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本文首先阐述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指出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应该是一种三元关系: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交际的成功取决于原文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然后基于关联理论所阐述的翻译的推理交际这一本质,分析解读出翻译等值只能是相对而言的,进一步印证了关联理论对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强大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杨晓丽  安静 《文教资料》2011,(2):31-33,88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源语认知环境中寻求关联并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作出动态适应。关联理论在W.J.F.詹纳尔的《西游记》译本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詹纳尔为翻译《西游记》中的文化内容,采取了多种手法,主要有直译法、意译法、替代法及注释法。本文通过评析具体例句指出,在翻译涉及文化内涵的文本时,译者应灵活采用翻译方法,在忠于原文作者和忠于译语读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实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3.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是一个动态的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公示语的读者是对其不需要任何职业或专业训练就能理解的普通人。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公示语译文要求言简意赅,其阅读又具有临时性的特性。因此公示语翻译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译者能否抓住公示语原文的最佳关联和目标受众的认知心理,使得读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试图从译者的层面探讨译者实现与读者的最佳关联的翻译过程,并指出关联理论对公示语翻译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因为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着关联差距,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中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缺省模式。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性角度指导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去解决文化缺省的移植问题。并指出译者在译文中尽量保留原文的异质,并没有违背关联翻译理论关于翻译应该让读者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人类的认知、大脑机能和语境效果,语境在我们理解话语和文本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翻译文本需要译者根据动态语境进行推理,动态语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和环境的关联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某种关联,尤其是最佳关联。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译者可以正确地理解原文,然后推理出最合适的语境,将其恰当地翻译成目标语。  相似文献   

6.
Gutt关联翻译理论对隐喻翻译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对于译者来说,在E惫喻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清楚自己想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文中的隐喻保持一致。译者还需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言环境,根据原文中隐喻的含义在译文中重塑隐喻意象,确保此译文与原文隐喻形成最佳关联效果。《酒国》包罗万象,含有大量隐喻,对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为隐喻翻译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关联与翻译     
要认知就要找关联;找关联,就要思辨、推理。进行翻译时,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从认知的角度看待自然语言交际,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源发语。在这方面,关联理论给予翻译的重要启示是:要翻译,首先要理解原文。寻找关联,要靠译者的百科知识、原文语文提供的逻辑信息的词汇信息、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一些对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由于作者和译者的认知环境不同。作者力图实现的语境效果同译者从原文和语境中寻找关联而获得的语境效果是两回事,对此,译者要有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在翻译过程中,作为对原文认知的主体、对原文阐释的主体和在源语转换过程中的主体的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的掌握、翻译策略的选择、原文的理解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欢  孟增辉 《海外英语》2014,(15):126-127
从认知语用理论出发,结合隐喻认知观和关联翻译理论,对诗歌中情感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实例性的分析和阐述,提出译者翻译过程中译文与原文认知效果的最佳关联就是翻译力求达到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杨磊 《考试周刊》2009,(8):115-116
本文认为英语广告的汉译实质是语际间对广告原文的明示推理阐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负责两个推理过程:首先在原文语境中对广告主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并做出正确的理解:其次是通过对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推理,而后将广告原文转化为目的语文本。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模式。如可以灵活地选择创新性删译、创新性扩译和创新性改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