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生评教制度在高校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并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正确恰当地使用学生评教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过分强调它的作用及不恰当地滥用,则无疑会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结果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校的进一步发展。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工作经历和教学管理工作经历,论述了生评教制度的意义和如何正确使用生评教的结果,并指出了目前该制度中的主要不足之处,对进一步完善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参与积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各大高校均采用了"生评教"的教学管理手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综现我国高校"生评教"的实践,其往往忽视了教师对评教的主动参与,教师被动地、强制性地参与评估,以致对"生评教"制度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于消极对待,这严重影响了该制度效果的发挥.本文从提高教师参与者积极性出发,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3.
学生评教是教学的一个固有的部分,经历了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的过程。制度化的学生评教需要反思。学生评教制度的不完善及其实施过程中的变异,导致了高校学生评教还存在目的错位、内容不合理、方法不全面、结果不客观等问题。通过确立发展性评教目的观,确立师生双向的评教主体观,建立激励机制等,可以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消除制度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学生评教的积极功能,减少制度化学生评教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评教制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评教是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自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来,西方和我国学生评教制度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开创阶段(萌芽阶段)、正规化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和深化发展阶段(21世纪发展新阶段)。学生评教制度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反映出:评教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角逐及矛盾的变化。对比西方学生评教制度,我国大学生评教制度有其不足之处,因此,以人本管理理论为指导,从评教利益相关者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协调学生评教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来完善我国大学生评教制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上海地区12所不同类型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到了四个方面的信息:大多数师生对"生评教"活动的必要性、目的或标准有较好的了解或认识;评教以网络方式为主,纸质问卷为辅;大多数学生认为"生评教"不至于影响师生关系,他们以教师授课水平为依据评教,多数教师认为"生评教"结果较为客观;大多数师生认为"生评教"对改进教学工作具有积极作用,并且教师会依据评价结果自觉改进教学。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生评教"的现状,可以得出如下建议:在网络评教的基础上,应建立集中的评教机制,以提高评教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学校领导应更新观念,确立学生在"生评教"中的主人翁地位;在"生评教"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生评教"结果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一项根本制度,它的建立使学生拥有了表达教学意愿的常规渠道,有助于高校树立服务学生的办学宗旨。我国高校开展学生评教工作的时间不长,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学生代人评教、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评教结果被误用、制度设计存在漏洞等问题。为此,应从树立正确的学生评教观、构建科学的学生评教制度、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方面,改进我国高校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促进教师业务发展的一项措施,"学评教"制度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推崇,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矛盾和争议。事实上,"学评教"的自身质量受制于一系列的内外因素。通过对某校H老师个案经历的深度"叙事",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学评教"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学评教"制度改进和高校教师教学业务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校"生评教"结果的处理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校的“生评教”工作不是以获得结果而告终 ,更重要的还在于对“生评教”结果进行合理处理和利用 ,才能对教学和相关的管理工作产生积极意义。本文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完善教学管理工作、促进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几方面 ,探讨了如何合理处理和利用“生评教”结果  相似文献   

9.
学生评教是国内外高校开展教学质量监控最普遍、最典型和最重要的抓手,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一直倍受教育界关注。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学生评教工作普遍存在思想理念落后、组织管理粗放、制度导向错位等问题,在指标设计的科学性、评价数据的可靠性、结果利用的合理性等方面面临诸多困惑。"以学生为中心"为改进学生评教提供了明确导向,要求学生评教指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评教组织方式利于学生参与、评教制度设计引入学生决策、评教结果聚焦学生发展。新时期,高校在学生评教工作中应认真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诉求为根据科学研制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以方便学生为原则全面改进评教组织管理工作,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全面优化学生评教制度设计,切实提高学生评教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首先对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认为我国“学生评教”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集中于“学生评教”的可行性、信度与效度等方面,二是在于如何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等方面;其次,进一步展望了“学生评教”研究的未来走向,认为未来该领域研究将重点集中于“学生评教”的制度构建、指标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对高校学生评教信度和效度的反思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由于高校教学管理观念上存在误区、学生评教制度设计不合理、学生评教组织过程不严密、评价主体参与不足、评价结果处理不当、学生评教未能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等原因,被广泛应用的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简称学生评教)在实践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正确认识学生评教工作,建立科学的学生评教制度,正确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关注学生评教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以提高学生评教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各高校实施岗位聘任制度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评教工作的现状,介绍了评教工作的实践情况,指出了评教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对高校的评教工作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生“评教”是为了从学生的角度检查教师的工作情况,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目的。学生评教制度运用得当,可以产生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正能量。然而,时至今日,学生评教制度如何实施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仍困扰着众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校学生评教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对评教目的不清楚、对评教量表不理解和对评教结果不知情等。对此,应采取适度参考学生意见来制定评教制度、大力宣传和指导学生评教、立足学生构建评教指标体系、采用学生能全面把握的评教内容、合理公布客观真实的评教结果、回归学生评教的真正价值旨归等措施来提高学生评教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评教"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管理手段,也逐步被采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综观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的实践往往忽视了教师对评教的主动参与,教师被动地、强制性地参与评估,造成部分教师对"生评教"制度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于消极对待,严重影响了该制度效果的发挥。本文从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出发,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美高校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准备、实施、结果反馈和利用的比较分析,提出了美国“生评教”工作给我们的几点启示,以提高我国高校“生评教”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学校评教工作一般由部门独立负责,缺少从全局角度建立学校级的评教工作流程、制度和评教成果所认证的权威应用系统。为了对评教信息化进行突破和创新,以适应校级评教工作的需要,高校综合评教系统以动态、开放、可扩展的设计思路为指导,采用先进的开源框架技术,集评教基础数据预处理、系统管理、指标体系管理、试卷管理等功能于一体。  相似文献   

18.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学生评教工作的具体做法是: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和评教指标体系,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教前对学生进行分层动员和培训;评教时由监督员与学生信息员一起深入计算机房对学生进行指导;网上评教结束后,采取计算机与人工相结合的统计方式对评教结果进行整理分析;评教结束后,做好信息反馈工作;评教结果与教师年末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挂钩.评教结果由督导室存档.  相似文献   

19.
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学质量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在学生评教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学生给教师打分随意、评教制度设计不合理、学生参与度不高等有待改进的问题,致使评教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评教观念,构建科学的评教方法,保障教师和学生在评教中的权益,确保学生评教结果的公正客观,从而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日益规范化,许多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较高要求,学生评教也得到重视。但实施学生评教制度却存在风险。通过对学生评教制度风险因素的分析,寻找风险的导火索,发现风险扩散的不良影响,探寻控制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