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隶属北京市体育局,是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北京市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是优秀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成才的摇篮。  相似文献   

2.
为切实推动江苏省网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比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内竞技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研究。依据现阶段江苏省网球运动发展的现有条件,提出:体工队(体校)专业化培养、网球学院式培养、教育系统内的大—中—小学"一条龙"培养、俱乐部式和家庭式等多模块培养模式。实施对策:加强和创新体育系统内专业化培养模式,政策引导和干预教育系统内"一条龙"培养模式,引导并发展俱乐部式和家庭式培养模式等。  相似文献   

3.
针对江门市网球运动的发展及现状调查分析,为江门市网球运动和谐良好的发展建立有效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4.
简讯     
《网球天地》2012,(1):122-124
魅力网球,我参与,我快乐!--贵阳市网球协会网球进校园活动 2011年,贵阳市网球协会开展了公益性“网球进校园”活动.为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培育贵阳市网球人口,推动贵阳网球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培养后备网球人才。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女子选手在国际网坛屡获佳绩以及人民体育锻炼需求的不断提高,网球运动在我国迅速发展,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影响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推动我国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健康发展,为国家输送高水平的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更好的发展,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关爱妇女身心健康,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方法,对珠三角妇女参与网球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珠三角以江门市网球基础设施为最好;珠三角江门市有较为厚实的网球群众基础。江门市妇女人群的参与动机主要体现在:提高自身体质状况,增加自信,提升妇女地位,参加各种比赛,以赛为桥、以球会友,网球运动生活化,从而使该人群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简讯     
《网球天地》2013,(12):101-103
澳大利亚网球协会访问团来闽进行交流比赛 为增进中澳青少年网球友好交流,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提升网球运动水平,培养网球后备人才,9月21日至24日,澳大利亚网球协会访问团一行15人专程来到福州,进行了为期四天的网球交流和友谊比赛,与福州市同年龄组的青少年网球选手进行团体对抗赛和珊场互动教学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8.
《湖北体育科技》2018,(8):692-695
目的研究影响儿童网球消费动机的重要因素,引导网球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促进后备人才数量的增长。方法以武汉市200名612岁参与网球运动和消费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儿童网球运动消费动机影响因素模型。结果和结论武汉儿童网球消费的主要动机在于强身健体、周围环境影响、改变生活方式及培养运动技能。家庭收入、家长受教育程度、职业、参与网球训练频率、网球消费支出、儿童年龄等因素会不同程度影响儿童网球消费的动机。对不同年龄层以及不同家庭环境的儿童进行不同策略的引导,有利于儿童网球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后备人才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竞技网球运动在世界比赛中崭露头角。湖北省为国家输送了多名顶尖的网球运动员并且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然而近年来湖北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发展却不尽人意,在国内外的比赛中表现平平,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成绩。影响青少年运动员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教练的教学水平、训练场地的配套设施、运动员自身的训练年限、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专业网球理论知识较匮乏等等。本文对湖北省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希望能对湖北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湖北省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一个方案。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竞技网球与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旨在为推动我国竞技网球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根据目前中国男女网球成绩在世界的排名对比,从训练学与社会学相关角度来分析中国男子竞技水平落后的原因,指出培养体质不完善、人才的断层、比赛与训练的脱轨、中国网球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有待提高。中国男网可以借鉴女子的成功经验,让中国网球平衡发展,从而带动中国大众网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于军  曹军 《中国体育科技》2006,42(4):111-115
通过对十运会成绩与我国在第27、28届奥运会上的比赛结果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分析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实力现状:传统优势项目得到巩固,潜优势项目实现突破,同时也呈现出项目发展不平衡、高水平后备人才缺乏及科学化训练程度不高等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坚持与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加强后备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建立训练、科研、医疗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反兴奋剂力度,在调整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的同时,突出女子项目和“119工程”项目的重点发展是我国竞技体育在2008年奥运会上取得突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竞技体育基础人才培养现状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辽宁省66所小学业余训练队现状调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并加以分析,得出1)辽宁省多数小学能重视竞技体育基础人才的培养工作,业余训练项目布局突出辽宁省的优势项群,为辽宁省在该项群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储备上提供了基础来源;2)小学业余训练和选材机制出现偏颇,延缓了竞技体育基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3)业余训练运动员学习成绩喜忧参半,应加强竞技体育基础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出小学业余训练的“双基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国的体育之林唯独乒乓球事业经久不衰,如果我们想在世界上维持好我们的霸主地位,就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训练技术和策略并且在业余时间训练优秀的少儿运动员为职业比赛做准备。从少儿的年龄、神经类型、心理、专项素质、身体素质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探索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的科学性、实用性,以提高运动员成材率。本论文主要讨论的对少儿运动员的选材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研究法探讨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的现状,其显著特点是:选材体制健全、重视普查与层层筛选,注重乒坛梯队建设;从少儿抓起,扶持重点,建立中国乒坛小世界;竞赛制度与各级选材体系紧密配合,坚持赛制改革;注重选材理论的研究,建立和完善选材指标体系;发挥社会力量,形成基层少儿竞训网络。  相似文献   

16.
乒乓球早期专项化训练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早期专项化训练理论纳入乒乓球早期专项训练中的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提出乒乓球早期专项训练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问题需要用"多元化、共进化、单性化、适宜化"方法来解决的论点,并对实现这一论点的可能性和途径进行探讨.为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浙江省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 10项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测试 ,运用聚类分析找出影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典型指标。对典型指标进行单因素评价和多因素综合评价 ,进行评价模型研究 ,研制出 1套适合浙江省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评价模型 ,为浙江省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选材评价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吉林省乒乓球后备人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对吉林省乒乓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影响吉林省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直板与横板握拍方式比例不平衡、打法类型的比例不够合理;教练员的状况基本能适应少年乒乓球训练的要求,重点体校好于普通体校;资金投入不足、教练员科学训练水平不高和教育制度与乒乓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不协调等。  相似文献   

19.
杨鄢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0):53+61-53,61
以河南省青少年竞技乒乓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探讨了河南省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情况、有偿训练的能力、竞赛现状及运动员的训练信心等方面。研究表明: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安排比较合理,但训练质量不够理想;从事训练的人数较多,但训练和比赛的费用多由运动员个人支付,后备人才流失严重;运动员对今后的出路和流向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多数学生表示希望进入专业队;运动员希望经常参加比赛,但目前的比赛制度对缺乏经验的运动员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优秀乒乓球人才流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中国优秀乒乓球人才国内、国外流动方向、范围、规模等方面的研究,探究我国优秀乒乓球人才流动的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1)优秀乒乓球人才流动始终以垂直流动为主要方式;(2)优秀乒乓球人才在国内、国际流动的区域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趋势;(3)优秀乒乓球人才资源丰富与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急需相矛盾、脱节;(4)优秀乒乓球人才职业转换的跨度、范围增大,自主性流动趋势增强;(5)优秀乒乓球人才的流动促进r乒乓球运动全球化整体的发展与提高,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世界文化的全面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