次与史学价值等,已被众多的诗评家以不同的批评尺度审评过了,并不同程度地切近了文本。本文则拟从神话原型视角将《女神》置于文学发展长河中加以审视、考察,以发掘其超越时空的人类文化精神,从而一定程度地拨开大半个世纪以来萦绕《女神》更是萦绕审美者心灵的迷雾,解开《女神》的艺术生命之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女神形象发展演变的几个阶段,从而探讨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对女神形象增变的影响,以及女神形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书法是以汉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性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标准都是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与文化思想,书法艺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所显现的文化现象。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表现中,体现出“写”的恣意与天成,在书法艺术作品中应表现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书法对修身养性、陶养情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更不能把它看成是纯粹的视觉艺术,否则,书法会失去它的民族性、独特性,也就会失去它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