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宁波PX事件为例,在风险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的理论视野下,探究媒介在环境风险语境下的风险感知与风险沟通问题.本文发现,大众媒介对于环境敏感期的风险感知,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况,这与西方“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假设不同: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对PX项目的风险感知甚为敏感,且有放大感知取向;而传统媒体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环境风险的感知表现出复杂、矛盾的特征.公众对政府启动PX项目持有戒意,对政府的承诺表示怀疑,对政府的粗暴干预表现激烈的情绪.风险的化解端赖于风险沟通,而平等双向的沟通则是化解风险的前提.在中国风险场域中,媒介介于风险管理者和公众之间,扮演风险沟通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风险与决策相伴,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媒体的风险沟通。怒江水电工程遭遇政府、民间与媒体的不同声音,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和符号意义,工程的搁置更是凸现了风险决策的民主。风险传播从侧重教育宣传式的单向传播,走向注重公众参与的双向传播,促进风险决策的民主。  相似文献   

3.
环境风险冲突在我国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政府改善公共决策模式,增进风险政治沟通.本文以厦门PX项目和广州南沙石化项目的迁址议题为案例,分析大众传媒的风险传播过程、话语特征及其对政治沟通、公共决策的影响,揭示转型社会背景下媒介、公众与政府协商、冲突与互塑的政治过程,为我国社会风险的善治探寻实践经验.研究显示,大众媒介的风险传...  相似文献   

4.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社交媒体作为公众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传播风险信息和影响公众对风险事件感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高速转型期社会风险聚集的关键空间,尤其是社交机器人等技术广泛应用到新闻信息生产和扩散环节后,社交网络舆论空间越发复杂。通过以“风险竞技场”为理论框架,结合社交媒体“人机共存”的生态特征,探讨风险传播过程中普通大众、官方媒体、自媒体、相关机构、政府部门在风险话语争夺和风险情景建构中如何进行社会资源动员影响决策结果。基于“人机”多元传播主体、“块茎式”叙事形态、“洞穴式”情绪共振、封闭反馈机制四个环节提出社交媒体风险沟通的负面机理。政府部门应该从争取公众信任、构建多维沟通渠道、多元协同共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等维度出发完善社交媒体中的风险沟通机制,降低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共创融洽稳定的风险沟通场域。  相似文献   

5.
本文深入考察新传播技术环境下公众、政府和媒体的关系。针对中国新媒介危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具体措施,期望在风险社会中,通过三者关系的重构实现新媒体传播中公众、政府与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指出,在三者关系的重构过程中,公众和媒体并非总是被动和消极的,他们能够并正在通过各种途径推动政府改革的步伐和社会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国外风险沟通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的风险沟通进程,概述了风险沟通的研究范畴和风险沟通研究中的两个研究重点,即风险沟通中的传播者研究和风险沟通中传受互动研究。风险沟通是一个多层次的传播过程,包括了所有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风险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不仅是衡量现代性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催生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社交媒体的发展很大程度改变了风险传播的景观,使得风险认知和媒介信息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临近核电站建设区域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调查,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对受众风险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考察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的质量对受众反应的作用过程。结果显示信息质量可以通过影响用户的风险认知、风险知识水平和自我效能三个变量影响其风险信息搜索行为,从而证明社交媒体所构建的信息环境会显著作用于人们对于风险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本研究的发现期待可以为风险传播中的有效公众沟通策略以及线上风险信息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美国风险沟通研究:学术沿革、核心命题及其关键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风险沟通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本文探讨了它产生的现实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学术沿革,试图厘清风险沟通研究与风险管理研究、危机传播研究、公共关系研究的关系。风险沟通的功能定位经历了由单向告知到公共参与的转变。风险沟通的核心命题是风险=危害+愤怒,该研究非常关注公众的风险感知。风险沟通的关键因素是建立信任,该研究在理论探讨和操作指南两个层面上对信任问题进行了开掘。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4,(19):44-48
当今时代以互联网、手机为中心的新媒体给予了网民针对舆论自由发言、评论并传播的平台,新媒体在改变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对政府风险管理带了巨大挑战。新媒体时代政府作为风险沟通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环,既是风险全局的把控者,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责任人。面对新媒体舆论环境,政府的风险沟通意识及能力急需革新,进行新媒体时代政府风险沟通管理研究对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20,(6):12-19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风险沟通重要手段的政府疫情新闻发布,在传播政策、公开信息、回应关切、凝聚人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发布信息不专业、回应质疑不充分等问题。本文以"风险的社会放大"为理论视角,对作为风险沟通手段的政府疫情新闻发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作为风险沟通手段的政府新闻发布,在新闻发言人行为表现、疫情信息的专业供给、公共传播的价值表达等方面存在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调整新闻发布过程中行政逻辑与专业逻辑之间的关系,实现国家与公众、行政机构与专业机构之间权力的再平衡。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环境新闻报道的公众参与及调整——环境风险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通过对2000-2010年上海环境热线网刊载的新闻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在环境新闻报道领域存在政府主导、公众"缺位"的明显不足.反观我国在环境风险控制中遇到一些现实困难,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并构建"政府-媒体-公众"三位一体的协商体制,以尽力规避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2.
作为风险社会的一项重要理念,风险沟通的国内研究刚刚起步,对其内涵界定也还比较模糊。本文回顾了风险沟通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梳理了近年来风险沟通研究的主要脉络及热点,提出了风险沟通研究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探索风险社会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论常常采用价值导向的相关框架来理解环境风险,而政府管理者却多使用技术导向的相关框架对公众实施风险传播,由此导致传播效果的受限.本研究利用舆情分析工具,对2016年4月间发生的"地下水八成不能饮用"网络舆情事件进行信息数据采集,并通过对信息文本进行框架分析,描述社会公众和政府管理者在舆情风险信息传播中所使用框架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传播目标设定、传播方法优化和传播效果拓展等在内的相应的环境风险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19):52-56
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带动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公共危机事件日渐频繁。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剖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政府新闻发布变革的背景,以大众传播学中受众分析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政府新闻发布需求的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新媒体环境下扩大政府新闻发布的公众参与进行了策略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突发事件中的政府新闻发布效果评估是目前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全面提升新闻发布绩效的重要环节.西方学者在风险社会与风险沟通、危机传播与政府危机公关、政府绩效评估等诸多方面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思路和理论框架.不同的理论架构相对于现实操作层面而言分别具有不同的关切点,风险社会与风险沟通理论着重于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警、预防与应对准备,危机传播与政府危机公关理论着重于事件进程中的危机应对与处置,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着重于事件结束后的恢复与学习效能.三个层面的相关理论共同为建构政府新闻发布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导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健康危机为例,运用量化研究的方法,研究公众的风险感知、风险传播行为的特点,以及疫情严重程度对上述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风险信息、疫情严重程度主要通过风险感知对公众的风险传播行为起作用,风险感知是该模型中多个因素对传播行为发挥作用的重要中介变量;(2)疫情严重程度对公众的风险感知和传播行为的调节作用部分被证实:疫情严重程度不同地域的公众对风险感知和参与风险传播的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且主要存在于疫情较严重和疫情最严重地域的公众之间。  相似文献   

17.
宋雪 《传媒》2019,(12):51-53
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国所有地市环保部门均开通了官方微博。以“生态环境部”微博为龙头,全国环保系统微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环境政务微博在传播政府环境政策、传递生态文明理念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传播格局变迁、政府职能转变及公众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政务微博话语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环境政务微博话语空间存在哪些问题?环境政务微博话语空间应如何转变建构路径,以重构政府环境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8.
《环境传播》(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是国际环境传播领域的权威期刊。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从发刊的2007年至2021年的621篇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并对重要文献进行研读,试图据此窥探近十五年国际环境传播研究的发展变化。研究发现:国际环境传播研究发展迅速,正在从美洲(美国)一家独大走向国家、地区多元化的格局;研究注重多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视角,呈现出跨学科合作的学术生态;气候传播、公众参与、媒介和环境话语是主要的研究主题。随着环境问题不断被重视,“低碳”“碳达峰”将持续成为受关注议题;新媒体时代带来的环境信息传播碎片化和割裂化以及网络的风险放大效应等问题,需持续关注;而发挥社会性科学议题传播中中国公众的先天优势,建构有效的环境话语体系,也是未来引导、鼓励公众参与环保事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贾广惠 《当代传播》2012,(5):106-107
随着全球自然灾害的剧增,环境风险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其中,社会力量不仅参与环境治理,还通过议题设置影响政府决策。不可否认的是,环境风险议题设置中的确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传播实践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0.
在环境风险传播中,存在着技术和民主两种取向.技术取向的环境风险传播是从物理性的、实际有形的、被量化的科学风险层面出发,对环境风险进行科学技术分析,为公众提供科学层面的风险信息,并且认为科学技术是解释、评估风险的唯一力量.民主取向的环境风险传播是从心理认知建构的感知风险角度出发,认为环境风险传播需要更多考虑环境因素和社会价值观问题,吸纳更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目标是风险沟通中的公平和正义,认为普通人的风险诉求必须得到承认.环境风险传播的两种不同取向影响着传播者的风险沟通方式和传播框架设定.前者倡导平等分享风险负担与收益,并不强调风险负担本身的减轻;后者倡导采取措施阻止强加给特定人群的环境危害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