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的本质观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观点.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是近代以来,对中国知识教育及教育学研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观点.当前,由于其知识信仰的本质主义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产生背景一现代性及其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超越于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以其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知识本质观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批判与解构.然而,这种知识本质观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点,必须对其产生的核心背景一后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现代性超越于二者,在包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要素的基础上,兼容知识的相对性、动态开放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情境性、共识性以及不确定性六个维度重建了新型的知识本质观.据此,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学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性变革中存在的问题与论争,进行深刻地教育学反思与批判,走向反思的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2.
羞愧感是种特殊的情感,它对个体的品德和个性的发展都有特殊的意义。本人仅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指教。一、关于羞愧感的本质在人类社会中,当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自己的活动动机和行为与社会或群体的要求之间的关系会有不同水平的认识。由外界或自我对个人的否定性评价而引起的一种不愉快、消极的情感体验便是羞愧感,它体现了个体主观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科学观是对科学的本质、社会功能的哲学反思。西方哲学的科学观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科学观,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科学观,现代科学观,后现代科学观。20世纪初,“科学”取代“格致”开始在中国流行。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把人类对科学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阶段。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科学的价值、科学精神、科学与道德等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自我观简言之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它是通过人际互动 ,观察、了解自己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过程。个体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了解自己的物理特征 ,还要对自己的内在特征做出判断 ,从而形成对自己的完整的印象。这个过程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过程或意识过程。也就是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观 ,因此说自我观也是自我意识的结果。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人心理健康的标志 ,也是人类特有的专利 ,是动物所没有的。自我观的本质就是对自我关系的处理以及对个人同社会各种关系的处理。自我观的形成是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相似文献   

5.
侯淑才 《中学教育》2004,(10):31-33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内在素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研究的自我和教学的自我进行对话,又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是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首先揭示出现行“个体社会化”教育本质观的实质,然后在哲学、教育学、学校教育学三个领域内对其理论与实际进行了反思,最后从“社会个体化”角度对其进行了基础性的改造。  相似文献   

7.
<正> 元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反思则是人们对自己认识过程的再认识,从本质上看,两者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鲁洁先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批判与反思病态适应的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超越性道德教育哲学思想。她深入剖析与论述了道德教育的人性观、本质观、目的观、课程观等问题:批判了抽象的人性观,基于人是具体而现实的存在,提出人之自我构建的本质观;秉持超越性教育哲学,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超越性的人,促进个体意义建构与引领美好生活构建;反对德育的边缘化、外在化与知识化,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观。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学观点,对当代道德教育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压力,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认同理论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埃里克森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认同问题进行研究,尤其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塔基菲尔的社会认同理论为认识不同群体及群际冲突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应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压力,并从个体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探寻新的策略:1.从自我认同的功能出发,认识自己、完善人格体系;2.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3.从社会认同中群体互动的角度,增加群体间的互动,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良好氛围;4.从家庭和学校等社会基本单元着手,通过大学生责任意识、择业观念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0.
金霞 《教书育人》2009,(10):98-99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即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不仅仅是由外部事件塑造的有反应性的机体,而且是自我组织、积极进取、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在人的各种自我反思中,人们对关于他们自己的信念即自我效能感在对影响自己的生活事件进行控制中起着核心的普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教师角色的总体性观照及其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教师角色及其变迁的研究主要存在四种视角和背景:教学观变迁及其实践、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等时代要求、知识状况的变化。这些看似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背景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的联系,那就是知识观及其转型。随着西方学术中传统的"超个人取向的并缺乏个性和主体性的"角色概念转向"个人取向的并以主动性和能动性为行为动力的"角色概念,本文将教师角色界定为"基于对知识观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上教师的自我行动"。探讨当前的教师角色变迁最重要的是转变定位教师角色的方法论立场,即由集体主义方法论向个体主义方法论转变。因为只有站在教师个体的立场上认识教师,文中所提出的诸多教师角色变迁的取向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脱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一种认识体系,对当代西方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以人性为本位”,强调学生潜能的发展,学生身心与情感的发展,学生的“自我”及其实现。但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带有许多缺陷,首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认识论基础是现象学,因此,其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含糊性;其次,在认识倾向上,过分强调“个体”的重要性,把个人的“自我”以及“自我实现”凌驾于团体法则之上,凌驾于人类社会之上;再次,想观社会环境对个体后天发展的重要作用,忽视系统的学校教育对个体在后天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所蕴含的文化批判精神指向一切既有的和即将生成的事物,它最主要的批判雏度有三:(1)指向尚未生成的可能性的领域;(2)指向现有的造物(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的造物)的自在性和异己性;(3)指向主体自身,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觉醒。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从悲剧与政治、经济、历史的多重内在建构关系中阐明悲剧的本质,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通过揭示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显现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空间,从外在的价值批判转向历史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批判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人格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年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考的重压,使中学生无暇过多地思考自我的具体问题,学习和考大学成为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升上大学后,学习压力较之中学阶段减轻了许多,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探索自我,寻求自我了解与自我追寻。因而,大学阶段成为当代青年确立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阶段。一、关于自我同一性自我,是人格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一个人的自我观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态度,与周围人和事的关…  相似文献   

15.
发展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与他人的差距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6.
自我评价是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判断.这种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的。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的认识自己.自我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体自尊、自信心的培养.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改善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性之产物的自由主义,尽管为个体自由权利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同时却造成了自我与共同体、自我与他者的分离,使自我成为一种“无负担性的”和“占有性的”存在者,导致了自我归属感的匮乏,阻碍了自我德性的提升。当代社群主义力图通过对自由主义自我观、社群观和德性观的改造,来建构共享式的人际关系和提升个体的德性水平,以此解决当代西方社会面临的认同问题。社群主义的理论努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其中潜在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性之产物的自由主义,尽管为个体自由权利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同时却造成了自我与共同体、自我与他者的分离,使自我成为一种"无负担性的"和"占有性的"存在者,导致了自我归属感的匮乏,阻碍了自我德性的提升。当代社群主义力图通过对自由主义自我观、社群观和德性观的改造,来建构共享式的人际关系和提升个体的德性水平,以此解决当代西方社会面临的认同问题。社群主义的理论努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其中潜在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9.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自我意识是主体能力的一种表现,它是人以观念的方式反映现实的那种能力作用于自我本身的意识状态。自我意识表现为“我”这个统一体分解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主体的我是认识的主体,客体的我是认识的对象,在个体内形成认识主体和对象之间的矛盾运动,通过这个矛盾运动不断修改自己的认识模式和方法,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活动途径或自我归宿。 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工作。本文仅就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复杂的社会生活进程,要求人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负责。因此,人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认识自己在事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评价自己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他们更多地把眼光投向自身,探索、认识、评价自己。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 第一、要求深入了解和关心自己的发展。大学生能够对自己在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意义的层次上进行长时间的反思。并同时对自己从现实的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对“自我”的认识是建立在道德主体及其道德体系和规范的符我人格的实现;其次还要求将仁爱之心外推,强调在社会集体的土壤中获得自我完善。因此,儒家合之上的,认为“自我”的本质是仁,首先是对己之德的要求,即修身,通过自我修养去追求理想自的“自我”是作为一种过程而存在的,表现为道德自我的造就过程以及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性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