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前不久,我参加了南京市特殊教育"双业一体化"现场会,很受触动. 南京市倡导的特殊教育"双业一体化"创新实践,体现出当地践行全纳教育思想、切实保障残障儿童权益、重在给残障儿童生活提供有力保障的卓越努力,使我对全纳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有了新的认识,谈两点体会. 一、践行全纳教育、切实保障残障儿童权益,需要政府行动. 全纳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这些研究与实践为我国提供了一种借鉴模式.全纳教育思想的确立,依赖于对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权利的肯定,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指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而无论这些儿童处于何种身体、智力、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每一所普通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保证质量的教育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迎合了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推行全纳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透过后现代思想的视角分析,不难发现:全纳教育的话语权依然是站在多数群体的角度看待少数群体儿童;全纳教育对"特殊儿童"概念的模糊界定导致了全纳教育实践受困;全纳教育提出的真正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以维持现代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转变全纳教育的话语、明确适用对象以及重新建构全纳教育的目的是实现真正全纳的途径。全纳教育需要人们更深入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3.
全纳教育最早在特殊教育领域提出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的概念,并已发展为国际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的全纳教育关注的是中小学阶段,学前全纳教育亟待研究。关注学前阶段的"特殊儿童"的需求,对这些儿童的学习和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其中,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又是"特殊儿童"中的典型。通过梳理全纳教育和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的脉络,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全纳教育的发展与意义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全纳教育的思想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5.
科学、合理的性别角色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纳教育着眼于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反对歧视与排斥,其理念已渗入到各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本文试图依据全纳教育思想,分析探究两种性别角色理论和性别教育模式的利弊不足,进而提出全纳教育背景下儿童性别角色教育应坚持性别平等观念,避免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进行双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6.
1994年萨拉曼卡会议以来,全纳教育中的残疾儿童接受基础教育在国际社会中遭遇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一些重要国际组织对全纳教育普遍承诺却论而不行。而事实上全纳教育是惠泽于残疾人个体、普通人以及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各方的。全纳教育研究者应从全纳的"输入"与"产出"角度力证全纳教育的重要性及迫切度,以推动全纳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将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引入教师教育,是国际教师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新趋势。欧盟顺应这一趋势,转向全纳教师教育,重在构建欧盟共同的全纳教师专业素养和职前教师教育计划,其内容体现了诸如"人权、公平与参与,合作与共同体,反思型实践与终身学习"等核心理念,但它同时也面临着全纳教师专业素养如何从应然走向实然,全纳教师教育改革是否催生了孤立的教师专业化等争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全纳教育的具体落实:全纳学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4年“全纳教育”理念提出以来,本着实现全民教育、形成全纳社会的目的,不少国家都进行了全纳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学校参与全纳教育计划是发展全纳教育、具体落实全纳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选择实验学校、引导和帮助学校实现全纳的转变,是全纳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英国是全纳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国家。2007年12月《儿童计划》出台后,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相继出台了一整套措施来加强特殊教育,并加大对特殊教育需要的投资。同时,对交流障碍儿童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0.
以融合(又称“全纳”)为导向,使每一位特殊儿童参与普通课程学习,提高学业水平,融入主流社会,是当代国际特殊教育发展主流趋势.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要求“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融合(全纳)理念的提出,虽指向传统特殊教育弊端,但真正挑战的却是整个学校教育体系.它需要一个平等、包容的学校环境,以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适合的教育.建设平等、包容、和谐、博爱的校园,是我们的追求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儿童友好家园"在三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改由地方政府接管,而面临着从震后模式向常态模式的转型。其未来应重点开展儿童保护、维护儿童权利,尤其是处境不利儿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成为正规教育的重要补充。要持续关注灾区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追踪研究;重点转向农村留守儿童,开展补偿教育和服务;关心城市弱势群体儿童,建立儿童看护中心。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群体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弱势群体问题已由隐蔽状态逐渐凸显出来。一个相当规模和程度的弱势群体的存在,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析弱势群体的成因、现状、特征,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加强政府以及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扶持,可以缓解弱势群体问题,从而使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新世纪建设和谐社会,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国际社会近年来非常重视从起点上保证教育公平,也就是为早期教育提供公共经费,并推动综合性的社会服务方案。本文通过分析美英两国的"开端计划"和"稳健起步计划",从起点——早期教育阶段建设和谐教育的国际经验,针对我国的现实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对"弱势群体政治参与"进行简要界定和说明之后,重点探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体制障碍与现实困境。从而得出如下结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体制障碍造成了弱势群体的权利贫困,而权利贫困正是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现实困境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同时在政策领域,采取了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均衡发展政策,针对社会弱势儿童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随班就读政策、"两为主"政策等,形成了相对全面的普及和救助政策体系,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是改革开放30年来义务教育政策和法制建设的主旋律。尽管如此,还存在着义务教育发展尚不均衡、弱势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全面保障等突出问题。为此,要强化政府的义务教育公平责任,建立和完善保护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政策和法律机制,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保障每一个儿童都能上好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美国联邦1776年至2010年间各个时期的教育政策进行梳理,探讨其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20世纪60年代前,联邦教育政策重点在于普及义务教育,关注入学机会均等。20世纪下半叶,联邦教育政策开始重点关注弱势群体教育机会均等,但仍然局限于弱势儿童入学机会均等方面。新世纪伊始,联邦教育政策不仅关注弱势群体入学机会均等问题,同时意识到优质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更加注重资助学业成就落后的地区,开始为弱势儿童的学业过程和结果均等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家庭社会阶层较低的子女中哪些获得了优异的学业成就,以期帮助更多的弱势职业阶层子女提高学业成就,以助于实现社会和谐、教育公平。研究表明,弱势职业阶层子女获得高学业成就的关键在于其所特有的文化资本,父母的教育期望、自我教育期望、学校归属感、同伴表现、学习态度是弱势职业阶层子女获得优异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联合学校、社区,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使弱势职业阶层父母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提高教育期待;学校应该关注弱势职业阶层子女的归属感;弱势职业阶层子女要利用自己吃苦耐劳的禀赋优势积累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8.
西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宁夏大学的538位本科生(男生235人,女生303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包括GHQ-20问卷、自尊量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并在调查的基础上,随访了13名西部高校的教师和贫困生。调查结果显示,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较低,表现为自卑、消极情绪体验多、负性情感较多等。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和民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A key element in the current attempt to actualise the goals of the Dakar Framework of Action for Education for All in Nigeria is the broadening of access to education for disadvantaged groups. These groups include: nomadic pastoralists; migrant fishermen; and out-of-school children and youth. Special educational programs are being provided for them so as, inter alia, to: integrate them into the mainstream of Nigeria's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disseminate modern occupational and life skills; and promote cultural renewal based on reconstructionist principles.The major concern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se the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Nigeria vis-à-vis the concrete existential realities in which teachers of these disadvantaged groups teach. It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urriculum prepares teachers for the world of minority children, particularly the realities of the schools and the cultural contexts within which teaching takes place. To what extent has the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dequately prepared teachers for the rea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eaching disadvantaged children? What do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think of the training they have received? How have their experiences as teachers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influenced their sense of marginalisation, professionalism and sense of worth? These questions are posed us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rategies so as to determine the level of congruence or incongruence between the existential realities of teachers’ work and the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Finally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suggestions made by the teachers sampled for this study about how to reform the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order most effectively to address the peculiar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ontexts in which they work.  相似文献   

20.
Levels and patterns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3 groups of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hildren were compared. The groups consisted of (1) children who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extensive university-based intervention group day-care, (2) children whose parents placed them in community day-care centers for varying amounts of time, or (3) children whose parents chose little to no center-based day-care for their children. Two repeated-measures analyses of variance were performed to identify possible day-care effects on IQ level and on patterns of infant and preschool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quality community day-care, as well as intervention day-care, may positively change both the level and pattern of preschool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