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培养是高校基本职能。陇南师专参与传承和保护白马藏族"非遗"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之一。把白马藏族"非遗"资源有效融入音乐与舞蹈专业的学科设置、课程体系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也有助于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同时又是"中国钟表之城",开发具有漳州非遗文化特色的钟表产品,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本土非遗文化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对助力漳州非遗文化系列钟表品牌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文化融合和产品开发的角度探讨漳州非遗文化与钟表设计的结合,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非遗保护与利用是非遗研究的重要课题,涉及对非遗的态度,甚至攸关非遗工作的成败。通过对"生态环境"价值"剖析进而结合非遗内容对非遗的保护和利用问题进行浅析。非遗生态环境保护与现实经济发展关系在本质上说是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非遗"数字化是当前保护"非遗"项目较为有效的方法,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使藏族传统文化中的"非遗"项目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修复、还原,文章以现阶段甘南州"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非遗"数字化助推旅游业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5.
饮食类非遗技艺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诸多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技能与文化,五年制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的教育责任与意义重大。通过分析与融入五年制高职烹饪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非遗元素,可以为我国传统饮食类非遗技艺的传承提供重要支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优化非遗技艺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五年制高职烹饪教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能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瓯塑是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眼镜设计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实践等多种方式将瓯塑等非遗艺术引入专业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搜集元素、访谈艺人、专题设计等方式结合非遗艺术,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提升其设计素养和设计能力,为今后学生从事眼镜设计这一行业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风靡世界,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国家保护名录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级。省级"非遗"在当代保护方式上所具有的独立特点,正可以与当下文化旅游热联系起来。节庆旅游便是新的旅游产物里适用于"非遗"展示和传承的选择路径之一。探究"非遗"特性与认清节庆旅游发展规律,借助于富顺豆花旅游节的思考,将遗产与节庆旅游结合,以期丰富理论及挖掘现实价值,在保护和开发间寻找共赢点。  相似文献   

8.
<正>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是甘肃省第一家以"非遗"命名的二级学院。现设有工艺美术品设计、产品艺术设计、首饰设计与工艺、文物修复与保护、石窟寺保护技术五个专业。引进和聘请了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来校任教。建有敦煌彩塑、洮砚、唐卡、剪纸、彩陶、木雕、葫芦雕刻、古籍修复、版画、书画装裱等十个大师工坊。建成木艺创意工作室、文物修复基础实验室和文物修复检测实验室等实训基地。目前,学院已获批为"古籍修复技艺省级传习所" "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与甘肃省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联合牵头组建了"甘肃省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建成"洮砚雕刻工作省级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学院成立以来,先后承办了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甘肃非遗展  相似文献   

9.
产业化开发作为非遗开发利用的方式之一,提出之初便备受争议,厘清"非遗"与"产业化开发"理念的矛盾与关联性,是实现非遗产业化开发的前提。非遗产业化开发的关键在于在保留非遗项目特有的核心技艺与内在文化、精神意蕴前提下,遵循市场运营规律,打造品牌,实现规模化生产。这对于有效实现非遗传承保护,使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遗"的保护传承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通过"非遗"资源课程化并纳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营造"非遗"校园文化氛围,开展非遗技能竞赛,建立体验、展示基地等,帮助高职院校打造特色品牌,使高职学生形成特色竞争优势,从而助力高职学生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11.
我国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将非遗文化元素引入专业课程,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相融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能让青年群体更好地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文章以北京区域非遗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融合为例,提出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希望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融入非遗文化元素课程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烹饪教育课程资源相对于课程资源的内涵特点,其在外在表现上还具有体验性、实践性和人文性。"杭帮菜"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烹饪课程体系面临的困境为:"非遗"资源向课程要素转化之困,烹饪教师对"非遗"资源的接纳之困,由"师徒相授"到职业教育转变之困。"非遗"进入烹饪课程资源的研究路径为:研究"非遗"资源的申报,熟悉"非遗"资源的研究成果;做好"非遗"资源进入烹饪课程资源的筛选工作,建立"非遗"资源库;做好"非遗"资源库利用与课程教学领域的对接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规模大,受教育者众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依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从营造校园氛围、组建社团、开设"非遗"选修课程、编写适合的"非遗"教材、构建校内外"非遗"实践教学基地、加强"非遗"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拓展"非遗"教学的新空间新思维、设置"非遗"学科等多方面努力,培养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已经组织和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音乐类)展演音乐会数十场,为我国"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做出积极探索。武威地区具有丰富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在大中小学举办"非遗"音乐会、和加强其理论研究是促进该地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从甘肃省的"非遗"传承来看,确实有诸多困境,这些困境都指向了"传承人"的问题,即后继乏人。因此,有必要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非遗"传承人的问题。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教育要学校来办。电大社区教育能汇聚最优质的教师队伍和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能较好地解决"非遗"传承人的教育问题,且能对广大民众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唤起民众对"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通过将电大社区教育跟"非遗"项目逐渐对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非遗"传承人的问题,从而摆脱"非遗"传承的困境。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非遗"传承的问题是"传承人"后继乏人的问题,解决"传承人"的根本办法在教育,电大社区教育是解决"非遗"传承人教育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大学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表现在组织与制度支持上,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在学校层面,主要是搭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各类组织平台;在学者层面,主要是发挥科研优势做好人才培养与人员培训;在学生层面,主要是激发学生群体热情参与"非遗"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7.
赣南是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资源丰富,依存环境相对较好。通过对非遗项目存续状况分析评估和赣南非遗保护实践的总结反思,发现赣南的非遗保护还面临着人才短缺、法规不全等诸多问题。结合赣南的实际情况,对赣南客家非遗的保护工作进行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对于推进赣南客家的非遗保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了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意志品质等丰富的教育价值,本文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进校园"优秀文化项目为例,阐述该校"非遗"教育与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产业融合大趋势下的产物,旅游业的发展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基础条件是资源和市场的对接;融合的动力系统包括"非遗"保护需求的推力、"非遗"旅游开发成功案例的引力、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力、旅游需求层次提高的驱动力;融合的路径主要有开发型融合、体验型融合、创造型融合、功能型融合四种方式。以湖南湘西怀化市为例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可以为其它地方"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也日益加速。湖湘非遗文化是中国非遗文化中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风韵与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名片之一。在湖湘非遗文化的外宣资料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此文着重探讨译者主体性对湖湘非遗外宣资料翻译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