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美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经历了两种价值取向:一是实施"城乡、地区不均衡发展和精英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二是追求教育公平的政策价值取向。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经历了以"保障教育机会均等"为基相标指向时期、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基本价值导向时期和以"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质量相扶相携"为基本价值追求三个重要发展时期。通过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对比分析可知,基础教育是公共产品,要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构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承担最终责任的体制机制,必须建立权威、系统的基本公共服务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2.
教育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价值要素.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质量常常被理解为“学业成就“,由此形成评价中小校教育质量的“学业至上“价值取向,并导致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误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需要从“学业至上“向“社会满意“转变,以“学习成就“作为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使学生的发展真正切合社会期望.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作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新型的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历史学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紧密关切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精神是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对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历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生动课堂是课堂本真意义的回归,它使学生"主动"互动",动得"有序"有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教育是发生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中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因此,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生动课堂应该成为我们课堂的常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内在客观需要,是发展的唯一路径,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化的必然选择。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因此,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是进行创新教育的绝好素材。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作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建立新型的教与学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制度的设计。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制度设计分别在人性假设、"基础"概念理解、培养目标定位、评价方式选择上有着不同的分野与选择,因而具有迥异的教育学意义。未来我国基础教育制度设计应立足于生成论视野,引导人性自觉;重构"基础"概念蕴涵,促进全面发展;恪守成人的价值取向,培养合格公民;树立发展性的评价理念,激发学生潜能。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改革中必须正确定位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作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新型的教与学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在时代发展中的作用逐渐突显,小学阶段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小学阶段为学生成长以及记忆发展的黄金阶段,在这一时期全面打造"寓教于乐,以生为本"的小学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于颖  谢仕兴 《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2):114-1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关注。活动学习观视学习过程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强调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学习观不谋而合。以活动建构教材,将改变以往教材重"知识"轻发展、重"物"轻"人"的思想,以活动的形式变革信息技术教材。  相似文献   

12.
追求进步是渭华照金精神鲜明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华照金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和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渭华照金精神的基本内涵是:"爱国为民、教育引领、务实求真、快乐奋斗。"教育引领作为渭华照金精神的重要内涵,集中体现在坚持追求进步的价值取向。它既具有传播革命思想,促进渭华及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各种进步力量的发展壮大,推动西北地区革命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价值,也将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再现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阿德勒是奥地利的著名人格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论述的人格教育目的观颇具特色,其基本内涵是:塑造学生的整体人格,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模式,增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彰显个体的生活意义,使之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研究阿德勒的人格教育目的观,无论是对人格教育的理论,还是对人格教育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审视成人教育目的对成人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导向、控制及评价的作用,因此,成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意义重大。终身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终身教育理念追求完善人性、丰富个性,着眼于人的充分和谐发展,使人能够充实、幸福地生活,应该成为我国成人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将从对人本身的关注作为切入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人作为三位一体的整体对象来考察,全面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既坚持客观的历史尺度,又坚持人的尺度,以符合人性的发展要求;把人的问题当做最基本的、内在的、核心问题来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演进建构在人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把人的切身问题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体现改革为人,研究为人,创新为人,开发为人,发展为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人民教师观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人民教师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其光辉的著作中论述了对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注重教学改革,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提倡减轻学生负担,重视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启亮 《教育研究》2006,27(11):11-17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的选拔性评价几乎替代了合格性评价,这是基础教育走向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根本症结。这种取向异化了现代基础教育的性质,限制了青少年儿童的个性,也使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迷失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起点。基础教育应当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具体目标,它的评价应当由选拔性评价转向合格性评价。具有法定权威的基础教育评价应当严格规约底线,宽松释放顶线,把基础教育从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竞争中剥离出来。基础教育选择合格性评价,对社会人力资源、高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自身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基本生存问题的解决,个人的生存质量受到更多关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过度强调教育的谋生功能而忽视了人存在于世的更多追求。职业教育树立“乐生”的价值取向,全面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才能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价值得以彰显,使人生充满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反思传统师德典型的价值取向——追求奉献与牺牲,即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结合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结合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确立新时期师德典型的价值取向——追求和谐与发展,即自我成长,引导学生,师生共进。  相似文献   

20.
教师国家荣誉制度是新时期教育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科教兴国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政治宣誓。教师国家荣誉区别于传统教师荣誉,立足于国家层面,面向全体教师,更具象征性和价值导向,具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重大激励价值。我国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不仅具有法理依据,同时具有现实紧迫性。借鉴域外教师国家荣誉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提出构建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的宏观思路和具体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