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贾林平  郭炬 《高教论坛》2022,(1):97-100
高职院校开展"课堂革命"是高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变革,是高职院校推进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高职院校应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学生为中心,广开思路,积极探索,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硬件软件、师生理念与行为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构建校企"五双"共同育人模式,倾力打造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五有"示范课、样板课,助推高职院校"课堂革命"往纵深发展,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效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广,对高效课堂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成为各类学校和老师不断尝试的课题。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改革需要厘清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之间、"实效"与"形式"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回归本真课堂,积极构筑"教学互推"的课堂学习共同体;重申教育的本质,营造教书育人的教学生态,是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改革的未来走向。高效课堂的建构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引入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将取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杰 《文教资料》2014,(17):140-142
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近几年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尝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在高职教育中,也可以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高职院校形成一种新型的学习文化。本文介绍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现状,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特点,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创新运用。  相似文献   

4.
翻转课堂的出现契合教学改革发展要求,符合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特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借鉴意义。基于工学交替的翻转课堂,能将"德"与"智""知"与"能"的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可在今后的实践探索中继续优化,也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高职农科类课堂的生态调查,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涉农课堂高效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目前高职农科类课堂的生态现状。根据农科类课程的特殊性,提出生态课堂构建的原则与要求,并对构建高效教学课堂进行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专业认知度教育与专业情感的培养,采用小组化教学、项目化教学与引入案例等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些措施均能有效改善课堂生态现状,有利于高效教学课堂的形成,为高职院校“领班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课堂革命"是智能时代提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智能时代的到来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目标、环境和结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职院校"课堂革命"将以学习者为中心重塑课堂教学生态,以资源共享为核心重构课堂教学模式,以"三教"改革为重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着力应对智能时代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实践层面可以搭建开放性、复合性技能学习空间开展教学场景革命,重构项目化、柔性化课堂教学流程变革教学组织,建设专长型、结构化课堂教学团队迭代升级教学效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对教学模式产生深远影响.根据某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三个班级某施工类课程的云课堂信息化教学实践,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和云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各个阶段的特点,从教学满意度、出勤率、优秀率、及格率、答疑互动次数等评价云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发现云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职类日语教育为大量的企业提供了实用的日语劳动力人才。但是在高职日语教学中"听力’’课堂的低效率时常困扰着高职院校的日语课堂教学。本文试从影响日语听力课堂教学的成因入手,提出提高日语课堂听力教学效率的方法。为日语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和职教学生日语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如何与时代接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学子成为当下高职院校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课堂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对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学子迫在眉睫。"课中厂"课堂教学模式的"四转变"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授课课堂知识陈旧、与实际脱节问题,进而优化课程教学,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0.
智能教育机器人应用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之一。构建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双师课堂"教学实践,是智能教育机器人应用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尝试。研究发现,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双师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另外,人机合理分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使教师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潜入"课堂,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真正履行教师的育人职责。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实现了教育的规模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然而它并未突破传统教育知识传授模式的局限,未来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应当从"机器教人"向"人机共生"的知识创造性发展。"人机学习共生体"这一后人工智能教育时代的学习形态,是在分析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和学习者角色演变的基础上,以经验之塔理论和知识创造螺旋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后人工智能教育时代人机共生的学习形态,即在学习者的客体观、主体观、主体间、共生观和他者观等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连续统样态的人工智能教育模式。人机学习共生体围绕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形成了学习者与智能体的共生关系,通过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和内在化等知识转化过程,持继促进知识创造。人机共生学习是学习者、智能体和教师所构成的以知识共生为核心的学习过程。未来人机学习共生体的实现,需要解决智能体的主体性技术、学习绩效支持以及学习模式创设等挑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不断被证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被推广。但是翻转课堂中学生的哪些行为模式与学习效果有关,仍然需要深入研究。本研究主要对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中讨论学习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并以知识建构作为学习效果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与知识建构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课前预习中,学习者的评论行为发生在浏览资源之后,学习者会对评论进行回复,发生多轮交互。在课前的讨论活动中,有部分学习者达到高阶知识建构水平。但是,学习者课前的学习行为模式与知识建构不存在强相关关系,而学习者在课中的学习行为模式与知识建构具有强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重要路径就是以智能教学系统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支撑和辅导。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以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将智能教学系统整合到常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显著而正面的促进作用;对于非正式的在线教育,智能教学系统对学习者的适应和帮助不仅体现在知识和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在情感和态度、方法与过程方面。本文以参与一个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的三所学校的数学混合式教学实践为例,详细阐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路径及其影响效果,指出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生命课堂”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功能与形式从"知识课堂"到"智能课堂"再到"生命课堂",不仅反映了教育哲学观的变迁,也反映了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呼声和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生命课堂"与其他课堂教学形式相比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它的构建要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为主线来进行。  相似文献   

15.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的不断优化使人工智能可试图模拟人的思维,积极地挣脱人类的束缚,带动人工智能主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人工智能诱发了更高效的知识生产方式、更软化的知识形态和更灵活的知识传播环境,极大地强化了知识教学的生成性,使知识教学的目标偏向于增强学习者在知识理解中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培养学习者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批判反思意识,提升学习者在知识迁移中应用知识的程度。为更好地实现知识教学变革的目标,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教学变革路径需紧扣教学目标的内涵,注重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重构教学主体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侧重教学情感的培养,理解知识表达的意义;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知识教学变革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个人知识:教育实现“转识成智”的关键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公共知识的掌握,更应该是智慧的养成。个人知识是教育实现“转识成智”的操作概念。藉由个人知识,教育发现了通往智慧的可行路径个人知识的情境性决定了教育实践的生活世界取向,个人知识的介入性决定了教育实践的体验取向,个人知识的意会性决定了教育实践的表达取向,个人知识的建构性决定了教育实践的理解取向,个人知识的实践性决定了教育实践的效用取向。  相似文献   

17.
论新形势下会计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会计继续教育模式以班级集中授课形式为主,受训人员无法获得个性化和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借助因特网构建教学和学习的平台,可以实现会计继续教育网络化。新型的教育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个人需求的教育内容,提高学习者专业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Today’s learners are engaging in study where access to knowledge is easier than it ever has been in human history. Rapid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ing ease with which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can occur has dramatically changed the landscape in which teachers of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operate. The contemporary skills that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possess include inter alia problem solving, creativity, teamwork abilities,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Despite the universal acceptance of their importance, these skills are commonly cited as underdeveloped and in addition, are still accompanied by outmoded ‘traditional’ forms of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While the approaches of twentieth-century education were successful in developing knowledge stores, the ubiquity of access to knowledge—coupled with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nature of the world today—requires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s article focuses primarily on an exploration of learning metaphors and teaching with the overall lens of creating self-regulated and furthermore, self-determined learners. The article begins with an exploration of learning in STEM education and a critique of the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discussing why this epistemology may be insufficient for contemporary STEM learning. The article then considers an alternative and potentially more contemporary notion; the emergent pedagogic space. The article presents a theoretical model to conceptualise learning in STEM education, with the goal of informing both practice and research. The realisation of this proposed emergent pedagogical space is explored through an applied case study from a design and technology context.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是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发挥“四个服务”功能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是育人的“根”与“魂”。针对目前高校能力本位教学中职业能力开发不够深入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本研究对新时代课程思政内涵进行分析,以跨境电商阿里巴巴国际站产教融合项目平台为依托,以能力本位为理论指导,确定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跨境电商英语课程能力本位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能力本位教学设计,不仅在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就业等三个维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工匠意识,以及树立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毋庸质疑,对每一个学习者而言,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个人经由知识的掌握而达到自身智慧的养成,即"转识成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手脑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凸显了主体本位、能力本位、实践本位的教学思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蕴涵了实现个人"转识成智"的一种必要路径。研究和借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我国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