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浅谈屋面雨水利用工程的初步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屋面雨水利用设计的过程、降水量设计标准、主要构筑物如初雨池、蓄水池、连接明渠的确定,雨水收集过程及雨水利用效益。屋面雨洪利用不仅是开发利用雨洪水,对削减洪峰流量,保障城市防洪安全起作用,对改善水环境意义更为重大,应积极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2.
雨洪资源利用就是把从自然或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集中和储存,它不仅可解决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它还可以减轻缺水城市日显巨大的自来水的供水压力、路面积水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节水是绿色校园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校园内可收集利用的水资源丰富。分析了某绿色校园建筑中水和屋面雨水联合利用方案,通过水量计算和平衡分析,建筑中水原水量和屋面雨水径流量之和大于冲厕用水和景观绿化用水量,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对此工程实际中中水及雨水联合利用的设计方法介绍,以期为其他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郑州海绵城市雨水资源作为研究方向,探讨雨水径流系数对雨水利用方面的影响程度。首先,给出径流系数概念,根据降雨与径流的关系获知影响径流系数的主要因素为降雨、产流及汇流,同时利用上述关系可将径流系数具体区分为雨量径流系数及流量径流系数,其中前者包括瞬时雨量径流系数、场次雨量径流系数和年平均雨量径流系数,后者包括瞬时流量系数和峰流量径流系数,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提供理论支持;其次,采用极限强度法对降雨初期弃流雨水量进行分析,提出雨水储存池容积计算法,对集水量、用水量等各种水量进行计算,从而达到雨水水量利用平衡的效果。实验表明,利用径流系数可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城区雨水利用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世界范围内快速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缺水、水污染、洪涝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实践证明实施雨水利用是解决城市水问题的有效手段。北京市属于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下的资源型重度缺水大都市,水问题可以概括为水少,水多,水脏。本文阐述了城市雨水利用的内涵,探讨了城市雨水利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将北京市雨水利用分为3个发展阶段,起步探索阶段(1981年~1999年),深入研究与示范工程阶段(2000年~2005年),大范围推广实施阶段(2006年至今)。北京市2007年共完成267项新建雨水利用工程,雨水利用主要包括三大主要类型(集蓄、渗透、综合利用);空间分布特征表明,郊区多于城区,郊区以蓄水池为主,城区以入渗为主;成本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动态收益/费用比值α(EV/PV=2.81)大于1.0,雨水利用综合效益非常显著。最后,通过对北京市雨水利用情况的分析,认为雨水利用过程中还存在“四多四少”问题,即行政命令多,市场调节少;利用的“点”多,“面”少;关注“量”多,“质”少;宣传多,规范少。因此,在今后的雨水利用中,需要加强经济杠杆调节的力度,注重雨水的联合利用和水质控制,完善雨水利用相关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6.
李刚 《科技通报》2012,28(8):198-200,204
以济南市某居民小区生活杂用雨水利用为例,对生活杂用雨水的利用规划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般小区的生活杂用雨水利用规划模式.即确定收集雨水的范围,对规划区雨水的资源潜力和杂用水量进行分析,再选定蓄水池的容积,选择合理的雨水净化方法和合理的集雨设施布置,最后对规划区域的生活杂用雨水利用工程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水资源匮乏和恶化的严峻现实出发,首先梳理了基于水利用范畴的城市发展演变,强调了景观设计在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分别从雨水收集利用的源头、传输过程和终端3个方面提出了适合中国城市发展的雨水资源化景观模型。通过小区景观雨水系统分布平面图,清楚直观地展示了屋顶花园、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被浅沟和景观湖的配置,实现了城市雨水从源头、传输到终端的全过程利用。然后,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的角度分析了景观雨水系统的综合效益。为了验证城市采用景观学方法后雨水资源化的综合效益,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Vague集理论进行有效评价。最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从而为改进城市雨水资源化指明了方向,避免市政雨水工程的盲目无序建设,更好地节约城市水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蒋涤非  邱慧  易欣 《资源科学》2014,36(1):65-74
从水资源匮乏和恶化的严峻现实出发,首先梳理了基于水利用范畴的城市发展演变,强调了景观设计在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分别从雨水收集利用的源头、传输过程和终端3个方面提出了适合中国城市发展的雨水资源化景观模型。通过小区景观雨水系统分布平面图,清楚直观地展示了屋顶花园、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被浅沟和景观湖的配置,实现了城市雨水从源头、传输到终端的全过程利用。然后,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的角度分析了景观雨水系统的综合效益。为了验证城市采用景观学方法后雨水资源化的综合效益,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Vague集理论进行有效评价。最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从而为改进城市雨水资源化指明了方向,避免市政雨水工程的盲目无序建设,更好地节约城市水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屋面雨水水质较好,又便于收集,是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重点对象.但屋面积累的污染物和一些屋面防水材料的渗出物也会产生污染,影响屋面雨水径流水质.本文通过对不同的降雨量、降雨强度、两场降雨的间隔时间、屋面材料、空气污染程度对雨水水质的影响观测,对郑州市城市屋面雨水水质进行分析,得出屋面雨水水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较大,并总结各因素对其影响规律,为雨水径流水质的检测、定量分析及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雨水按其来源可分为屋面雨水和地表径流雨水,相应的雨水排水系统主要包括建筑物的雨水管道系统,居住小区或工厂雨水管道系统,街坊和街道雨水管道系统,排洪沟和出水口等。雨水管渠系统的任务就是及时地汇集并排除暴雨形式的地面径流,防止城市居住区与工业企业受淹,以保障城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生产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11.
干旱半干旱过渡带是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和脆弱地带 ,气候的波动性和人口压力是生态脆弱的根本原因 ,干旱和半干旱区交界线在丰枯年份的空间摆动幅度最大达 1 1 0— 1 30km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该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限的降水资源是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也是可以通过人为措施开发利用的水源 .集水技术操作简单 ,适应性强 ,费用低 ,开发潜力大 ,从事的生产领域广泛 ,采用这种技术可以建立新的农业生态系统并改善该区生态环境 .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区过渡带降水的时空变异性 ,确定了 2 5 0mm降水量线在丰枯年份的空间摆动幅度 .通过野外径流观测试验 ,系统研究了雨水集流系统集流面的产流特征和集水效率、水质和集水的高效利用 ,并为脆弱区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小流域微型生态雨水集流模式 .  相似文献   

12.
刘慧娟  卫伟  王金满  陈利顶  姚磊  董博昶 《资源科学》2015,37(11):2219-2227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直接改变了城市下垫面,造成城市水文循环条件的极大变化。研究地表产流在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变化过程将对城市防洪减灾及雨洪有效利用提供重要启示。本文基于人工降雨和城市下垫面模拟技术,探讨城市典型下垫面类型(不透水面﹑绿地及透水砖)及不透水面分布格局在两种雨强(0.29mm/min和0.56mm/min )条件下的降雨产流过程。结果显示:雨强及下垫面条件对产流效应及径流变化过程均有较显著影响。表现为:①雨强越大,产流时间越短,产流总量及稳定产流量越大;②低雨强条件下,绿地及透水砖间的截流能力差异较小,随着雨强的增大,两者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均明显优于不透水面。三种下垫面的产流效率表现为:不透水面>透水砖>绿地;③同种雨强条件下,三种不透水分布位置间的产流效应差异显著,下部不透水的小区地表积水较快,而小区上部不透水时产流较慢,具有很好的截流效果。该结论不仅能为城市雨洪有效利用与灾害防控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为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廖显春  夏恩龙  王自锋 《资源科学》2016,38(10):1935-1947
城市水资源短缺已然成为中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在气候变化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剧。本文采用2002-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递进阶梯水价对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影响。计量结果表明,在统一水价制度框架下,水价的提高确实能减缓用水短缺,但由于水价缺乏弹性,统一水价调节用水的功能有限。此外,进一步实证研究显示,已实施阶梯水价的城市比统一水价的城市能减少16.58%水消耗。除价格因素之外,实证发现,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总人口数、从业人员数占比、年均降雨量以及年平均气温导致了家庭水消耗增加,而受教育程度和人口的聚集导致家庭水使用量减少。以此为基础,本文设计了四级阶梯水价。通过构建非线性预算约束的家庭经济模型以及家庭福利分析,结果发现,采用四级阶梯水价比国家发改委(NDRC)的三级阶梯水价不仅能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而且预测得知可提高低收入家庭福利为107.6元。  相似文献   

14.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作物生产水足迹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盖力强  谢高地  李士美  张彩霞  陈龙 《资源科学》2010,32(11):2066-2071
水足迹概念将水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是当前测度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理想指标。本文借助水足迹的概念,计算了华北平原地区(河北、北京、天津)小麦、玉米的虚拟水含量及其生长生产水足迹,并就绿水的重要性和灰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华北平原主要地区小麦虚拟水含量为1.054m3/㎏,生长用水以蓝水为主;玉米虚拟水含量为0.808m3/㎏,生长用水以绿水为主;小麦生产水足迹为172×108m3,其中绿水足迹30.85×108m3,蓝水足迹102.5×108m3,灰水足迹38.65×108m3;玉米生产水足迹为173.07×108m3,其中绿水足迹101.06×108m3,蓝水足迹26.92×108m3,灰水足迹45.09×108m3。通过分析表明:绿水在当地农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绿水的使用与作物的生长特点及作物生长周期有关;小麦、玉米总水足迹约为当地水资源总量的2.2倍,减少小麦、玉米作物生产水足迹对华北平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雨水集蓄的若干立法设想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缺水地区人民的雨水集蓄权是一项基本的生存权,属于水人权范畴;人们取得雨水的方式应该是先占,雨水收集人对雨水行使完全的所有权全能;集蓄雨水具备了市场化的基本前提。在现阶段,雨水集蓄的技术理论和实践已经能够相当完善,但是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雨水集蓄的上述若干特征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和体现。  相似文献   

16.
北京建城区公园绿地的房产增值效应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宾  张彪  谢高地  张灿强 《资源科学》2012,34(7):1347-1353
本文首先采用问卷调查获取了北京城区15个公园周边76个居住小区的房地产资料,然后采用享乐价格法分析了公园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距离及其增值系数,最后基于北京市2009年第七次园林绿化资源普查数据,评估了建成区1.81万hm2公园绿地对周边土地增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北京建成区,公园绿地能明显影响附近房地产价格,平均增值系数达10.9%,不过这种增值作用仅能影响到距离公园1.38km内的居住用地。据此推算,北京市建城区公园绿地能够促进12.56万hm2土地升值,增值的总价值为55.02亿元/a,约合单位面积公园绿地增值43.79万元/(hm2a),相当于特级绿地养护管理标准的2倍多(15元/(m2a))。该研究对于揭示绿地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以及建设管理决策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1910年代、1950年代、1980年代的地形图和2000年代的航空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数字化和人工解译,获取了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面积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从1910年代的125.25km2增长到2000年代的456.88km2,净增长331.63km2,增长率为264.77%。不同时段地表水体的变化特征各不相同。1910-1950年代,地表水体面积的增加以河流为主,河流面积增加了41.14km2,占水体增加面积的83.7%;1950-1980年代,水库和坑塘的面积增长最为显著,分别增长了152.98km2和101.88km2;线状水系密度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沟渠密度的增加。1980-2000年代,北京市地表水体的面积增加了76.32km2,但是水库面积缩减了24.2%。北京市地表水体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降雨、地表水资源开发、用水以及水环境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治中农民居住方式变化的生态环境行为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会广  李浩华  张耀宇  邹伟 《资源科学》2013,35(10):2067-2074
土地整治带来了农民由分散到集中的居住方式变化,由此也对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本文基于南京市高淳县、溧水县以及六合区18个村183个农户的调研数据,分集中居住(10个村,101个农户样本)与分散居住(8个村,82个农户样本)两个组,并运用描述性分析、对比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对集中居住区与分散居住区农民生态环境行为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 土地整治中农民居住集中化,与此同时其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行为方式也出现了与分散居住区农民显著不同的变化.集中居住区农户与分散居住区农户相比,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置方式、能源及户厕使用种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集中居住区农户生活废物废水的处理方式得到好转,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因下水管网建设不完善或缺少处理设施,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大多集中后外排,这种排污模式对社区外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使农民生活排污的外部性影响由社区内转变为社区外.这对今后改进土地整治工作而言,必须考虑到农民居住方式变化的生态环境行为效应.在相应评估基础上的土地整治才能处理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之间的关系,对三生空间格局的优化才具有真正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城市面临着干旱缺水、洪涝、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等严峻问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城市雨水利用的基础上,提出运用生态设计的方法来解决城市雨水利用问题,通过开发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和针对雨水源、流、汇三个过程的生态设计,尽可能减少人为开发对场地水文过程的影响,实现雨水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硬化地表面积的增加,城市降雨径流过程已发生明显变化,导致洪涝问题突出。城市雨洪模拟是当前城市水文学研究热点和难点之一,也是城市洪涝防治、海绵城市建设评估的关键技术手段。本文选取北京市未来科技城为研究区,利用SWMM模型构建城市雨洪模型,模拟不同降雨条件下地表和管网径流过程;依据不同场次雨型设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对应的降雨过程,并驱动已构建的雨洪模型,评估现状地块下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实现情况;据此,提出不同海绵措施的空间布局以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结果表明:城市雨洪模型模拟精度较高,洪峰流量误差在8~26%之间,而峰现时间误差为-8%,-1%和0。现状地块条件未达到北京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80%);采用在道路、建筑和绿地分别增设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和下沉式绿地,并分别按20%,40%和40%的方案比例分配时研究区90%的地块均可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还增加1.79万m3可利用水量。本文既可为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评估提供参考借鉴,也可为城市海绵措施布局优化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