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现代曲棍球运动中.对抗越来越激烈。对运动员来说,训练或比赛的强度不断加大,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于机体承受的能力。而产生的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是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所引起的机体机能的变化。这就是经常所说的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2.
在田径长跑运动训练中,为了使运动员获得更好的成绩,就必须运用大强度、大运动量、长时间的运动训练方法,而训练又给运动员带来了一定的疲劳,经常会出现全身无力,反应迟钝,运动能力下降等身体反应,这是由于长时间从事激烈的大运动量训练所产生的运动性疲劳。1983年在第5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值得注意的是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运动,而不是疾病、药物、环境和营养等因素,运动能力下降是暂时的,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通过调整和适当的休息即可使运动能力得到恢复,甚至会超过原有水平。如果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会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引起身体某些器官的病变而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与运动训练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体育课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在体育教学日趋科学化、规范化的今天,体育课运动量的合理安排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运动量就是学生做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它与运动的强度和密度成正比。运动生理学表明:“机体对刺激作用的反应从属于所受刺激的性质、强度和密度。弱的刺激不能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而太强的刺激则有破  相似文献   

4.
正确对待和尽快消除疲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疲劳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后出现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也就是机体超过正常运动而严主的暂时性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是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进(亏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时所引起的不可避免的身体机能的变化。在运动训练中大家统称为疲劳反应。“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这是教练员们常说的一句话,所以产主疲劳是训练的正常反应,不必担心,更不可怕。对于疲劳,有的教练员认为:“疲劳是检查训练效果的一个标志。”训练和恢复是一个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恢复过程的性质既可以促进运动能亢的提高,也可引起运和能亢的下降。所以消除疲劳…  相似文献   

5.
运动与疲劳     
鲁凌朔 《精武》2012,(4):8-9
对运动员来说,参加训练或比赛是常有的事。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于机体承受的能力,而产生的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是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所引起的机体机能的变化。这就是经常所说的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6.
疲劳与恢复     
今天,大强度的长跑训练离开运动学的帮助是不可想象的。这里主要指生理学,心理学和生物化学。生理学的主要作用是它明确规定运动量和运动之后的恢复过程。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决定使人产生疲劳的程度,所以运动量和恢复过程之间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长跑运动量通常是根据各种生理和生物化学观点来确定的。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训练过度和利用超量恢复。  相似文献   

7.
<正> 一、前言现代足球运动的特点是对抗激烈,运动量大,强度高,持续时间长,能量消耗大。纵观历届世界杯大赛,无一不表明在运动技术、战术日趋完善的状况下,运动员的体能无疑是夺取最后胜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几年来我国青年从在比赛以及春训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奔跑能力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当前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实际,从训练学和运动医学角度探讨了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课的性质,生理基础,体能训练课的结构。指出散打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应尽可能地把主要生理负荷强度维持在心率160 ̄170次/min的范围内,并适宜地进入心率180次/min负荷强度的大运动量课,适当安排极限训练强度的训练;训练课的生理负担量应根据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变化的规律逐渐加大;训练结束前要逐渐减少运动量,并进行必要的调整活动,有利于超量恢复的进行。  相似文献   

9.
运动量是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量。这是体育教学中泛指的概念。通常人们把体育课中学生做练习的数量(次数、距离、重量)、时间、动作质最、运动密度和强度的外部数值,作为衡量课的运动量的因素,但却忽视了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对所承受的运动量而引起的机能反应不同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应当把人体对运动量所引起的生理机能反应的内在的客观数值,作为评定运动量大小的  相似文献   

10.
<正> 长期以来,在学校课余运动训练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为了应付区、县、市级举行的各种竞赛,许多学校往往选择一些运动基础较好,而缺乏系统训练及全面训练不够的学生进行短期集训,运动量和强度上升很快,或在平时的课余训练中一味追求大运动量。因而引起过度训练。一、过度训练的病理机制和发病原因一方面由于连续大运动训练造成机体长久性疲劳,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均衡性遭到破坏。使原来的动作技能丧失和引起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失调;另一方面作用于机体的各种生理刺激物超过了一定限度,导致生理应激刺激变成病理刺激,在这种环境长期影响下可造成皮层下功能紊乱,而出现一系列病症。  相似文献   

11.
增加营养供给是运动营养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一个不从事运动的成年人每天的能量消耗为2000~2800千卡.而一个运动员每天的能量消耗则是由其身体的竞技能力以及运动的持续时间、形式和强度所决定的,大约每小时为500~1000千卡.因此,他们需要获得较多的能量补充.为了使运动员在负荷时所消耗的能量能及时得到补偿,配制的饮食必须含有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  相似文献   

12.
前言大运动量课是大运动量训练的核心内容。为了达到稳步提高足球运动员运动能力之目的,就必须要客观量度足球大运动量课,尤其是符合当前足球发展趋势的高强度密度足球大运动量课的训练负荷,使教练员适时明确所安排的训练负荷的效果,反馈控制训练过程。长期以来,国内足球科研工作者运用跑动距离、次数、时间等外部负荷指标和尿蛋白、运动中心率等生理指标,对比赛和大运动量课的内容、形式和掌握强度密度等方面大有益处。但这些指标尚不能为量度大运动  相似文献   

13.
医务监督在游泳训练中的任务之一是生理机能的评定。全面评定游泳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应包括教练员的训练观察,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和完成的成绩。生理评定只是一个方面。当前,在运动训练中普遍采用大运动量训练,如何掌握运动量及其强度是一个重要问题,运动量太小,运动员达不到一定的负担量,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就受到限制;运动量太大,尤其是持续得过久,使身体处于过度疲劳状态,也会影响训练水平的提高。医务监督就是要从医学的角度,制定运动员如何更合理地承担大运动量训练。一方面要协助教练员、运动员闯大运动量的关,使大运动量能练得上去,另一方面要防止过度疲劳。一般的疲劳肯定是有的,但应该能恢复得过来,不要太积压,或者是一旦出现了过度疲劳,能比较及时的调整回来。  相似文献   

14.
某一专项运动训练,如果运动量的强度和训练间隔的密度不因人而宜,迫使运动员担负最大的生理负荷,久而久之,人体生理机能就会降低,运动成绩将会减退。这种机能状况的出现就是过度训练的征兆。过度训练的反应是: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对训练不感兴趣,肺活量下降,甚至血尿等。  相似文献   

15.
长跑是典型的耐力项目,虽然强度较小,但由于距离长,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量仍然是很大的,因此在长跑训练中合理地安排好运动量的问题就更显得重要了。从五十年代起世界各国普遍地推广了大运动量训练。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大运动量训练确实是提高运动成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的生理根据就是强度大、密度大、时间长的练习能引起机体强烈的反应。在大运动量训练中,肌肉活动是在相  相似文献   

16.
运动训练及比赛的能量消耗是衡量运动量的科学依据又是营养补充的前提,因此要做到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能量消耗的测定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想通过对篮球运动的某些运动形式的能量消耗的现场测定及对运动心率的监测,建立心率与能量消耗的相关关系,以便对篮球训练或比赛的能量消耗有  相似文献   

17.
【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能完成的生理荷负量。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和制约,改变任何一种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运动量的大小。【训练量】组成运动量的一个部分。指教练员在运动训练计划中要求运动员完成作业的量。是离开生理负荷量来预定的一种训练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国内部分体育界的专家学者在积极推行大强度、高密度的体育课,要求体育课运动密度要达到75%以上。全国各地再一次掀起新一轮鼓励大运动量的体育课课堂教学模式。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一、正确理解运动量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是指体育运动所给予人体的生理负荷量(见《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P1689)。运动负荷主要由运动时的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  相似文献   

19.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导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竞技体育多年训练探索的经验概括和理论升华,是运动训练基本规律的反映并在训练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和发展。对运动项目制胜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出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内涵的不同理解。从难、从严围绕从实战需要出发展开,从实战需要出发的难,越难越有价值,从实战需要出发的严,越严效果越好;从实战需要出发,就是认清项目本质特征和制胜规律,反映在专项训练与比赛的一致性上;大运动量训练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可持续进行的,可持续的大运动量训练要求优化调整负荷结构,统筹处理训练要素,结合实战需要,根据运动项目的规律、运动员的个人特点、运动训练的不同阶段,科学、合理地安排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使运动员机体受到的总刺激达到“大运动量”,大而科学有度。正确理解和深化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认识,才能避免“时间战”和“消耗战”,避免“过度训练”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本队四名少年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进行生理指标和运动成绩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小强度、大运动量是少年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在进行高原训练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是少年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成功的客观标准,对于少年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提高生理机能及运动水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