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分析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4 373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围绕跨学科培养环境、跨学科投入和博士生的跨学科能力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博士生对跨学科资源和跨学科课程的满意度较低,对导师跨学科培养的满意度较高,博士生自身的跨学科投入不足,其跨学科技能和反思性行为水平进步空间较大。跨学科投入在跨学科资源和博士生跨学科能力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在跨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能力之间以及导师跨学科培养与跨学科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跨学科背景增强了跨学科课程及跨学科投入对博士生跨学科能力的促进作用,削弱了跨学科资源及导师跨学科培养对跨学科能力的预测效应。基于此,培养单位应努力创设良好的跨学科培养环境,适当提升博士生的跨学科投入,并根据博士生的跨学科背景完善跨学科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教育中的"证书项目"以及"联合学位项目"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具有典型性。其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机制是:以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科间交流,解决复杂的社会及科研问题,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及转换能力为基本宗旨;以跨学科授予学位、跨学科设置研究项目和方向为基本路径;以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跨学科师资配备及跨学科提供课程作为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支撑机制。借鉴普林斯顿大学的上述特征,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应以尊重学生学习自由为理念,以复杂议题为依托,通过自主开发跨学科学位和跨学科项目、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制建设、"多学科"与"大跨度"的师资与课程资源整合、"高标准"和"全渗透"的跨学科科研训练切实推进博士生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柏林自由大学是德国9所精英大学之一。自2003年以来柏林自由大学开启了跨学科集群博士生培养策略,塑造了新的科研范式和博士生培养模式。其跨学科集群中科学的战略规划、高效的研究平台以及创新的组织文化无不体现出"学习共同体"的特质,并展现出融合多元文化,汇聚各家思想,讲求科研效率的特色。通过以柏林自由大学达勒姆研究院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为案例,以学习共同体为理论基础,对其跨学科科研组织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导师联合指导对博士生跨学科培养质量的影响如何尚无定论,对全国22 382份博士毕业生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多学科联合指导对博士生的基本学术能力增值和跨学科能力增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该效应大于单学科联合指导,且在不同学科领域均得到验证;第二,单学科联合指导仅对人文学科博士生的基本学术能力增值无显著影响,仅对工学和医学博士生的跨学科能力增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第三,在学位论文为跨学科选题的博士生中,多学科联合指导的积极作用更强,但多学科联合指导的覆盖面有待扩大。为有效提升我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质量,培养单位应加强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制度的建设,促使更多博士生尝试跨学科研究,给学位论文为跨学科选题的博士生配套以多学科的导师指导。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博士生跨学科研究状况,以跨学科研究为切入点,将“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博士生交叉学科创新论坛的主题“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等教育:挑战与使命”视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各篇入选论文作为跨学科研究的一个研究选题,对博士生跨学科研究的状况进行计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所收集的论文在总体上跨学科研究特征不明显;具有高分值的研究论文分别来源于7所重点大学,这些论文的作者体现了一定的跨学科研究素养;跨学科研究论文涉及7个学科门类,但所涉及的学科分布不均.在知识、技术等方面与社会的互动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时代,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博士生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在进行跨学科研究中坚持高等教育研究的相对独立性;避免盲目追求“热门”学科对高等教育进行透视等将有助于增进不同学科之间对高等教育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6.
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然而,学科制度不仅是一套知识生产制度,也是人才培养制度,要在以学科制度为基础的现代大学中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活动必然充满挑战。基于博士生学术社会化理论考察跨学科博士生教育经历后发现,跨学科博士生面临着高挑战性的知识获取、漫长且高风险的多重投入以及危机丛生的身份卷入,无异于在“钢丝上行走”。高校应着力改进课程体系,强化科研训练,夯实跨学科知识技能培养;推进评价奖励制度创新,给予跨学科人才成长时间与空间;完善导师指导与就业支持机制,坚定跨学科身份认同与职业承诺,以强化对跨学科博士生社会化的支持力度,提升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7.
陈沛 《复旦教育论坛》2022,20(1):86-92;104
跨学科教育经历在科研人才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重点财经院校教师个人简历及其15年内的期刊论文发表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跨学科教育经历与教师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跨学科教育经历对教师的科研产出数量、科研产出质量以及科研生产偏好均具有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跨学科教育经历对教师在非本学科期刊上发表论文具有促进作用;与“硕博跨学科”经历相比,“本硕跨学科”经历更有助于教师探索新学科领域,增强跨学科研究与发表能力;CSSCI与SSCI期刊数据均证实了跨学科教育经历在教师跨学科论文发表中的影响效应。在深化科研评价改革背景下,研究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科研人才评价以及一流学科建设具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实施跨学科课程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在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中,需要遵循知识体系中“博大”与“精深”的平衡、教学过程中“个体”与“团体”的互动、教学内容中“教学”与“科研”的协同三对逻辑关系。囿于传统博士生教育的路径依赖影响和博士生跨学科课程的内在逻辑衍生出的现实需要制约,高校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面临诸多困境。从成立跨学科组织、以实践为导向开展教学、改进课程评价机制、完善学术交流平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课程实施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9.
跨学科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跨学科博士培养目标所体现出的"双重"或"多元"特点常常使博士生在课程学习、时间投入及活动参与方面遭遇各种困境,难以适应跨学科学习及研究工作,以致出现学科认同危机。根据国内外经验,将跨学科博士生的社会适应过程分为预备期、形式化、去形式化和个性化四个阶段,分析了影响跨学科博士生学科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因素,最后从人才培养与评价的视角提出了促进跨学科博士学科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跨学科概念蕴含了跨越学科界限的普遍性思维方式,为学生跨越学科界限理解复杂现象、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认知框架。本文基于跨学科概念视角,提出了科学跨学科实践教学新模式,强调将跨学科概念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认知支撑,支持学生在跨学科问题解决过程中链接已有认知经验,学习并应用科学原理,经历实践活动,提升科学思维,从而达成课程目标。跨学科概念视角下的科学跨学科实践能够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学生所学专业跨学科程度越大对跨学科学习的体验就越深,对跨学科素养各方面能力的认可度也就越高。目前各高校基本能落实培养方案中规定的1-2门的跨学科课程,导师及教学组织也为研究生跨学科学习创设了有利条件,但各项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学生跨院系选修课程的各种限制性因素仍需进一步消除。  相似文献   

12.
当前,对“跨学科学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实践中,教师应立足学科本位,实施跨界学习,促使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其间,需要经历多重环节:进行语文单元内重组和跨单元重组的萌芽阶段,基于“学科+”的组合、整合、融合的发展阶段,跨越虚拟与现实、课堂与生活的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目前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阻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如何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统筹协调跨学科之间的教学科研模式,打破目前高校院系专业之间固有的学科壁垒,通过专业融合、课程融合、实践融合和全过程融合,形成“教学为本、科研为重、创新为体、创业为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加快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乃至跨国界的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基础创新—应用创新—协同创新”立体式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开展跨学科教研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本研究从内容、形式、步骤、机制四个方面对跨学科教研的实施进行分析。跨学科教研的内容源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之间的知识与能力交叉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教研内容的确定要遵循真实性、适切性、实践性三个原则。跨学科教研形式包括单一学科为主的跨学科教研、多学科融合的主题学习教研和超学科项目式学习教研。跨学科教研的实施可从学科组和年级组两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推进。教研机制上可采取“学科组教师深挖教材课标—跨年级纵向探讨整合—跨学科横向梳理融合—科研室、课题组综合调整完善”的立体式研修机制和“调研—培训—实施—晒赛结合”的推进机制,以进一步保障跨学科教研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15.
概念化视角下跨学科学习既有利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又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学科资源,建立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教学中可以从学科概念及规律出发,开展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研制,提炼概念、纵深“跨域”;从核心目标上统摄多个学科和资源,制定目标、提高“跨点”;以具有迁移力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依托活动、拓宽“跨境”;以真实情境任务评价学生运用概念的能力,多元评价、延伸“跨幅”。  相似文献   

16.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改革热点,但在理念和实践层面存在一些误区。在理念上,存在必要性理解不透彻“为跨而跨”、与分科学习二元对立、认为跨学科无主导学科等误解;在实践上,存在“拼盘式”教学、未视为系统工程变革、10%立足教材不足等问题。为推进其有效落地,需精准破除误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深入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明确其核心理念,立足全人教育,以实现整体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跨学科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跨学科能力的多学科综合训练过程。从跨学科能力的角度看,跨学科教育中并不存在所谓的“中心—边缘”的学科关系,跨学科能力所蕴含的不同学科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与主题设计同时确立的,它不但不以某个单学科课程为逻辑前提,而且还常常超出现有单学科课程的知识范围。跨学科教育自身的目的和功能决定了它是一种需要独立开发新型课程的课程改革。目前我国的跨学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1)缺乏正式的跨学科课程,使得跨学科教育无法形成稳定的、普惠的教育力量;(2)跨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只能片面追求跨学科教育的某些外部形式特征;(3)缺乏基于质的日常教育过程管理,无法对跨学科教育过程做出有效的即时管理。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课程开发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实现课程开发的技术化,利用教育众筹机制实现跨学科教师的专业化,通过过程机制图等技术手段实现教育过程管理的现代化,使跨学科教育逐渐走出精英主义+经验主义状态,走上技术化、专业化、教育众筹以及生态升级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得到了跨学科学习的博士生数据,分析了跨学科学习的博士生的科研成果数据可知,跨学科学习对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并没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校博士生跨学科培养是培育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基于2016—2017年全国第四次博士研究生培养调研,剖析跨学科培养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结果表明,参与过跨学科培养的博士生在发散思维、关联能力、论文应用性等方面显著高于仅参与单一学科培养的博士生,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跨学科培养方式的质量和数量均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发挥促进效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并存在阈值效应。应结合不同高校和平台博士生的具体状况,合理配比投入跨学科教育资源和调整跨学科人才培养思路。把握质量数量的耦合协调度,同时构建全方位的动态质量评价机制,推动跨学科培养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市场、大学与个体的共同追求。基于学生发展理论,对35所高校大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方式以跨院系选修课程为主,方式数量上二至三种占主流,内容以人文社会科学类为主、呈现“小跨多、大跨少”的特点。性别、学习风格、发展规划,院校支持、专业就业前景、就读专业态度、学科类别,以及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皆对跨学科学习行为产生不同影响,其中学习风格、院校支持和家庭资本成为重要因素。为此,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学习风格;学校应供给多元且丰富的资源,优化支持环境;家庭应转变和积累资本存量,改善文化氛围、夯实物质基础;学界应关注家庭资本与高等教育过程公平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