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唐人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通篇以新妇自喻,委婉曲折地向张籍陈述了自己应试之后的忐忑心情。这首诗由于真切传神地描绘出了燕尔新婚夫妇间缱綣温柔的新婚生活,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乐道而流传至今。这首诗“待哓堂前拜舅姑”句中的舅姑,历代各家都释为公婆。但为什么释为公婆,各家未解。我们现试解之。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中,人类的婚姻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中多次出现“新妇”一词 ,如“举言谓新妇 ,哽咽不能语。”“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其日牛马嘶 ,新妇入青庐”等共九处。从诗中不难看出 ,刘兰芝与焦仲卿已经“共事二三年” ,不是新媳妇 ,为何还称刘兰芝为“新妇”呢?这是否矛盾呢?原来在六朝时候 ,女子在出嫁时称为“新妇” ,婚后若干年仍然可称为“新妇”。前者如 :(曹操)观人新婚 ,……因潜入主人园中 ,抽刀劫新妇。(《世说新语·假谲》)王公渊娶诸葛诞之女。王谓妇曰 :“新妇神色卑下 ,殊不似公休妇。”(《世说新语·贤媛》)许因谓曰 :“妇有四德 ,卿有其几…  相似文献   

3.
《教师博览》2007,(4):32-32
蠢夫平原陶丘氏娶妇, 色甚令,复相敬重。及生男, 妇母来看, 年老矣。母既去,陶遣妇颇急。妇请罪,陶曰:“顷见夫人衰齿可憎,亦恐新妇老后,必复如此,是以相遣。实无他也。”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选了南朝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诗中“新妇”一词共出现10次,其中只对“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的“新妇”作了注释:“新妇,媳妇”。其余九次都无注释,自然让学习者以“媳妇”为解,但是仔细体会诗意,若全部以“媳妇”概之,似不可通。更有令人不解之处,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新妇”多用于称呼新娘子,但是这里的“新妇”却为何解释为“媳妇”呢?这就需要首先从“妇”的意思说起。“妇在上古承担了多个义项,大致有1.妇女的通称。2特指已婚妇女。《正字通》:“妇,女子已嫁…  相似文献   

5.
“姑舅”是河湟地区颇为流行的一种称谓,其义项主要包括姑表、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称和年龄相仿者之间的互称两种。河湟“姑舅”称谓是古代“舅姑”、“姑舅”、“姑”、“舅”等称谓的现代遗留,后来在拟亲属称谓制度的现实实践中,“姑舅”称谓的指称范围不断延展、扩大。  相似文献   

6.
“姑”、“舅”二字,在今天都是单纯的亲属称谓:“姑”指父亲的姐妹,“舅”指母亲的兄弟。但在古代“姑”“舅”除了以上的意义之外,还有其他含义。“姑”除指父亲的姊妹外,又是儿媳对婆婆的称呼,《尔雅》中有“妇称夫之母曰姑”;亦是女婿对岳母的称呼,《礼记·坊记》:“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舅”除指母亲的兄弟外,又是儿媳对公公的称呼,“妇称夫之父曰舅”,亦为女婿对岳父的称呼,《三国·蜀先主传》:“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裴松之注》:“董承,汉灵帝母董…  相似文献   

7.
在《士婚礼》中,婿到女方家后要行再拜稽首之礼,对于婿所拜的对象,有人认为是新妇,有人认为是新妇之父母,有人认为是新妇的祖先。历代礼家对此争论不休,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一致的答案。经考证,婿所拜为新妇之父母的观点与《士婚礼》实行的时代最接近,与《仪礼》经文有很大的契合性,并与婚礼的礼仪情境相符合,因此是三种观点中最可取的。  相似文献   

8.
西周时期,人们在庆贺国家大事、国与国之间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十分盛行“飨”之礼仪。然而飨礼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只有一些零散的记载。对此,后世学者辑逸补亡“飨”礼之作的不乏其人:元代吴澄撰有《仪礼逸经传》二卷,但只在聘觏礼中兼及“飨”礼;清代诸锦著有《补飨礼》一卷,收入《四库全书》经部礼类: 是篇以《仪》礼十七篇有燕礼、有公食大夫礼,而独无飨礼,然其见于《周官》、《春秋传》、《礼记》者,犹可得而考。元代吴澄曾作考注,尝有补  相似文献   

9.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1),允无复入理(2),家人深以为忧。会(3)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4)。”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5),桓必劝入。”桓果语(6)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7),故当有意(8),卿宜察之(9)。”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10)。许因谓曰:“妇有四德(11),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惟容尔(12),然士有百行(13),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14)百行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15)?”允有惭色,遂相敬重(16)。(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新妇”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是指“新娘子”、“新媳妇”。如:“卫人迎新妇。”(《战国策·卫策》)在《梁书·曹景宗传》中也有这样的文字:“闲置车中,如三日新妇。”但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刘兰芝被“遣归”时,已与焦仲卿结婚“二三年”了,为何还屡屡称她为“新妇”呢?原来,在古代汉语中,“新妇”还有别的指代情况。明朝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中说:“新妇之称,盖六代已然,而唐最为通行。见诸小说稗官家,不可胜举。然主翁姑言,非主新嫁也。”“主翁姑言”,即“公婆称儿媳妇为‘新妇’”。《后汉…  相似文献   

11.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虽然对彩礼的返还作出了规定,但由于规定过于简略,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我国法律并未对嫁妆的问题作出相应规定。本文从利益平衡的角度讨论了彩礼的范围、性质和彩礼返还制度的缺陷,并提出了关于完善彩礼和嫁妆返还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婚礼是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时所举行的被社会承认的仪式。由于地域的不同,婚礼仪式也有所差异。位居河南东北部的濮阳一带的婚礼独具特色,一般要经过婚前准备、迎娶、哭嫁、返程、请新娘、拜堂、入洞房、坐帐、闹洞房、吃席、送汤、回门等一系列过程,从濮阳婚姻习俗中,我们便可领略到中原一带独特的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哭嫁的传统意蕴与现代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婚礼习俗,在土家族独特的土壤上产生、发展、衍变,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以女性为切入点,从文化功能的角度阐释了哭嫁的传统民族意蕴:宣泄之歌、“通过”之歌。哭嫁意蕴的现代嬗变主要表现在程式化趋向、娱乐性滋长及族群认同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指本土原生的适应本土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特指我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我国本土(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体系是以儒家课程与教学论思想为主线,包括“以学论教”的教学本质论、“君子成人”的课程教学目的论、“教学相长”的教学主体论、“仁礼文行”结合的课程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模式论、“知行结合”的教学过程论、系统完善的教学原则论、发达实用的学习方法论、知能结合的教学评价论以及系统成熟的教师论所组成,具有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和概念范畴。我国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围绕“教学”而非“课程”、围绕“学”而非“教”、围绕“实证”而非“思辨”、围绕“经验”而非“理论”建立起来的,这就与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路径明显不同,使它在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建构方法等方面有着不同于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小议土家族婚俗的民族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婚俗民族风味浓郁,特色鲜明。土家婚礼具有典型的程式性、群体性特征.包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狂欢气氛。土家婚俗程式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许亲反把媒婆怪,过礼“背山”花袱盖,抹把锅灰表示爱,临嫁不哭闲话来,发髻不可随意改,新娘出门把筷甩,上轿须得哥背来,步入洞房看谁快,好话说尽吉利来,全家三天无大小。  相似文献   

16.
在贿赂犯罪现象中,存在着非典型的单纯受贿形式,此类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侵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实质,对其予以刑法规制具有现实意义,建议设置单纯受贿罪名,并明确司法认定的要件。  相似文献   

17.
彩礼返还问题一直是理论界较难定论、实务界较难操作的问题。一方面是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是对该问题的理论认识尚未取得共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虽然对彩礼返还问题作出规定,但规定过于简略,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生活需要。因此,面对这个普遍性的法律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总是容易出现不同的裁决情况。文章通过对彩礼内涵的界定及其性质的探讨,分析目前彩礼返还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议,以期能对现行操作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18.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日即人的生日。这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日在汉代有占卜吉凶等风俗,魏晋时又有登高习俗。由于人日有戴华胜祈福避灾的习俗,于是唐人将华胜称作“人胜”。而人日兼立春,唐人习俗剪双彩送亲友,更是别有一番情意。人日节当家的节日食品是“七菜羹”,它和除夕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等一样,都是民间传统习俗。唐代是人日的鼎盛时代;明清时代以降,由于集权政治日益恶化,人日节逐渐淡出视野。  相似文献   

19.
客家熟语是流传在客家地区的一种文化载体,是客家人集体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以"寻食"为主的客家先民,创造了大量与"食"有关的熟语,这些饮食类熟语不仅直观地再现了客家浓郁的山地饮食特色,还体现着客家人对"食"的理解,折射出客家人独特的饮食习俗和饮食人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土特礼品包装设计中,"务实"和"务虚"这两个核心设计理念的提出,使得整个设计在深刻理解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全方位、全景式地的拓宽并延伸了土特礼品品牌的深度,并细耕"土特产品"所特有的市场价值,在演绎具有"乡土"特色的礼品文化的同时,也传承、传播了地方传统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