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个体对体育运动技能的感知,恰如初生婴儿对于光线的感知——敏感而渴望。感知对于个体对事物的萌芽印象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智慧体育”指的是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定位导航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即时通讯等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以感知化、物联化和智能化之手段,构建体育系统感知、管理协同和服务一致的体育发展新范式。“智慧体育”能够接入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场馆以及体育设施建设等各类需求,能够在智能化响应与智能化决策的过程中,实现体育智慧化。  相似文献   

3.
从叙述学的角度出发,撒旦的“人物视角”可以用来分析和考察《失乐园》中上帝的形象。对上帝的“能”,撒旦经历了一个从藐视到抵触到最终承认的过程;而对于上帝的“善”,撒旦对圣父的善痛快承认,但他拒绝承认和接受圣子之善。撒旦所感知的上帝形象与史诗中旁观叙述者所感知的上帝形象大为不同,这种不同正是《失乐园》中叙述艺术精妙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正>【活动背景】心理学家罗杰斯根据临床实践提出了“现实自我”(real self)和“理想自我”(ideal self)的概念。“理想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理想概念,即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特征;“现实自我”是指个体目前的实际水平或真实能力,包括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感知、对自己意识流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我们从康德美学原则思考体育美,探讨体育人文美的审美理想,发现体育蕴含的人文之美的敬畏形式与自由形式;个体进入满足体育人文之美审美需求的状态,有助于建立个体体育生活中的审美判断;体育的人文之美是不能回避的、先验似的主题,它是体育的灵魂。怀着虔诚的、膜拜似的审美意识,把人文之美渗透到体育实践中,可丰富主体对体育人文之美的体验,促进主体对于体育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地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各有独特意象,且分别体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二者的审美偏好分别对应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壮美与优美范畴。目的地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主要特征是由具体意象引发个体内心触动,进而折射出的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与价值导向。与西方既有品牌性别气质研究成果相比,中国旅游者对目的地性别气质的感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独特之处,尤其体现在对目的地男性气质之“毅”、“勇”偏好和对女性气质之“婉”、“雅”偏好。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中国精神文化之源泉。在当前中国正在建设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的背景下,研究《周易》对于解决中国当下问题和应对西方文化逼迫的意义,即“现代化”或“现代性”与《周易》的关系问题,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现代性的根本是“第一实体”即人之个体精神,所以文章研究的重点是《周易》与人之个体精神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科学研究表明:人们所获得的信息约80%是通过眼睛获得的。盲生由于视觉障碍,对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事物概念的形成基本上滞留在感知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常常表现出强烈的行为障碍性,表现出知之不深、知之不真的“盲人摸象”现象。  相似文献   

9.
朗诵也叫诵读,即大声地有感情地读。现代的语文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朗诵。叶圣陶和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须在心和眼之外,加用口和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问,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诵读能够带动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学生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鲜活个体,他们富有悟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诵读中会自主完成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过程,感知文本的形式美与内蕴美。所以说,朗诵,是师生共同感知文本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0.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积极感知和认可程度,职业认同是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发展的内在激励因素。从学校体育被忽视的源头入手,强调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证体育教学顺利进行;建立多种奖励制度,促进教师情感回归;加强纵向沟通,实施人性化管理;加强横向沟通,共同促进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梳理儒、道、佛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体育美学审美价值的反思,道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审美判断和佛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审美感知进行了阐述。研究认为,儒家体育美学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个体生命的追求,道德价值的塑造和体育伦理的教化;在道家思想文化体系中,强调“身与物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把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相对立的哲学概念范畴作为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2.
在线学习环境缺乏人际交互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线学习需要依靠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才能维持。对于在线学习的实际成效,研究者已经开发了不同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方法来对其进行测量,但由于这些工具和方法之间缺乏内在一致性,使得针对学习的直接测量十分困难,因而感知学习常被用作反映学习的指标,也被视为衡量网络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影响感知学习的变量很多,既有个体层面的,也有小组层面的。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本科生参与的网络课程“远程教育学”为例,运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个体层面的变量——个体的协作学习态度、与熟人的交流能力,小组层面的变量——小组任务的相互依赖、小组任务的有效分配以及社会临场感都会显著影响学习者的感知学习。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对理想课堂形态的生命化解读,生命课堂旨在实现“生命在场”的美好课堂愿景,这种“在场”应是具体的个体生命的“在场”。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和沉思中,赋予个体生命一种独特的诠释视角。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个体生命彰显着非理性、共生性、生成性和不可尽述性的生命特性。走向“个体生命在场”的生命课堂建构应立足后现代主义的视野,关注个体生命之非理性,构建多层次的课堂目标体系;遵循个体生命之共生性,促成“共生态”的课堂交往;立足个体生命之生成性,彰显教学设计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理解个体生命之不可尽述性,突显审美导向的课堂评价。  相似文献   

14.
在论述“德”中之“得”的基础上,提出了“德”中之社会价值及个体价值之“得”,并从辨证的角度对“德”中之“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主体性的视角来对“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作一剖析。文章认为,对于个体而言,伦理规范义务足先在,个体必须遵守这些义务规范并将其内化成习惯。同时,人是有主体性的,具有反思权利与意识的,道德是“我”的反思,“我”的选择。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就在于德行是崇高的与德行是有用的之统一。  相似文献   

16.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道通为一”的精神境界,并指出了到达这种境界的方式。首先,庄子通过自然的“天籁”之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差别的自然存在样态;其次,他用对自然存在样态的感知来观照人,把人看成是与物一样完全禀受自然之理自然而生的存在,从而否定了个体的主体性;再次,他从否定人的主体性来否定人认知的客观性,进而否定知识存在的意义,也否定了文化,并指出实现这种认知的方法——“莫若以明”;最后,庄子通过“莫若以明”到达了“玄同彼我”、“道通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孟子对个体人格美认识过程的最终完成,可以他的一个著名命题为标志,即“充实之谓美”。孟子指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所谓“充实”,是指个体通过自觉的艰苦努力,把自身所固有的善性——“仁义”等道德精神“扩而充之”,使之满盈并外溢于个体的形体或行为之中,且一如既往,“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时时处处都要体现出仁义道德的最高原则。对“充实之谓美”的命题,孟子还作了清楚的解释:“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要增加学生的感知量天津教育学院李旭辉在天津市第二届中青年教师“创优课”市区段的评比活动中,我听了参评的部分中学物理课,感到其中一个共性的问题是课上向学生提供的感知量不足。由“创优课”推之一般课,这个问题恐怕具有普遍性。这个问题的存在,对于帮助...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成长与教育的时间性紧密相联,教育的时间性意味着生命的成长是一个完整持续的过程。由此,建基于生命成长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指向“结果性”的“成才”,还需走向完整性、过程性的内在“成人”。在此意义上,个体同时存在于三重时间之中:物理时间的先在性作为个体成人的基本境遇;生命时间的体验性作为个体成人的内在依据;历史时间的延续性作为个体成人的价值方向。关注“完整时间”的个体成人,深刻展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之维。为此,以时间意识养成为中心的个体成人,需要引导个体激活与万物的关系,以此深刻感知自己在现实中的位序;在顺应节奏的过程中,以生命成长的体验性引导内在意识的完善;在融入整体中,形成内在秩序以寻求价值性的生成。总之,个体成人是在现实的整体性生活中,培养“关系-节奏-秩序”相统一的完整的时间意识。这为反思当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来自“时间”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诗歌的翅膀     
黄承基 《课外阅读》2011,(9):264-265
“沉重”是历史感与诗歌创作动力的汇合。诗人的创作具有将个体心理受苦难受压抑的忧愤散发出来的功能,又具有使个体心理因受创伤而感到愁闷、寂寞的心情获得排遣、慰籍的功能。“轻盈”是凭借以往的或间接的知识去认识事物,对眼前现实事物作直接感知。概括来说,“沉重”与“轻盈”是诗歌的一对翅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