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园的集体备课以级部为单位,级部组长具体负责,实行“个人备课-主备人说课-教师讨论-形成教案(电子稿)-个人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案修订与完善“的流程.……  相似文献   

2.
沈海军 《河南教育》2011,(11):23-24
我校的集体备课制度的实施已经有十多年了,最初提出集体备课主要是从服务教师的角度出发,把教师从繁重的撰写教学设计中解脱出来,以年级组为单位.每一位教师分备一个单元复印给大家.教师根据个人的特点以及学生情况对教案进行删减、实施。随着电子化办公的推广和我校“有效教学”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如何让集体备课从有效走向高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正持续、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而其核心落脚点则是课堂教学的展开。由此催生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的过程性转变,即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由“文字教案”向“思维教案”转变、由个人备课向集体备课转变。  相似文献   

4.
"集体备课"是一种先进的集体教案设计模式。它根据"资源共享,个人加减,注重反思"的原则来实施小学课堂教学集体设计。在个人设计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发言、集体讨论、交流修改,形成备课稿。教师在课前进行个性化处理,课后反思的教学过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集体设计的操作流程:个体的初步设计→集体讨论→集体设计备课稿→个性化处理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集体备课是传统集体备课方式的一种创新,开辟了数学教研新天地.笔者所在学校的数学组于2010年开展了此课题的研究,其操作模式是:个人主备一论坛发布一组内研讨一形成共案一班本处理一课堂实践一反思交流一形成优案.其中“班本处理”是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集体备课的最关键环节,因为集体备课最后形成的共性教案、教学设计,它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学校实施了“集体备课”.以期达到思想碰撞、观点摩擦、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对集体备课和发展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存在关系上的片面认识:有人认为在集体备课中存在着语言霸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集体备课变成了对创新的隔绝:还有人认为,备课是具有很强的个人特色的行为.不应该“集体”起来。这些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集体备课的功能.阻碍了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7.
集体备课赢得了许多教师的青睐。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集体备课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体备课前个体钻研的时间难以保证、集体备课中教案修改的创新成分较少、集体备课后的反思交流针对性不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学校精心做好集体备课管理的”加减法”。着力落实集体备课的精神和要义,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一、我校集体备课的基本做法 去年,我校以创县课改示范校为契机,通过举办教学沙龙等活动,共同研讨“我们今天该怎么备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案”,并结合我们学校教师个体业务水平高、整体联动能力强的特点,在集体备课方面深入探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钻研教材,收集信息,集体交流,专人形成教案,个性化处理”的五步骤集体备课法,力求每课的教学设计既凸显教师的教学个性,又融入集体的智慧,努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集体备课是群体智慧与个人创意的有机结合,形成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是教师群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二次备课个人创意的升华点。可以说,集体备课发起于个人研读,升华于个人创新,而集体的力量则是一种承接。有良好效果的集体备课程序应是:个人研读——集体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遂川县在课改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个人钻研——集体讨论——主备课人发言——个人增减——课后反思”的教师“合作备课”新路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广大教师意识到教学时需要协同作战,单兵作战难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大家迫切需要一个交流、沟通的场所,于是集体  相似文献   

11.
高建华 《陕西教育》2010,(7):117-117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许多多的学校实施了“集体备课”.以期达到思、想碰撞、观点摩擦、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对集体备课和发展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存在关系上的片面认识:有人认为在集体备课中存在着语言霸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集体备课变成了对创新的隔绝:还有人认为.备课是具有很强的个人特色的行为.不应该“集体”起来……这些认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集体备课的功能.阻碍了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发展步伐。对此.笔者认为必须要持有一定的正确认识.尤其是要对新课程改革持有积极的态度、先进的理念和正确的思想.既要发挥集体备课的集体智慧.又得凸显教师个性化盼教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有的学校要求集体备课做到统一目的、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教具等,完全是对集体备课的误解和机械操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集体备课反倒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一“、集体备课”的几种误区1.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集体备课是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在“二次”备课中显现教师个人教学魅力的活动。因此,不能让集体备课替代教师个人备课,更不能机械地套用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母案。预设教学方案需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以适应本班学生,从而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如果教师不加修改,生硬照搬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学预案,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还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应该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每个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本班学生的情况以及集体讨论时的感悟,对已形成的教案做必要的修改,然后施教。在组内集体交流后,提倡进行块状设计,预设环节与轮廓,...  相似文献   

13.
备课写教案,对于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已二十年的我,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但在这次课改实验中,每当提笔备课写教案时,总是陷入久久的沉思。反思原有教案模式“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组织、复习、新课、巩固”,与课改纲要、课标、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理念,产生激烈的碰  相似文献   

14.
1.后记与备课是整体教案实施后,教学并没有终止,如果只注重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表演,而忽视课后的反思,是很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的。况且,一个即使设计非常完美的教案,课前的准备十分充分,一旦赋予实施,由于课堂教学中有着许多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往往会出现与教案的设计编写不相一致的教学事实。无疑,这要求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课前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相背的原因,以便于今后教学的鉴戒,因而就有了“教学后记”。它既是前一个教案的修正、补充部分,又是后一个教案的组成部分,是与备课不可分割的整体。2.后记是为…  相似文献   

15.
刘宏宇 《湖北教育》2003,(21):19-19
何谓集体备课?顾名思义,就是大家一起来备课。是大家在沉下去思考的基础上,浮上来研讨、碰撞,以使该课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的过程,而并非少数人所理解的,简单的个人智慧的叠加。 我见过这样的“集体备课”,同年级组的老师,每个老师备课两个单元,然后把教案简单拼合在一起,复印一下,每人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2015,(9):103-109
智慧化教学环境的快速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备课模式和备课工具的支撑,然而当前网络备课系统存在教案机械电子化、备课脱离教学过程等问题,严重降低了数字化教学的效率及其常态化进程。一体化设计思想主张"承前启后:整体应用一体化"、"时间线与教学活动一体化"、"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一体化"。基于该思想,文章设计了网络备课系统及其应用流程,支持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以及教案的发布与应用,实现了备课与教学的无缝融合,对促进数字化教学常态化、提高数字化教学效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彭金明 《成才之路》2013,(14):86-86
如今的各类教案,所有的备课形式如出一辙。大体包括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设想、教学时数、教学过程与步骤和课堂小结等几个环节。其实,教案只是一个纲。由于备课常有的疏漏加上教学对象的不同,上课时出现意外也就不足为怪了。老师虽可通过临场发挥处理好,但其中有些东西还是值得记录的。因此,课后给备课添个“尾巴”很有必要。教学反思就是这个“尾巴”。那么教学反思应该写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今日教育》2005,(11):33-33
福建省南安市金海学区玉园小学李志贤:为“集体备课”叫好。在集体备课、研讨过程中,老师能够坐下来,促膝而谈,共同研究本单元教材设计的特点、教学目的要求,研究教学大纲对教学提出的目标,共同设计教案,每位老师再根据各班学生实际进行二度教学设计,交流教学体验,进行总结反思。在这里,我们能够听到真实的话语,找到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困惑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带着对集体备课难以割舍的情结.认真反思后,我校精心做好教学常规管理的“加减法”,大胆取舍,给集体备课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着力落实集体备课的精神和要义.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校本同课异构”的一般情形是教师在学科教研组(年级组)的统一组织下,或是通过使用教材和教师间的集体讨论,或是由个别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在统一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之下,形成确定“公用教案”的内容与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公用教案”上独立进行二次备课,“圈、点、钩、画”,体现任课教师对教材的再理解、再处理及教学智慧,形成“个性化教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