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良字子房,汉初名臣,被刘邦誉为“汉初三杰”之一。西汉政权建立以后,汉高祖刘邦大封功臣,获侯功者凡一百四十三人,并列以次序,以彰元功之臣,凡最著者一十八人。而张良虽获侯功,却不在十八功臣之列。这与汉初实行的军功爵制,功次制度,汉高祖刘邦的用人观及其与丰沛集团的密切关系等诸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继承秦朝二十等爵制,对创立西汉政权的军吏卒普遍赐爵,给予各种优待。而随着战争的减少,爵位逐渐失去了奖励军功的作用,但依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西汉初年,爵位作为一种政治资源时常被转让和买卖。一方面,统治者允许民间买卖爵位以暂时解决灾荒之年百姓的困难;另一方面,朝廷通过卖爵来解决政府面临的一些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爵位买卖政策对汉初经济社会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刘邦政权的道德基础、皇帝制度的道德基础以及汉初德政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分析和阐述,我认为汉初统治者正是在德政思想指导下,具体实施了德政措施,才使其统治和政权得以确立和巩固。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汉初法制状况,认为刘邦宣布“约法三章”、废除秦法后,秦法依然实行着;文景时期废除了一些,但法律刑名依然繁苛。这种看法与一般认为汉初“约法省刑”的看法有所不同。文章还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汉初法制状况,认为刘邦宣布“约法三章”、废除秦法后,秦法依然实行着;文景时期废除了一些,但法律刑名依然繁苛。这种看法与一般认为汉初“约法省刑”的看法有所不同。文章还分析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汉初刘邦统一天下,大封功臣,其中封韩信,彭越,臧荼,吴芮等为王,实行郡国并行双轨制,诸王有各自的封地,军队,王国,宛如一个独立的国家,这相对于秦郡县制的统一国家来说是一种倒退,而汉初又为何实行这一治国方略呢?  相似文献   

7.
叔孙通制礼作乐大抵皆袭秦制,但自称"知时变"的他对习楚俗、乐楚声的刘邦不免会有所迁就,楚风楚俗因而大量融入了汉初礼乐制度。在汉初礼仪中可以显见楚人尚东、尚赤之习的影响,楚地旧祠的司命、东君、云中君等神祗皆被纳入了汉初的国家祭祀系统,楚声楚调也从荆蛮之地堂皇地进入了汉室正堂,与雅乐并见于汉初的宗庙乐章之中。  相似文献   

8.
汉朝常行大赦、赐爵、赏赐,但是不同场合往往大赦、赏赐、赐爵的内容也有差别,其中皇家举行礼仪时,是汉朝实行大赦、赏赐、赐爵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礼仪举行的场合实行赏赐、赐爵、大赦,与其他场合有时存在一些区别,如赐爵,一般场合多普赐民爵,但是在册立太子时,享受到赐爵是为父后者,由此可见,汉代皇家礼仪具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9.
在封建社会里,每次较大的农民战争之后,新王朝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究竟是让步还是反攻倒算,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历年来,史学界同志作了不少研究,由于对新王朝的政治、经济及其和农民战争的关系认识不一致,因此在具体论证这一问题时,意见是大相径庭的。最流行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经历了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新王朝统治者吸取前朝覆亡的经验教训,不得不在政治上、经济上实行若干改良和让步,因而或多或少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这在中国历史上曾反复出现,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不能否定。另一种认为,农民造地主的反,地主阶级必然要进行反攻倒算,这是阶级斗争的规律。农民战争后新建立的王朝,既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它所实行的政治、经济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专政,其政权阶级实质表明,它对农民只能是反攻倒算,决不会有什么让步政策或改良措施。对新王朝的政策,绝对化地说成不是让步就是反攻倒算,都是值得商榷的。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地主阶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执行的政策是有差异的,必须作具体分析。在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新王朝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一般说来,既有让步,也有反攻倒算,两者往往是  相似文献   

10.
李恒全同志认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受田宅的实施对象是汉初军队复员人员,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据律文所示,政府授田或个人占田数量多少,只是根据户主的爵次和身份等级,与军功没有必然联系.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汉初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授爵途径开始呈现多样化特点,即由军功授爵逐渐向事功授爵、国家赐爵、以德赐爵、因亲封爵、继承等方面转化.<二年律令·户律>是国家授田和限田的一般标准,显然与高帝五年诏"法以功劳行田宅"的制度有着不同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汉初,戍卒出身的刘敬向刘邦提出"定都关中""和亲匈奴""强本弱末"三项政策。基于此,文章梳理了相关史料,从汉初时代背景出发,对刘敬在汉初立国时做出的贡献作一探究,并认为刘敬对汉朝历史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史学研究应充分强调刘敬在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萧何、曹参同为跟随高祖刘邦创立西汉王朝之重臣,萧何一直镇守后方,筹集兵员粮秣;曹参在前线出生入死,屡建功勋。天下平定后,萧、曹二人为争夺丞相之权位曾有一场激烈辩论,刘邦不顾众功臣反对而采纳张良的建议,给予没有战功的文吏萧何以功劳、位次两项第一,并委以开国丞相的要职。刘邦此举对有着浓厚军功传统的汉初国家领导层而言极具深意,不仅妥当地缓和了功臣群体与吕后的紧张关系,而且将行政人员的位次安排在功臣之上、承认文吏之"劳"亦是"功",实际上使战国以来主要为兼并战争服务的军事型国家机器平稳地转向以和平时期的日常行政为要务的管理型国家权力。对曹参的任用亦体现了刘邦处置朝廷中各派利害关系时的良苦用心。对萧、曹的职务安排确保了汉初的政治稳定与法制规范,并为其后的国家政治运作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鉴于秦王朝“十三岁而牡稷为虚”的历史教训,汉初统治者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治国理论,实行新的统治策略,使王朝长治久安。汉初士人们承先秦遗愿,纷纷著书立说,为统治者进言献策,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统一的西汉帝国。由于连年战乱,汉初的疆域比秦时大为缩小。  相似文献   

15.
“楚汉战争”的胜负有其必然的原因,除了政治、军事、经济、谋略诸因素外,其领袖人物,尤其是领袖人物的个性也起了重要作用。对此,前人有精辟的论述。毛泽东同志认为刘邦得胜的原因是“决策对头,用人得当”,“豁达大度,用人得当”。汉初大臣高起、王陵认为刘邦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与天下同利”也,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不能与天下同利。刘邦个人认为自己取胜的原因是能用“汉初三杰”,  相似文献   

16.
刘邦进占关中后,发布“约法三章”其目的在于安抚关中民众,做关中王。“约法三章”与汉初的法律制定无多大关系,重要性在于其政治意义。刘邦发布“约法三章”赢得了关中的民心,为后来战胜项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秦朝实行授田制,按顷计征田税。刘邦下诏“复故爵田宅”,完全继承了秦朝的土地制度和税收方式。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表明西汉亩积是二百四十之亩,严格执行按名籍授田的制度,授田标准是每夫一顷,军功爵增加授田;刍、稿税按顷征收,数量和秦相同,但西汉是实物和货币并举而以实物为主;谷物和刍、稿是田税的不同表现形态,都是田税的构成部分,田税按顷征收不容置疑,这也是汉初农民迅速破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期间,早先追随刘邦起兵的丰沛籍子弟成为一支政治军事力量——"丰沛集团"。丰沛集团是刘邦夺取天下的核心力量,是汉初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其兴衰与汉武帝内外政策的转变、新兴军功地主的崛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法国大革命中 ,1793年 6月 ,雅各宾派执政后 ,颁布土地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小块土地所有制 ,从而改变了农民对社会其他阶级的关系。由于给予农民实际利益的是资产阶级而不是无产阶级 ,加之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致使农民阶级在之后的法国政局演变中 ,始终站在资产阶级一边 ,不能与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进行斗争 ,这给法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娄敬为戍卒出身,在汉初,他审时度势,向高祖刘邦提出了“定都长安”,“和亲匈奴”,与“迁徒贵族”三项建议,皆为高祖采纳。对此,笔者从汉初特定的环境出发,评价其所作所为。重点在探讨娄敬与汉初政局的关系上。从而得出其三项建议有利于汉初政局的安定、政权的巩固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结论。并指出他在汉代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