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城市居民闲暇生活方式与闲暇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冬梅 《教育导刊》2001,(15):19-21
生活方式就是“吃、喝、玩、乐”和“衣、食、住、行”的方式。但人作为一个复杂的机体,不仅有复杂的生理机制和生理需要,而且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社会需要。因此社会学研究中的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活主体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全部活动的稳定方式,即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可分为: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人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闲暇生活质量的要求日渐提高,闲暇生活方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环境正在急剧发生变化: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人类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群体,它通过“教育”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选择性地传递有益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明。因此对于今天出现的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这一概念已成为当今社会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数字化的革命正在彻底改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人类的生存成为一种崭新形式的数字化生存。在数字化的浪潮下,仿佛在一夜之间,以“比特”为载体的数字信息技术突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衣、食、住、行、娱乐、发展。  相似文献   

4.
最有价值的教育学是与人类幸福相关的教育学,表现在:它是成为人类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的教育学;能够在对生活的直观中,深度介入人类生活,创新生活意义:既能面向人类的幸福,也能直面人类的苦难。教育学的幸福观与对教育的理解、与教育对生命的态度有关。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5.
需要是多样和变化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喜欢新的事物,追求新的体验,厌倦生活的一成不变。因此,为了发展爱情、促进婚姻家庭明,夫妻就必须在生活的内容、方式方法上不断地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6.
健康生活方式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类活动的全部,这种生活方式也可理解为“和谐式生活方式”或“生态型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内容应以健康的教育理念,依据社会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及所关心的问题从人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及社会中人的和谐诸方面思考,构建一个有针对性的幼儿园生活方式教育内容网络,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引导幼儿形成一个整合的生活方式概念,最终以一种健康的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7.
造物设计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之中,就此而言,人类文明的一切产物无不是设计的成果,只要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造物设计,各种各样的造物设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又是变更生活方式的物质手段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刘山珍 《教育现代化》2005,(12):114-115
一、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图景 数字化生存.实际上是人类有了一个新的虚拟的数字化活动空间。数字化生存的本质是生存、活动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人.借助于“数字化”构造一个“真实”虚拟的而非想象虚假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平台。人们在“虚拟空间”(或者说“虚拟平台”)中的信息传播、交流与交谈的行为。便是数字化生存。实际上,数字化生存从更为广义的视野去解释.是主体生存与客体对象之间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或虚或实在生存的意义上与数字化的关联。这就是说。数字化生存所表述的就是数字技术革命同人的生存方式变革的内在的联系和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9.
网络创造财富,给现代青年人心目中矗立了新的英雄模式,创造了有史以来全球信息交换无与伦比的速度,这些都是网络带给人类生活现实性的变革。此外,网络以独具的虚拟方式在虚拟空间中形成对于现实性来说不可能的可能性,进一步形成梦幻的、在现实性范畴框架之外的虚拟,否定了我们以往一切从现实性出发的传统的思维方式,统一性原则无可奈何地破缺了;同时,虚拟是一个新时代的新的生活方式的出发点,将形成人类的各种关系的变革。可以说虚拟使我们面对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生存革命和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进入了新的时代———信息社会,现代信息社会通过新工具、新方式和新理念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思维空间。“而正是这种新的极大的思维空间,构成了人类发展的新的平台,成为了新的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按照目前比较通俗的语言,这样一种作为现代社会的平台和重要标志的思维空间,也就是信息世界中所谓的虚拟空间。”[1]可见,人们生存和活动的空间已经不再局限于物质空间,而是扩大到了广袤的虚拟空间———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的数字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令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它能使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  相似文献   

11.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12,(19):19-22
若说道德可教,那么教的方式一定是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只能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而不能是学科化、知识化的。这样,人们往往把生活德育理解为一种模式,仅仅认识到“生活”与“德育”之间的一种工具性关系。其实,“生活”与“德育”具有一种本体性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基石,本真的德育就表现为一种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并不是要人们把德育直接搬到日...  相似文献   

12.
最有价值的教育学是与人类幸福相关的教育学,表现在:它是成为人类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的教育学;能够在对生活的直观中,深度介入人类生活,创新生活意义:既能面向人类的幸福,也能直面人类的苦难。教育学的幸福观与对教育的理解、与教育对生命的态度有关。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新技术的产生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网络已经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平行性、全球性、多元性、自由性、共事性、平等性的特点,对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济洲 《教书育人》2006,(12):11-13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享受现代化进程中丰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却普遍感到精神家园的迷失和道德的滑坡。在物质繁荣的光环笼罩下,人们对价值的终极关怀的追求和健全人格精神的渴望已被世俗享乐所取代。于是“我们知道人制造的是什么,但我们不知道人是什么…或者说,现代人的悲剧在于人是这样一个存在:他竞忘记了‘人是谁’”。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人类原有的社会空间,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大地改变、扩展与延伸。作为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广大青少年学生,计算机网络这一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娱乐的方方面面,给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生活支持和娱乐环境。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作为涉世不深、  相似文献   

16.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课程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校本教研制度的确立也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制度保证。在学校倡导校本教研的时候,叙事研究成为了一线教师所青睐的一种“平民研究方式”,有的人认为,“叙事研究”,只是一种研究方式或研究方法而已,然而,笔者觉得,“叙事研究”也是一种研究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它的兴起为教师在思考中生存,在生存中思考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叙事研究的兴起正逐渐在改变着教师的研究方式、思考方式和生存方式,也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化走向的逐步形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试论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生活意义、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旨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完满精神世界的过程。课堂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建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给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文化传统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据统计,截止2000年底,中国网民已达2250多万人,其中大学生是最具活跃性的群体。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影响着今天大学生们的思想、情感、认知、心理、学习和生活。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由于互联网技术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它给大学生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其深度和广度是无法估量的。但概括起来说,可以从这样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出一种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生活方式并存的样态,居于主流地位的则是源于西方近代且在现代不断得以强化的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生活方式虽然对于人的物质生活状况的极大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快速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同时也造成人的需要的严重扭曲、人及其消费的异化,以及伴随生态危机而来的人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鉴于此,人类的现代生活方式必须实现生态化的转型。当代社会既具备实现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型的认知、价值和物质技术基础,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障碍。  相似文献   

20.
和为贵     
长期以来,“和”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生存境界。王夫之在《周易外传·说卦》中所说:“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自然界是如此,人类生活、社会生活也不例外。人们需要在和颇悦色中交往,在和蔼可亲中相处。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将促进我们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