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     
<正>一直对《江苏教育》情有独钟,尤其喜欢其教育管理版的几个栏目,如"高层吹风""教育研究""管理智慧""观点参考""问题讨论""成长故事"。你会从一篇又一篇文章里感受到《江苏教育》向着太阳奔跑的姿态,也会感受到他们"以智者的眼光观照教育现象,以仁者的胸襟关怀教育民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2015年第2期"案例评析"《透视家庭教育中的非理性因素》选点  相似文献   

2.
【教材简析】《太阳》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科普小短文,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一些特点以及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语言通俗、明了,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并列式"的结构,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以"总分式"的结构,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宋小兵的歌     
申溪 《儿童音乐》2008,(3):81-81
宋小兵——青岛市小海燕艺术学校校长,一何默默耕耘的出色的儿童音乐作曲家。宋小兵创作了很多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歌曲:《祖国的孩子》《童心世界》《太阳少年》《可可西里》等等。这些歌曲曾分别获得文化部"蒲公英创作金奖""群星奖",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全国少儿最喜爱  相似文献   

4.
《同学少年》2015,(3):54
<正>鄂温克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时间与季节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与划分。鄂温克人主要靠太阳和星星来计时。白天按"天刚亮""太阳出来""太阳到西南""太阳要落了"等来计时。冬天夜里主要观测星星而将夜分成"三星出来""三星偏西""三星要落"三段时间。狩猎地区的鄂温克人,把太阳正南时叫"找狍  相似文献   

5.
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人物横光利一初期作品皆体现了其家庭因素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初登文坛的中篇小说《太阳》中,女主角卑弥呼的形象塑造。但是深入论及《太阳》时,人物相关的心理因素清晰可见,例如"嫉妒""怨恨"及"宿命"等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横光利一注重作品中的心理因素描写,不仅是延续日本传统文学的特色,也为其日后转战新心理主义做好了铺垫,最终成就了横光"小说之神"的称号。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9,(2):65-71
贵州契约文书数量众多,词汇丰富。如"栽手""栽主""佃主""当主""借主""断主""补主""塚""棺""墱""坉"等11例词语或其新意义在《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大型辞书中未见收录。训释这些词语,对于《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编纂修订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9月起,《江苏教育》正式改版为周二刊。改版后的《江苏教育》将在每月15日出版"教师发展"专版,致力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理念引领和方法指导,为教师教育工作提供学术研究和经验交流的平台。《江苏教育》(教师发展)开设有"视点""独家策划""政策解读""名家视线""发展论坛""经验荟萃""观点参考""问题讨论""方法指导""阅读推荐""成长故事""呼唤名家""职业心得"等栏目。《江苏教育》(教师发展)现公开征集稿件,征稿  相似文献   

8.
韩长代  杨雪霞 《初中生》2012,(13):50-51
正地震,不仅仅是发生在地球上,在太阳、月亮和别的星球上也会有类似的现象发生,它们分别被称为"日震""月震""星震"。太阳发生剧烈的震动,被称为"日震"。1962年,科学家发现了太阳的表面上下震动,一次上下震动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的"大人""小人"神话,承袭《国语》记载的"防风氏""僬侥氏"之说,奠定了二者在先秦文献中的生成基调。《国语·鲁语》作为春秋、战国时人对"大人""小人"诸事的言说总纲,记载着时人对二者的印象,一是"大人""小人"的身高位列两级,为长短之至;二是来自外域。同时,亦载录其诸多称名、历史迁变等,为"大人""小人"在诸种文献中身份的嬗变奠定基础。《春秋三传》以"长狄"为外域民族,在历史与神话的二元交互中,各叙其事。《庄子》《列子》以"任公子""龙伯国大人""僬侥国小人"创制寓言,阐发哲理。《楚辞》以文人的浪漫主义想象,打造"长人"意象,彰显神话仙话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9月起,《江苏教育》正式改版为周二刊。改版后的《江苏教育》将在每月15日出版"教师发展"专版,致力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理念引领和方法指导,为教师教育工作提供学术研究和经验交流的平台。《江苏教育》(教师发展)开设有"视点""独家策划""政策解读""名家视线""发展论坛""经验荟萃""观点参考""问题讨论""方法指导""阅读推荐""成长故事""呼唤名家""职业心得"等栏目。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2月15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14年十大流行语","顶层设计"位居榜首,"新常态""打虎拍蝇""断崖式""你懂的""断舍离""失联""神器""高大上""萌萌哒"入选,而关注度较高的词语"任性""森么愁森么怨""也是蛮拼的"等未上榜。《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介  相似文献   

12.
富世平先生的《北山录校注》虽对唐神清《北山录》进行了系统的校注,但智者千虑也有一失。其间仍然存在诸多有疑误的字词尚未点校,甚至点校错误,如"牝牡""去""毗频""岢""伊""襄""经""於""斁""皃""讃""免""眦睚"。对这些疑误之处的进一步考证和补充,将有助于读者正确理解《北山录》的文意,同时也能为其他学者研究《北山录》及其校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卢锡泽 《新作文》2022,(1):56-57
一、读《庖丁解牛》也,非《养生主》也 我们学习《庖丁解牛》,印象深刻的有"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有庖丁"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解牛神技;有庖丁解牛的"三种境界";有超越技艺层面"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美国教育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特...  相似文献   

14.
正【现象描述】《燕子》是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作家郑振铎的散文《海燕》。课文以烂漫无比的春天为背景,描写了燕子的外形以及飞行、休憩的姿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一位老师执教《燕子》第二自然段时,她首先引导学生圈画出第一句话中的"轻风""细雨""柔柳""花""草""叶"等春天的景物,然后抓住"微微地""如毛""千条万条""红的白的黄的""青的""绿的"等修饰词和"吹拂""洒落""聚拢""形成"等动词,想象烂漫无比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5.
《阿房宫赋》(见粤教版《语文》必修2)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在教学中颇有争议。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语文》必修2第97页对"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的注释是"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基本上也是沿用了这种说法。按照这一说法,此句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名词应该有四个活用了,至于哪四个活用,又是如何活用。  相似文献   

16.
《太原大学学报》2020,(4):103-107
<正>《聂隐娘》一文,出自于唐代裴铏的《传奇》(一说出于袁郊的《甘泽谣》),《太平广记》将它归于"豪侠"一类,所谓的"豪",可以依其字义,指涉多种不同的层面,但其中"豪"所涵纳的巨大影响力,如"豪强""豪雄""土豪",与其不受常规检束、任性而为的行事风格,如"豪放""豪迈""豪夺",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太平广记》收录的篇章,从汉末到北宋皆有,但"豪侠类"4卷25篇,除了  相似文献   

17.
"牴牾",《汉语大词典》释"抵触,矛盾",后引申为"用言语顶撞,冒犯"义。但在历代文献中,"牴牾"还可解释为"物体之间的碰撞,冲撞""不顺,坎坷"义,《汉语大词典》未记载。此外,通过对文献词典的收集,发现"牴牾"还有"柢梧""抵梧""抵捂""牴梧""抵忤""抵牾""抵啎""牴啎""抵啎"几种变体,均有历代文献为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地域文化研究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巴蜀""齐鲁""燕赵""吴越""荆楚""岭南""关中"等代表各自地域的文化符号相继应运而生。关于东北这一地域的文化命名虽然有过讨论,但始终没有达成统一,如"关东文化""东北文化""白山黑水文化""辽海文化""辽东文化"等。尤其是"辽海"文化中"辽海"一词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经考证"辽海"一词的渊源并非是学术界已成定论的源于《魏书》的观点,而是源于《后汉书》或《三国志注》二书。此外,在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内有金代明昌年间宋人张绍所撰写的碑文中发现了"辽海"的字样,这是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9.
《梦溪笔谈》是宋代笔记中之集大成者,其内容闳博,语料丰富,集中体现了宋代语言的特点,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选取《汉语大词典》未收的若干词条如"媚赖""萦缕""荒孱""臆计""意凿""造送""柔薄""无虑""充折""详具""坏陷""冥造""光厚""猥至"等进行考释,以有助于《梦溪笔谈》的词汇研究和相关辞书的编纂修订工作。  相似文献   

20.
元明时期是汉语词汇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考察了几组代词在《古本老乞大》《老乞大谚解》和《训世评话》中使用情况,结果发现元明常用代词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变化:元代常用人称代词"俺""咱""我们""恁"在明代分别被新的常用代词"我""咱们""你"所取代;元代常用指示代词"这""那"在明代完全取代了"阿的""兀的""兀那",继续成为明代常用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