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秉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带领研究团队,成功创制了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矮败小麦”,并创立了方便实用的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劳格博士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为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项目获得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2.
轮回选择是破解困扰小麦种质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法与技术手段,“蓝矮败”是用于轮回选择最便捷高效的工具载体。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滨州综合试验站)及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资助下,山东省的滨州市作物研究所、山东滨州黑马种业有限公司、滨州市农业科学院/滨州市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开展了利用“蓝矮败”拓建小麦轮选群体与基因库的研究。自2008年以来展开了包含12个子课题的系统研究,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育成包括“蓝败”在内的多种类型种质,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小麦育种一直徘徊不前,育成品种丰产潜力无突破性进展,主要原因是种质资源匮乏和遗传基础狭窄。目前小麦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达0.8以上,造成杂种优势幅度降低,缺乏强优势组合,因此,迫切需要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和扩大基因多样性。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小麦育种一直徘徊不前,育成品种丰产潜力无突破性进展,主要原因是种质资源匮乏和遗传基础狭窄。目前小麦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达0.8以上,造成杂种优势幅度降低,缺乏强优势组合,因此,迫切需要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和扩大基因多样性。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国内开展两系杂交小麦育种概况 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试验表明,F1代杂种小麦较纯系品种一般增产15%—30%,世界各国从60年代以来,以T型不育系为基础的三系配套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利用。我国小麦杂交优势利用研  相似文献   

6.
小麦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满足人类食物消费生产对小麦育种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即提供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逆性好的小麦品种,而这些新品种的选育必须以丰富的种质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传统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持续扩大收集、保存种质资源并加以深入分析检定,从中选取所需的各种基础资源,是育种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利用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遗传育种一直是农业研究的重点领域。我国小麦面积大,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生态类型、耕作栽培方式和小麦消费形式多样且特色明显;种质资源丰富;因此中国在国际小麦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对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简要介绍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通过国际合作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中的矮化变异通常可有三种类型。一类是草丛状矮化型(Cluster dwarf type)或简称丛矮型,一类是半矮化型(Semi-dwarf type)以及丛矮型(dwarf type)。后二者即当今育种工作中常用的矮源。丛矮型在生产上没有直接意义,但有人认为可能是后二类矮源的祖先。关于小麦的草丛状矮化株型,国外已作过不少研究,国内还未见有报导。我们在育种试验的杂交组合中发现,具正常株型和株高的扬麦1号和亚奎(yague,墨西哥)二品种不论正交和反交,其F_1植株全部表现为丛矮型植株(图1)。为此进行了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河南农业大学张清海教授一直致力于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工作,并从事作物品种资源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张清海教授就多次赴云南省进行小麦加代育种工作,总结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在昆明夏繁加代的育种理论和规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和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范濂教授一起先后选育出三个小麦品种:半冬性耐盐碱小麦新品种豫麦1号、弱春性高产小麦新品种豫麦3号和弱春性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豫麦9号,  相似文献   

10.
国内目前主要是通过常规的品种间杂交选育小麦优良品种。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常规小麦育种工作处于爬坡阶段,育成的新品种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而利用杂种第一代优势则是各类作物育种共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麦梦     
1992年6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振声致信西北植物所副研究员、小麦育种专家李璋:“知你们在小麦远缘杂交育种方面又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望继续努力,为提高陕西省的小麦单产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小麦基因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其生产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受限于普通小麦庞大且复杂的基因组,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克隆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发展远落后于水稻和玉米。在"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支持下,我国科学家在破译小麦基因组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此外通过多年攻坚,利用"模块耦合育种"的理论已成功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文章着重对这些重大成果和未来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郭振华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258-258,105
现代农业向小麦产量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实际,针对栽培管理措施对小麦高产和超高产的调控效应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企合作模式与运作机制,标志着我国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阶段。今年春天,北京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中心(以下简称杂交小麦中心)与中种集团合作成立的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一直热闹非凡,不仅忙着在国内进行杂交小麦的快速示范和推广,还使得杂交小麦在多个国家进行新品种试种与示范。这家仅仅  相似文献   

15.
张国平  王中琪 《科技通报》1993,9(5):315-318
浙江省现有小麦品种的籽粒品质普遍较差,表现为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含量低,面团形成特性不良,不适合烘烤优质面包,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态条件有关,但某些品质性状可通过育种得到改良.文中提出了当前品质育种的目标以及提高品质育种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小麦温度型理论的要点,阐述了小麦冷温状态和逆向衰老的研究状况,指出动力指标在育种和耕作、栽培上的意义。综述了关于小麦冠层温度和其生物学性状以及周围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济宁市农科院尹逊利研究员是小麦育种专家,他爱岗敬业、务实创新,对农业科研事业执着追求,为推动小麦优质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杨会武、李兰真夫妇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已达30多年,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祖国的小麦育种事业。 杨会武多年来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其中《河南省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区划分及其生产技术规程》获河南省政府特等奖,《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豫麦39(豫农8539)选育》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小麦的种植面积也在大幅度的提高。小麦作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之一。因此,有效的提高小麦的高产优量,势必成为我国小麦种植管理的首要工作,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前提。本文分别从小麦种植的不同时期八手,粗浅的阐述了提高小麦种植管理的方法以降低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技术措施,以此为我国小麦的高产优量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作物种质资源又称作物基因资源,是保障人类良好生存环境和衣食住行必不可少的财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物质。广泛搜集、科学保存、充分研究利用、积极创新小麦种质资源现已成为现代小麦育种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小麦科研领域的重要课毒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