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奔腾  袁博  王博 《体育博览》2011,(7X):225-225
体育休闲娱乐生活是文明生活的一个趋向,体育休闲娱乐应是一个更科学、更实用、更高级的生活方式。体育体闲娱乐生活更是处在初级尝试阶段,相对粗糙化、低端化。但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生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那么,中国体育休闲娱乐的建构,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并突破一些局限,同时借鉴国外更科学的因素,开发更独具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生活。  相似文献   

2.
休闲语境中的中国民间体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民间体育所包含的具有浓重乡土气息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游戏娱乐性,对当今中国人休闲娱乐生活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民间体育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对人们不断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作出积极的应答,并与其他的休闲娱乐文化美美与共,形成多元一体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休闲娱乐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3.
荀子的休闲体育观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明了荀子的休闲体育观。首先论述了荀子休闲体育观的哲学思想,顺应自然和“人为贵”。在此基础上从其《乐论》入手,阐明了他的娱乐观点——“人不能无乐”,进而分析了如何乐——生与养的问题。对其寄教育于娱乐之中及“治气养生”的观点做了分析,肯定荀子顺应自然、和谐发展的休闲游乐的体育观。  相似文献   

4.
运动休闲之要素——兼论竞技娱乐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运动休闲将成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也将成为体育理论的热点和前沿.中国体育迫切需要接纳运动体闲并探讨其学理,最佳切入点是竞技娱乐化.娱乐展现着体育活动的趣味和魅力,成为开展运动休闲的要素,而具体进行娱乐活动时则需要把游戏精神视为灵魂.重视运动休闲的娱乐要素,通过游戏方式,使运动竞技彻底休闲娱乐化,是奥运后我国体育由专业竞技向职业竞技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5.
<正> 读了1993年第6期《中国学校体育》上发表的《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专项体育课立论》一文,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现谈点个人的看法。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是《立论》一文的出发点。搞清楚体育兴趣的本质,我们认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体育兴趣不是指让学生在体育课上玩得开心。它是学生积极探究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运动价值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在休闲、娱乐、健身、防身  相似文献   

6.
黄利霞  赵超 《体育世界》2011,(1):111-112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及《纲要》的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渐向休闲娱乐化发展,这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阐述了体育生活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及影响他们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因素,并着重探讨了高校教育课程休闲娱乐化对当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人们对体育休闲娱乐的需求已呈现出多样化和上升的趋势。政府在中国的休闲体育发展的过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扮演为民服务的重要的角色,充当着市场所不能调节的角色。但是,我国政府长期将重点放在竞技体育发展,相对忽视了休闲体育娱乐的发展,而且其发展盲从于市场。政府应该重视人们体育休闲娱乐的发展,并采取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8.
采用个案研究法,将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合,对"城中村"居民的体育休闲娱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城中村"居民的体育休闲娱乐方式随社会变迁而改变,近20年来居民体育休闲娱乐快速发展,并成为居民闲暇生活的主要内容。节庆仪式性体育走过辉煌历史后出现下滑和分化现象,现代体育在"城中村"逐步呈现发展趋势。体育休闲娱乐在"城中村"不同社会群体间起到和谐、调适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学校体育中忽视人文关怀,把体育作为功利性工具,轻视其休闲娱乐的功能。休闲时代的来临,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作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相似文献   

10.
休闲娱乐体育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休闲娱乐体育是我国未来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目标中 ,休闲娱乐与健身相结合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全民健身活动要持之以恒 ,必须使参加者体会到活动的乐趣。休闲娱乐体育趣味性强 ,活动气氛轻松 ,最易获得乐趣 ,同时也为积极引导大众休闲生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创造有利条件。二、休闲娱乐体育是一种最积极的娱乐方式休闲娱乐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人的健康 ,而且能使人高度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 ,可以调节人们的某些不健康的情绪和心理 ,从而使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由于运动的激励 ,还可以…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力于挖掘道家休闲观的核心内涵及其对中国传统休闲体育的影响,诠释道家"自然无为"、"天人合一"和"贵人重生"的休闲观与中国传统休闲体育的关系,进而全新认识中国传统休闲体育的休闲文化价值,促使中国传统休闲体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体育电影对竞技体育进行了丰富的演绎,展现出了体育精神的无穷魅力。对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制约当代体育电影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国体育电影发展的相关建议:对中国体育电影进行全面改革;合理借鉴国际优秀影片的成功经验;注重体育电影的思想性与娱乐性等。  相似文献   

13.
两汉游乐体育文化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了西汉游乐体育文化的特点、成因及其影响。认为,西汉游乐体育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游乐活动项目的承继与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方面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对中西体育文化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娱乐和战争是中西方体育走过的不同发展之路,并形成了内敛与张扬的中西体育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愉悦和胜负则是中西方体育不同的外在追求。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对民族传统体育如何面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冲击和世界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异,既有技击类运动,又有休闲娱乐类运动、养生健身类运动,经过世代传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进行分析,结论认为: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要在保持自我民族传统体育的立场和身份积极创新的同时,确立在学校体育中得到应有的开展,这对于丰富学校体育内容,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两千多年前,哲学家指出:休闲可耕耘心灵、精神和个性,获得沉思、从容、宁静、忘却时光流逝的状态和忘我等人生最高境界。今日,哲学家远见得到验证,人们感悟到休闲的重要性,更是社会发展产物和文明标志。因休闲衍生的休闲体育在我国起步晚,根基尚不稳定,人们对此存在多方面理解误区。本文通过分析,找出休闲体育在我国发展出路:“以人为本”,崇尚健康休闲;与民族传统体育融合,走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之路。  相似文献   

17.
瑞士小学体育器材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比较分析法,本着吸取国外学校体育的有益经验和“洋为中用”的目的,针对我国目前学校体育器材严重缺乏和小学现有体育器材成人化、竞技化,少年儿童可望不可及等问题,首先通过瑞士小学体育器材的概述,阐明瑞士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有着他们喜闻乐见、新型的体育器材设施;其次进一步分析这些体育器材的显著特点,并同时比较我国小学体育器材;最后特别指出在新的形势下,中国体育器材产业应当大力研究、开发及生产更多美观、实用、安全的小学体育器材,从而为本产业在国内外竞争中保持旺盛发展和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体育大众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及其异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运用文献资料、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大众传播的娱乐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目前这种娱乐倾向偏离了健康的轨道,发生了异化,具体表现为“色情”和“暴力”倾向。对此进行了社会背景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强化体育传媒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健康的体育大众传播娱乐观等。  相似文献   

19.
弋晶  葛菁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2):126-128,134
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步入大众休闲时代,休闲体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中西方在休闲的观念、价值、意义等方面不同,因此在休闲体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中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在现阶段,中国休闲体育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要发展中国休闲体育运动,就必须要立足中国国情,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理论建设,加快推广具有民族性、大众化的休闲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地推进休闲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国民科学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意义,分析了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结果表明: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较为落后;体育休闲旅游从业人数和后备人才明显不足;对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明显落后;体育休闲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等,从而提出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