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设立教师教育专业,是指由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共同参与开办“教师教育 学科方向”专业,改变原来的学科专业(教师教育方向)为教师教育(学科方向);不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教育的实践看,开办教师教育专业具备了必要和充分条件。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必然趋势,教师教育必须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这就需要改变教师专业的重点,增强毕业生从事教学的独特优势,这是教师教育专业的一个基本定位。教师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考虑教师教育专业双专业性质,把基础文化知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确定各类课程的基本结构,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教师。  相似文献   

2.
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课程应有的核心理念。实践取向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实践和教育现实问题,必须支持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必须支持对实践的反思和教育知识的建构。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是教师专业的实践性本质的要求,是教师知识研究的新进展的要求,更是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遭遇困境之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包括教师专业形象以及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实践转向。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设定,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的实践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的全学程教育实践。"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支撑不足,"理""实"融合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乏力,实践取向的课程内容、实施与评价有待持续推进,实践取向课程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的基本取向正在由强调专业知识的“理智取向”转向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的“实践一反思取向”和关注教师成长文化背景的“生态取向”。客观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发现教育实践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重构教育实践课程,对其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科学地确定教育实践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合理地实施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国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步伐,以反思的态度,从教育实践的整体布局、课程设置、师资储备、评价机制来谈当前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教育实践的现状与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6.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是学前教师教育改革重要部分,通过分析教育实践课程现存的问题,提出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全程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实施过程管理、共建院园合作互惠长效机制,并搭建专业发展共同体。抓住机遇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从而改进教育实践课程的策略,改进教育实践课程,从而促进学前教育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师教育存在着重学科课程教育、轻专业理论与技术教育的偏差。为扭转此偏差,要建立以人文学科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和实战课程所构成的教师职业专业化课程体系。教育技术和实践技能,要通过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亲身教育、教学实践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上应关注小学生认知上的具体性、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小学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小学教学实践的技能性。但现实中存在教育实践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高校与小学合作不紧密、对教育实践课程指导不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师技能训练不足等问题。因此,要构建科学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双赢的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念、加强管理环节、强化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9.
刘文 《教育探索》2012,(3):83-85
当前,在教师教育专业实践中,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和未来教师之间缺乏实质性的紧密联系,成为实践课程实效低下的瓶颈.在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实施中建构学习共同体,不仅是提高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实效的需要,而且也是促进各类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有效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共同体具有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等特征,其运作目标是共同体成员的专业发展,活动内容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问题,活动方式有深度合作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立身之本是专业素养,教师教育课程在形成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取向的理念审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的状况,发现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目标忽视学生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组织方式以传授为主,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等。笔者针对同题结合实践取向的理念,探索有效氟织实施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课程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实践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因此,用来提高实践质量、培养具有专业发展能力准教师的教育实践课程也受到极大的关注。通过分析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发展诉求,我们发现,"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重实践能力""重反思能力""重创新能力"的发展诉求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这成为继续研究"生活教育"理念对我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发展的借鉴与启示的一个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师范生的专业发展,置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域之内。教师是专业性实践者,教师专业培养模式要基于实践,围绕实践,为了实践。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应以培养专业性实践者为目标,课程体系要以实践为本位,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交替进行、大学与小学的伙伴合作保障实践本位课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特性,即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育专业的主要知识基础,它必须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学习才能有效获得。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不足与形式化,导致了准教师们的实践性知识普遍匮乏的现实,这决定了科学开发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紧迫性。而养成教育智慧是实践性课程开发的首要目标;中小学教育场景是实践性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行动研究”是实践性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程序。  相似文献   

14.
十年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世纪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低调启动、逐步推进,课程研究领域广泛、成果丰富.教师教育课程概念从广义界定到狭义界定,教师教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基本理念从学科性专业到职业性专业以及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从简单延长时间到开始关注质量是我国新世纪教师教育课程的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实践价值彰显不足一直是区(县)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的难题。区(县)域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形成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然而"教科研训"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成为制约区(县)域教师教育课程质量的瓶颈。由于"教科研训合一"彰显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价值,因而代表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实践既是职前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行为方式,也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随着对教育实践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认识,教育实践的意蕴也发生了从“技术性实践”到“反思性实践”的深刻转型.从教育实践意蕴的转型审视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其内蕴应是全程“反思性”实践,其培养理路应是理论认知与实践训练的有机融合,其课程学习的方式应是在实践中的理解、建构与体验,而建立合作共同体是实践取向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课程构架的信度来自其所依托的科学理论框架,理论框架确定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具体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框架设计的立基点是专业化、标准化与优质化,它是矫治教师教育实践赖以展开的"地图"。从这三个基点出发,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框架的设计在理论上应考虑三个因素:教师专业实践内容、教师专业要求等级与教师专业理论水平,这就构成了三维教师教育课程框架设计时要考虑的核心参量。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构架的实践形态表现为一个喇叭式结构,它具有许多比较优势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对教师知识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各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虽然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但由于人们对教师知识认识上的偏误,导致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这些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因此,需要从拓展通识教育的设置空间、增设儿童专业课程、完善实践课程管理等方面,破解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奠基阶段,应该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规划和实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教师专业发展不是教师把某种普遍的、规范的教育理论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而是融入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不断发展的过程。据此,笔者认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应密切联系真实的教育情境,着力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研究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养成反思习惯,为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在课程设置上已进行了许多的探索,总结并实施了集群式课程、模块整合式课程等模式,但依然存在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学科本位、实践时间欠缺等问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有利于规范教师教育课程,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视角,优化以课程领域、学习领域、模块等构成的小学教育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体现未来教师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