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教师教有用的数学,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一、强化数学知识技能意识在《乘法分配律》一课教学中,有一位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幅精彩画面:"爸爸、妈妈和我在溪水边嬉戏"。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相似文献   

2.
杨发勇 《教师》2011,(27):63-63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明确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那么怎样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呢?我认为数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3.
谢君 《教师》2012,(20):81-81
由于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不少的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很吃力,提不起兴趣,进而产生“怕学”“厌学”情绪。如何能让学生从“厌学”到“乐学”呢?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索,以解决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周美玲 《福建中学数学》2003,(5):F002-F002,3
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Freudenthal提出了“再创造”的教学理念,所谓“再创造”,就是要求课程设计者和教师,不是将数学当作一个现成的体系来教,而应当在教学中充分注意,让学生通过再创造的过程来学习数学.它意在改变以往学校数学教育以教师教为主,以教师传授知识体系为主的做法,提倡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通过创造数学来学习数学. 1 为什么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再创造”的思想? 这主要是基于数学学科产生发展的自身特点以及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理念. 数学的一个特点是它有很强的结构体系,这是数学家…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的教学体会是:一“让”,二“听”,三“动手”。让,就是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听,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地、耐心地倾听同伴发言;动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的双边关系,优化教学过程,达到学好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一全三动一参与”。一全:就是课堂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三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励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一参与: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让学生参与“教”和“评”,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关系,才能让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镜头回放】“左右”教学让我们左右为难。 一次数学教研组活动中.担任过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位教师提出一个困惑:一年级下册的“左右”这一内容真难教。是左是右?不仅孩子们辨不清.作为教师,我们也是“左右为难”!  相似文献   

8.
根据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低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直观化、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好数学。如,在教学“8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弄清基数和序数的不同含义,我请第一排的8个学生站起来,让全班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同学,大家异口同声地说“8个”。我又问:“从左往右数,第8个同学是谁?”“张明!”这时我继续问:“8个和第8个有什么不同?”学生答不上来,于是我就进一步引导:“8个指的是哪些同学?第8个同学指的是谁?”这样,学生从最直观的活动中悟出了“8”和“第8”的不…  相似文献   

9.
陈晓璋 《师道》2014,(4):27-28
生本教育理念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然而,“先做”、“先学”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如何操作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巧妙地设置前置性作业.引导学生先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快乐学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0.
杜娟 《现代教学》2014,(9):65-66
我常常听到文科班学生感叹:“成也数学,败也数学。”也常听到教文科班的数学教师抱怨:“文科数学真难教!”是什么原因导致文科数学学也难、教也难呢?这是因为一些学生选择文科往往不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而是在理科上找不到自信,把选择文科作为他们的“避风港”,面对这种现状,普通高中文科生的数学教学应当如何进行呢?为此,我分别对我校2013届文科班的数学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让我对文科生学习数学的现状有了更深的思考,从中也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王俊 《江苏教育》2005,(4B):23-24
数学新课标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教师“教数学”。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把现成的数学知识“教”给学生,而应为学生提供必要材料信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所要学的知识给“做”出来。  相似文献   

12.
我在思考:数学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教知识,这在我们很多老师的答案中是毫无疑问的.学生在学校的多数时间是用于获取知识,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知识传授来开展,知识传授成功与否的一个外显标志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于是,我们就围绕知识传授、考试成绩展开教学.我也曾经为此而沾沾自喜,在一次小学毕业考试中,我教的56名学生有40名学生得了满分.然而,这样的数学教学就是成功的吗?这样的教学内容够了吗?一次调研测试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采用和学生们一起“玩”数学的策略。“玩”数学概括地说就是教师有趣味地教和学生有兴趣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才会有动力,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玩”数学是我课堂教学的口号,也是我和学生建立起来的一种默契。那么,教学中什么时候“玩”?又“玩”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教学理论中,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这个观点。其本质就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形成独立探索的学习能力。对于中师生来说,这种能力犹为宝贵。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让中师生学好数学,会学数学,实现中师数学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目的呢?习惯地,我附总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到学不好数学的学生身上,从差生身上,从差生的角度去探讨更好的教学。我以为,在中师我们完全可以从优秀学生的学法上去总结从而找到好的教法。学法和教法的和谐结合,才会有好的教…  相似文献   

15.
教师观点 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教师 唐燕: 原来我一直对“学生评教”不太以为然,认为学生不能评出个什么道道,特别是小学生,可学校的一次“评教”活动,让我有了新的认识。那一次,“评教”问卷中有这样一题:“你最喜欢哪位老师?为什么?人无完人,这位老师肯定也有不足之处,你能帮助指出来吗?”  相似文献   

16.
观察当前的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形式化的数学教学仍然存在,如把课堂当成戏台,学生成了教师表演的道具。那么,数学应如何教?基本准则是让学生感到课后有收获,让教学落到实处。终极目标是学以致用,学会创新。  相似文献   

17.
岳宏琰 《现代教育》2013,(6):124-124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有种“举轻若重”的体验:教材驾驭熟练、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努力,可是学生的学习效能却很低。溯本追源,在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缺少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正能量呢?——给数学一个支点,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几点“增趣”的尝试,取得良好效果。一、“给努力一点时间”:慢生趣美国数学家波利亚就曾说过:“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学生的成长是“三分教七分等”。只有在体验中得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的,才具有生长性;也唯有在体验中,学生才能慢慢“咀嚼”出学习的乐趣来。  相似文献   

18.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这种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独迂地、创造性地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数学教学中要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数学呢?我根据几年来数学教学中的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能力。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一、学生仿教师演示操作。如什么是“横截面”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时,我让学生用黄泥按教师要求做成不同的柱体。首先由我动手将底面是梯形的柱体用刀横切下去,让学生  相似文献   

20.
如何看待学生的过错,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更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许多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言外之意学生犯的错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捉摸。许多教师每当谈起学生就说:“这届学生比上届差多了。”学生真得越来越差了?越来越让教师无策了吗?一次课堂上意外的小事让我改变了对学生的看法,我们的学生依然是可爱和可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