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园媛 《东南传播》2010,(4):122-123
山寨和恶搞凭借第三媒体网络开始迅速地由下而上对当今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作为亚文化的一种,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商业文化的博弈中,为了生存,山寨和恶搞不得不学会妥协。从山寨和恶搞的兴与变中,"元媒介"电视可以反观自己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2.
章子轩 《新闻世界》2012,(7):169-170
网络恶搞是一种新兴的文化样态,随着BBS、微博等自媒体的流行,网络恶搞正逐渐从一种单纯的娱乐方式向商业化演变。本文通过对恶搞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媒介社会功能来浅析网络恶搞的本质和意义,展现其处境以及各种隐藏的弊端,重在论证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创新、包容开放的原则,强调媒介规范化管理,把关人的责任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3.
丁国蓉 《新闻界》2006,(6):124-124,56
2006年初,流行于网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案件》短片使得“恶搞”成为一个流行语汇和行为,再加上网络上的诸如“芙蓉姐姐”“、猥琐男”等现象,这一切令众多的“老一辈”迷惑不解。有人捧腹大笑,有人担忧,有人愤怒。其实,这意味着一个“恶搞”时代的到来。如何看待“恶搞”文化,如何在这个“恶搞”时代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是研究者和实践者们面对的一个新课题。一“恶搞”文化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表征:无厘头、戏仿、ACG、网络。①其一,无厘头。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  相似文献   

4.
2005年末,网络青年胡戈的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名噪一时。此后,涌现出《春运帝国》、《闪闪的红星》等大批以颠覆性、讽刺性、无厘头、反传统为特征的网络恶搞。网络恶搞日益作为一种媒介景观进入文化研究的视野。网络恶搞:反精英话语的游击战术如今,网络世界的话语权已经不是几个精英阶层的意见领袖可以随意左右  相似文献   

5.
“恶搞”一词于2006年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介视线中,其发展趋势和发展规模势如破竹,在新兴媒介介质群中抢得了一席之地,网络恶搞因其承载着更能娱乐大众身心的快乐元素和对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颠覆形式而备受受众群体的关注,并将其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提出。而如果分析网络恶搞的形式和内容,也无非是恶意或不恶意的夸张表现的视频影像以及恶意或不恶意的网络媒体语言这两种。因新近读到一则恶搞的假消息而再次引发了对于网络恶搞的几点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2005年末,网络青年胡戈的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名噪一时.此后,涌现出<春运帝国>、<闪闪的红星>等大批以颠覆性、讽刺性、无厘头、反传统为特征的网络恶搞.网络恶搞日益作为一种媒介景观进入文化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自胡戈制作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互联网上蹿红后,各种各样的"恶搞"作品充斥网络空间,"恶搞"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恶搞"者主要运用戏仿、反讽、变形、拼贴等手法来解构权威、彰显个性。从文化上看,我们可以将网络"恶搞"看作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它具有抵抗性、边缘性、娱乐性、颠覆性等特点。但是,在"娱乐至上"的时代,纯粹追逐娱乐快感的网络"恶搞"不利于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对网络"恶搞"文化进行反思,把握好"恶搞"的度。  相似文献   

8.
受众视域中的网络恶搞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崛起,媒介样态的改变,为受众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恶搞文化,给受众摆脱传媒强势、确立自我认同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希望。本文援引文化研究学派的"抵制"概念分析了恶搞群体的身份建构策略,继而从观展/表演范式出发探讨了恶搞群体特殊的文化心理,最后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为支撑点阐述了在恶搞文化中受众主体性所受的结构限制。  相似文献   

9.
网络恶搞:"狂欢"背后的后现代陷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恶搞文化的审美特征和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对中世纪狂欢节的论述存在着有趣的类似,但是不加思辨的简单类比往往会遮蔽本体和喻体间的本质不同.一方面,要以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和媒介环境为背景来理解网络恶搞文化;一方面需要抓住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精神的本质--"永恒辩证".恶搞文化在本质上不同于狂欢节精神,而更接近后现代文化.值得警...  相似文献   

10.
在这个娱乐、恶搞的时代,任何媒介事件都可以成为网民消费的对象,以往严肃的政治话题也可以迅速成为网民娱乐消遣的对象,并获得广泛的传播力,其背后是网络消费政治文化的兴起和公民热情参与现实政治的体现.如何理性看待网络消费政治文化是把握当下舆论转型的重要基点之一,而由此引出的网络反腐成为政府当下或很长一个时期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雷艳 《网络传播》2006,(12):5-5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带起了互联网上一股强劲的恶搞之风,赵丽华事件又引来了数以万计的关注网络恶搞的眼球,有人感叹,这是网络时代,更是恶搞时代!  相似文献   

12.
梁强 《新闻世界》2013,(11):106-107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形态,网络传播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中已处于重要地位。本文以"南周事件"中网民的心理活动及规律为例,试为当下自媒体时代网络环境的有序运行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高盛楠 《今传媒》2012,(7):56-58
Web2.0时代网络恶搞现象屡见不鲜,恶搞敢于打破传统、颠覆经典,是青年人不满精英掌控的文化霸权争夺话语权的体现,一度在网络上引起大众的狂欢,并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景观。部分作品因触犯政治雷区、侵犯文化版权等原因遭到整治与监管,甚至有瓦解伦理之嫌。网络恶搞该何去何从,本文将以青年亚文化为出发点,以传播学分析为路径,结合后现代文化理论,运用最新案例对恶搞做出分析,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尝试探索。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新媒介与旧媒介的关系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关注,随着网络空间的拓展,新媒体的能量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格局、经济模式乃至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台在日益变化的媒体环境中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电台既不像有些学者预料的被网络一"网"打尽,网络也没有简单地成为传统媒介的救星,但广播媒体在网络环境中产生的媒介形态变化却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5.
许艳  赵景艳 《新闻世界》2010,(8):199-200
本文通过探究文本的影视化现象,分析以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对大众文化消费的影响,阐释当代轻文本重影视的必然性,并警示电子化对文化消费导向的负面作用,为印刷时代"精英文化"与视听时代"大众文化"的消费提供一个较为理性的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后,网络文化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征。网络创意配音团体"淮秀帮"将网络恶搞配音文化"发扬光大",随着团队的成长与影响力的扩大,其作品也正在发生着重要的转型。转型背后的原因,既有市场作用的结果,也有网络恶搞配音文化本身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媒介的发展经历了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媒介时代以及当今的网络、新媒体时代几大基本阶段,人类语言的使用使媒介权力得以附庸出现,印刷和电子媒介阶段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媒介权力,而到了网络新媒体时代,媒介权力有分化和弱化的趋势。从媒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媒介权力的变迁,有利于更好认识和利用媒介来权衡媒介权力,媒介权力也将最终回归公众化。  相似文献   

18.
左珊 《新闻世界》2011,(5):48-4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和蔓延,消费主义观念开始渗透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快乐男生》和《非诚勿扰》作为当前最火的两档真人秀节目,其制造的"伪娘"、"拜金"等娱乐话题成为大众媒介为迎合时代的需求,不断创造各种能满足人类欲望话题的典型。  相似文献   

19.
微博打破了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络的壁垒,具有媒介融合时代的典型特征。本文从传播过程论视角审视微博在传播两极、内容、渠道和效果上的媒介融合意义,借以寻求传统媒体与微博的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刘娓  阮晶晶 《新闻世界》2011,(5):102-103
本文通过对"网络水军"发展状况、生存土壤的分析,从媒介视角探求"网络水军"形成过程中的媒介因素、媒介反应及对传媒业造成的影响,并探讨了传媒业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